1.请分析一下金融危机下,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2.急求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起因经过挽救措施的叙述,谢谢大家

3.影响实物黄金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4.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5.美国是如何应对次贷危机和优贷危机的,还有通货膨胀?

美联储 国会 _美联储救助金价格

而美国的政治制度,对的行动设限太多,“英明”的救市方案屡遭国会的阻挠,急得财长鲍尔森居然单膝下跪,才勉强通过。而说风凉话的人就更多了,什么“百年不遇”,“此生无望走出危机的阴影”,等等。 在中国老百姓看来,美国人国难当头,犹不能同心同德,这个国家还有救么?看着美国银行破产,平时神气活现的投行雇员们失业,不少中国人好像出了一口恶气。富有同情心的国人,甚至开始为美国的前景担忧起来,经济如此差,美国可怎么办呢? 可是,接下来的一幕幕,让看客们有些泄气。美国似乎没有坠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虽然雷曼兄弟破产了,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都变了脸;花旗银行也出现了问题,这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居然也要祈求美联储救助。可是,美国解决问题可谓雷厉风行,而手段看起来也轻而易举,不过是给金融业注入一些流动性而已。所谓金融危机,对美国人来说,不过是缺美元的危机,而美元美国自己就可以印。说到底,不过是把的信誉借给企业用用罢了。美国的综合国力仍在,科技军事实力还是世界第一,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最有可能还是从美国发动。 反观我们这厢,倒让人乐不起来了,长期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突然急转直下,各项经济指标都变得很难看,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普遍开始恶化,消费和投资均明显放慢,企业开始裁员,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职场风声鹤唳,就业压力空前。这下人们醒过味来了,该思考怎么办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作看客容易,但思考“怎么办”就难多了。次贷危机后,看热闹似的,一本本分析美国危机的书纷纷出笼,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冷静又轻描淡写地述说别人的故事,有些书更是乐此不疲地沉湎于危机的技术细节中,我们从中看不出于中国何益,不过吸引读者眼球,徒增出版社的一点利润罢了。 时寒冰先生的《中国怎么办》,是第一本从中国利益视角,审视这场危机,进行严肃思考,并且以负责任的态度思考中国怎么办的著作。要知道中国怎么办,首先要廓清,到底出了什么事,眼前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什么。时寒冰认为,次贷危机是一场以金融为手段的战争,美国用了其实并不大的代价,主要是一部分美国穷人作道具,一些金融机构的破产,完成了对其对手如俄罗斯、欧元的围剿,而且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美国不惜代价所要维持的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世界经济秩序,遏制的是中国、俄罗斯、甚至欧盟等的崛起。对美国来说,凭借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优势,可以坐享铸币税,让全世界为自己买单,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谁都承认,三十年的改革成就斐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翼,可是,居安思危,我们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靠,不得不看外部,比如美国人的脸色,一旦美国人不愿意买我们的东西,我们的日子就要难过。这种过分注重外需,依靠出口,赚取美元纸片的增长方式的弊端,在这场危机中暴露得已经非常充分,危机首先打击的正是出口。广东、浙江等地区引以为豪的外向型工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民工返乡潮提早出现等等。 中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跟整个欧洲都差不多,走以内需为主的道路本该是自然的选择,现在该是坚决完成这个转向的时候了。这不但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之终极目标更契合,也是摆脱过度依赖他人,避免一朝被人算计的釜底抽薪的大计。 要启动内需,就要富民,30多年来,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增长,因为中国的税制保证了只要经济增长,国家的税收便会增加,这是一条国富之路。多年以来,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财政占有了经济增长的大头,而居民所得的增速远远不及财政,国富的同时,民富的目标实现得不尽如人意。 老百姓没有钱,消费和内需就是无源之水,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长除了依靠外部需求,就剩下投资了。尽管投资的效果肯定不如民间投资有效率,更没有消费支出的作用昭彰,可是,这样的路径对我们来说更驾轻就熟,说实话,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让消费者来左右经济大势的局面。比如四万亿启动内需,主要就是部门在运作。 要启动内需,就要把收入分配目标从国富转向民富,增加居民收入。具体而言,就是大幅度降低总体税负,减少的财政收入。富民的过程要从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步实现从所谓经济建设财政向真正的公共财政转变,有些太具中国特色的支出项目,应该考虑取消,至少是大大压缩,如吃喝招待费、公车花费和基本没用的出国考察费用。这要求积极推进财政过程的民主化改革,让财政预算置于公众视野的阳光下。 时先生的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提出的未来世界将是“为王”的观点。美国付出极大代价进行伊拉克战争,不过是为了控制石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稀缺的争夺和对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时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是稀土大国,但是大部分稀土矿,都被地方以缺乏资金为由,吸引外资入股,拱手让外资控股。因为争相压价,我们的稀土卖的是土的价格,但将来必要以黄金的价格买回来。 时先生预言,美国只有让美元贬值才能应对未来的支付危机,美元必将大幅度贬值,而石油等稀缺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将明显上涨,保护我们稀缺的刻不容缓。储备比储备美元更合算。当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要加速推进。 每次经济危机过后,美国国力不但不会削弱,反而更加强大,美国始终有一大批严肃思考的学者,他们在其中起了卓越的作用。

请分析一下金融危机下,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前面,我曾经讨论过美联储印钞与必然到来的美元通货膨胀问题。

然而,有会员和我交流,说某 财经 大咖不这么认为。

这位 财经 大咖的理由是,美国虽然印了很多钱,但是,美元的流通速度也一直在下降,所以不会通胀,更需要担心的,反而是通缩。

应该说,他的想法与美联储保持着高度一致:

虽然我印了几万亿美元,但没有看到物价上涨的迹象!

我一直向水池里拼命灌水,但我相信水位一定不会涨!

好吧,我们就从这位大咖所使用的那个最简单的费雪公式开始:

M*V = P*T

这里的M是指货币数量,V则是指货币流通速度,P是指 社会 整体物价,而T则是指 社会 上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数量。

这位大咖认为,美联储疯狂印钞,M的确增加了很多,但是,V( 货币流通速度 )却一直在下降,在T( 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依然在增加的情况下,要担心的,其实是P的下降,也就是说,要担心的是通缩,而不是通胀。

我想,央行和,可能最喜欢这种照本宣科的好学生了。

虽然说,我一直认为费雪公式就是个理论上的东西,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啥用处,但既然这位大咖拿这个公式说话,我们就不妨顺着他的思路讨论下去。

理论上说,只要是使用钱的地方,都必须纳入P和T当中,如果简单划分,我们可以把需要用钱的东西,划分为三类: 商品、服务和资产

这样一来,公式就变成了:

MV=P1T1+P2T2+P3T3

这位 财经 大咖说未来不仅不会通胀,反而会通缩,我想问的是,他指的价格下跌,到底是指P1、P2还是P3,还是指整体?

如果是涵盖了整体的资产、服务和商品话,我可以保证地说,从2020年3月迄今,美国的通胀率绝对超过40%——美国2019年GDP( 可以理解为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总和 )仅有21.4万亿美元,而一个美股资产,现在总市值就高达50万亿美元,以标普500指数来看,从2020年3月份到现在,上涨超过80%,均出来一半给商品和服务,那实际的通胀也超过40%。

如果我没有猜错,这位 财经 大咖所谓的“通胀”,应该单单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包括资产价格,与各国所定义的“通胀”相同。

定所有的商品和服务交易都已经被统计到GDP中,费雪公式就变成了:

MV=P1T1+P2T2=GDP

这样一来,货币流通速度V的计算方式,就是 用GDP除以狭义货币M1或广义货币M2 。

(关于基础货币、M0、M1或M2的定义,请参见“ 钱,钱,钱,钱…… ”一文)

下面的这幅图,就是1955年迄今美国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化情况。

仅考虑1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以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不管广义货币还是狭义货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GFC )绝对是个分水岭。

2008年GFC之前,货币流通速度都在持续上升,狭义货币M1的流通速度保持在7以上,最高甚至超过10,这意味着美元狭义货币每年平均要流转7次以上;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当然要低一些,但也基本保持在6以上,最高的时候也能超过10。

这并不是自然转变的结果,而是美联储疯狂印钞的结果。

2008年GFC之后,在市场需求并没有额外大涨的基础上,美联储为了救助银行业,开启QE之路,拼命印钞——但这些额外印钞,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富人们的口袋里,因为他们的基本需求都已经被满足,除了增加购买金融资产的需求之外,并没有创造出来真实的 社会 需求。

也就是说,美联储额外印出来的钱,大部分并没有反映在居民购买衣食住行等需求上,而是反映在了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上,由此开启了美股和美债的十年牛之路,与此同时,富人们不会额外购买日常商品和服务,所以体现出来就是通货膨胀水平一直很低。

即便如此,过去的10年间,除了2015年初之外,美国从未出现过所谓的“通缩”,即便是在疫情全球爆发的2020年3月份,美国的通胀也维持在0以上。2015年年初,之所以会出现0以下的通胀率,是因为美联储2014年停止QE印钞的结果。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和美联储用了更加激进的做法——

1)美联储无限印钞;

2)美国拼命发钱。

如果说美联储的无限QE,会产生与2008年GFC之后同样的结果的话,美国的发钱,尤其是对普通人发钱,可就不是同样的结果了。

因为,这次的钱,有相当一部分,的的确确进入了普通人的口袋。

根据美国的疫情救助法案,中小企业天量减税、免费就不说了,单单是每位美国公民,直接给现金1200美元,而所有的失业人员,哪怕你一天都不用出去工作,每周也都有600美元的失业救助金……

因为爆发疫情,美国人收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是猛增,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到了普通人的口袋里,由此造成了美国人民的储蓄率暴增……

要知道,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可不像中国人,有什么后顾之忧,有钱了自然就是买买买,买买买,这一买不要紧,一下子就把中国2020年下半年的外贸出口数据给买成了 历史 最佳……

更重要的是,2020年1月到现在,美国的广义货币从16.1万亿美元暴增至目前的19.4万亿美元,按照年化增速计算,创下美元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这位 财经 大咖的说法,难道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能够如此迅速,人们把得到的钱都藏在自己家里不花钱么?

实际上,2020年3月份迄今的美国通胀数据并不显著,这并不是说印钞没有产生通胀,而是货币的传导有一个过程,而通胀数据还没有来得及体现而已。

这个传导过程,根据弗里德曼对美国货币史的研究,在美元增发之后,通货膨胀通常出现在12-24个月之后——也就是说,印钞只有在一年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从2008年底开始印钞,美国的通货膨胀就是从2009年底才开始急剧上升的!

按照我的判断,3个月之内,美国就会出现3%以上的通胀,而这位 财经 大咖却判断,说需要担心的是通缩,而不是通胀……

就按照美国官方的通胀率统计,我倒是真的很想和他打个赌,未来的一年之内,美国出现2%以上的通胀率算是我赢,0%以下的通胀率算他赢,不知道他愿不愿意来应战?

说到最后,我 要强调一下,在和央行可以随意印钞的 信用货币时代 ——

永远不会有超过1年的通缩!

永远不会有超过1年的通缩!

永远不会有超过1年的通缩!

急求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起因经过挽救措施的叙述,谢谢大家

2008~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网 china.cn 时间: 2009-01-12 发表评论>>

张亚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助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预测和数量经济模型方法、研制与应用。

摘要:受金融、房地产和就业三大市场的三重打击,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时期,各国和央行正在孤注一掷救助金融市场危机,然而信任和信贷危机并未就此结束。预计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可望保持在3.0%的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陷入或接近衰退,2009年的随后时间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的救助无法支撑股市以及金融市场的根本稳定,因此无法解决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世界经济需要在深层次上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找到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也将对我国金融市场、外贸出口和物价产生多方面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预测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分析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各国联合行动,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近期,金融危机迅速恶化并在全球蔓延,全球金融市场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为了挽救金融市场、重整世界经济,目前各国和央行正在孤注一掷救助金融市场危机。继宣布对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救助并出资850亿美元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之后,美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系列救市行动,救市资金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同时,欧洲各国救市的总注资额已接近了2万亿美元,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也纷纷取了向金融市场注资、对金融机构的存款提供担保,以及修改相关法规等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另一方面,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流动性短缺和经济增长迅速滑坡,全球6家主要央行有史以来首次联手降息。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典央行10月8日联合宣布将基准利率均下调50个基点(见表1)。10月13日,为了对全球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美联储宣布将无限制提供美元给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以及瑞士国家银行,从而可以让这些央行可以无限制借贷美元给银行。

各国的救助措施希望通过重建金融系统信心,使经济“回归增长和繁荣的正轨”。然而其效果目前还没有表现出来,信任和信贷危机并未就此结束,股票市场仍然震荡下行。同时房屋价格、盈利和销售状况等房地产业的主要指标持续恶化,房地产业的复苏难以期待。另一方面,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各国都没有一个可以系统地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案。目前救助无法支撑股市以及金融市场的根本稳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因此,救助政策能否重聚人气、恢复金融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并改变实体经济所面对的困境有待观察与评估。

2.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

(1)金融危机从以下两个层面或角度对实体经济产生传导影响。

首先,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消费、投资增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并未首先表现在实体经济部门和推高消费者物价指数,而是主要流向资产市场和房地产业。在导致全球房价高企的同时,更是通过次贷这一最薄弱的环节导致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增长大幅下降。金融危机因房地产业泡沫破裂而产生,大量中低收入者无力偿还债务,因此许多人停止向银行还款并放弃住房,甚至低价变卖房产,导致房屋需求大幅下降,而房地产价格下跌又进一步加剧房地产泡沫破裂。因此从目前看,房地产市场危机不会很快结束。

房地产市场危机首先导致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并使得投资需求低迷。以美国为例,受房地产市场衰退影响,住房投资已经自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连续10个季度负增长,2007年第四季度的下降幅度达到27%,导致GDP增长减少1.3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房价下跌使很多房主的抵押高于其房屋价值,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甚至产生“负资产”现象。近年来,美国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刺激了借贷消费,使借贷消费增长占到消费增长的65%,2007年美国家庭债务达到了可支配收入的133%。房产和股票价格双双下跌后,美国家庭财富缩水,消费必然受到影响,并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财富效应是支撑美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房地产市场危机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

其次,金融危机加剧信心和信贷危机。数据显示,许多国家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都出现下滑,表明消费者正在削减支出以应对未来的收入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的信贷收缩已从金融机构向非金融的各类制造企业蔓延,导致实体经济活动收缩。例如全球汽车业正面对销售和收入下降,融资困难和面临重组,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视。

(2)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迅速放缓。一方面,房地产业危机使居民财富大幅度缩水,打击消费者信心并抑制消费增长,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住房投资持续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普遍走软导致需求下降,美元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也正在减小。个人消费开支和出口实际增幅低于预计,同时随着减税刺激作用的逐步消失,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恶化,美国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将会出现明显下滑。

欧洲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形势也较为严峻。首先,欧洲的银行持有大量的美国次贷产品,同时冰岛、英国等国银行业过度扩张使其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大。其次,外部需求疲软和欧元的持续强势制约出口增长;同时部分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整仍在继续,建筑投资和私人消费均持续低迷。再次,德、法两大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德国经济濒临衰退边缘,法国第二季度GDP已呈现0.3%的负增长,预期第三季度法国经济将进入衰退期。

虽然相对于欧美各国,日本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但由于外需减少,近期日本经常项目盈余连续下滑,未来日本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国内物价出现上升势头,私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缺乏动力。但是尽管如此,日本仍将是三大经济体中表现相对较好的。

发展中经济体在当前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相对弱于发达国家,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前提下,所谓的“脱钩”现象不可能长期存在。在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低迷、初级产品价格高企以及国际贸易增长减速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将会加大。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通过交通运输和制造业成本增加传递到各个经济部门。同时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缓,目前除了中国和日本以外,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大都处于逆差状态。同时由于经济前景看淡,投资增长也在放慢。

2008年以来,输出国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俄罗斯、巴西等国经济增长高于上年同期。受益于出口高增长和私人消费活跃,俄罗斯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但是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减缓,显示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印度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第二季度GDP同比仅上升7.9%,远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见表2),其中工业部门增长减速最为明显,6月份仅增长5.4%。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经济体出口增长迅速滑坡,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香港8月出口增长只有1.9%,出口从8月的18.1%迅速转为9月下降1.6%。因此,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会继续下降。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1.受金融、房地产和就业三大市场的三重打击,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时期

21世纪初,在摆脱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衰退之后,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并连续5年保持4%(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PPP方法核算)以上的增速(见图1),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没有过的高增长时期。2005年上半年,由于世界经济失衡和发达经济体增长下降,世界经济增长曾有所减慢,但是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加大,世界经济逐渐恢复稳定。事实上,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90年代初期相比显得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世界经济没有出现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和新增长点;其次,全球发展失衡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近期看,受金融、房地产和就业三大市场的三重打击,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段低迷时期,以下因素将会影响世界经济能否实现稳定。

(1)全球房地产市场危机。

房地产市场危机是经济发展失衡和金融市场过度膨胀的表现,同时也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房地产泡沫不仅出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爱尔兰等发达国家,也波及中国、南非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世界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房价变动定期跟踪监测的数据,近一年来,北美、西欧、日本、南非等国家住房价格涨幅普遍回落,不少国家的房价更出现下跌。目前看,全球房地产市场形势比预计更为严重。尽管各国取各种措施救助金融市场并纷纷降息,但是各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没有回稳迹象。2007年第三季度,法国、西班牙等国房价十年来首次出现下滑;英国房地产市场也从2007年底开始连续下跌。进入2008年,欧洲各国的房地产市场或增速大幅放缓,或陷入停滞甚至大幅萎缩。英国国家建筑协会的数据显示,英国2008年7月份房价环比下降1.7%,同比则大幅下降8.1%,不仅连续9个月出现下降,更创下16年以来的最高降幅。北爱尔兰地区曾经是欧洲房价上涨最快的地区,2008年第二季度,北爱尔兰的房价大幅下降19%。IMF认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房价被高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也正面临房地产市场衰退,有机构预计到2010年,澳大利亚的房价将比现在下降30%。按照日本国土交通省的数据,6月日本新房屋开工数量同比下降16.7%,建筑订单同比下降11.7%。显示日本房地产市场也在萎缩。因此,全球房地产市场萎缩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将继续。

(2)美、欧就业市场疲软。

就业市场状况是判断整体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美林证券的研究,过去60年,美国经济从未出现失业率上升60基点而经济不陷入衰退的情况。2008年以来,美国就业市场一改几年来的良好局面,持续恶化。一是失业率持续上升。最新数据显示,9月失业率继续上升至6.1%,为2003年9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就业下降。7月份非农就业人数继续减少51.9万人,是2003年7月以来减少幅度最大的月份,且波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都有所下降。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连续减少,这是过去近5年来从来没有过的。美国就业市场进入疲软状态,表明企业生产活动收缩,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同时也是影响投资者信心并造成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内在原因之一。同时,受经济增长下滑和金融危机打击,欧洲国家企业为了削减成本,纷纷裁员,使欧元区失业率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出现了上升的趋势。2008年7月,欧元区失业率由4月的7.2%升至7.5%。欧元区经济增长目前进一步放缓将危及劳动市场,失业率将会继续上升。

(3)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调整。

近几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调整,世界经济增长的差异明显扩大,发展中和转轨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7年间增长了近30%。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印等国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按照IMF计算,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0%。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取得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来最强劲的增长。而且全球经济不仅增长率高,增长的波动性也明显降低。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的另一表现是世界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的同时,区域贸易增长使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过去二十年的区域内贸易增长持续快于区域外贸易。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内贸易增长最为迅速,在中国、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带动下的区域生产网络体系重新配置,使区内贸易已占该地区总贸易额的一半左右。

因此,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金融危机加剧、发达经济体面对衰退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点,将有助于世界经济平稳渡过难关。

(4)流动性过度宽松,存在通货膨胀隐忧。

美日欧等各国和央行孤注一掷救助金融市场危机是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和各国通胀居于高位,同时流动性并不缺乏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展开的。在此之前,美联储已5个月停止降息,欧洲央行及其他很多国家央行也都由于顾及通胀而不愿意将货币政策转向。目前,各国的救助措施希望能够首先稳定金融市场,同时解决房屋市场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但是大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降息是以牺牲物价稳定这个经济长期健康目标为代价的。更为复杂的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正赶上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高企、全球通胀抬头。尽管目前全球通胀压力下行,但是由于经济增长下滑导致需求疲软和国际资本大量撤出市场所致。在市场信心恢复、渡过危机之后,过度的流动性将可能会进一步推高通胀。

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预计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5.0%(按照PPP计算)迅速放缓,未来几年可望保持在3.0%的水平,略低于近30年来世界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陷入或接近衰退,2009年的随后时间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速度虽然也会显著放缓,但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回落,但仍将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需求减缓和稳定的初级产品价格会在一定时期遏制各国物价上涨,但是由于企业面临持续高成本压力,对非能源和食品等制成品和服务价格的传导仍将持续。

2.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时期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一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速度提高;二是经济全球化水平提升带来的效率和收益提高;三是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四是全球房地产业兴旺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以及财富效应带来的过度消费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末新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并没有进行应有的调整,而是在新的模式下,步入了这一轮高速增长阶段。因此,当前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仅仅是周期性的,更主要体现在全球经济版图正在发生变化,表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调整以及金融市场结构与创新的调整。世界经济需要在深层次上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找到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1)全球失衡应得到根本调整。

全球经济失衡的焦点是各经济体间经常账户差额迅速扩大和全球储蓄失衡提高。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曾指出美国经济失衡将导致的三个严重后果:第一,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级;第二,美元暴跌,导致通胀压力激增、利率大幅度上升、股市暴跌,从而使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甚至衰退;第三,导致世界经济硬着陆。目前看,世界经济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这些预言正在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金融类产品的过度供给和新兴市场国家初级产品的旺盛需求推高了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初级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又导致全球失衡进一步扩大。

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果是投资不足。全球投资率呈下降趋势。投资迅速增长是支持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投资出现衰退。因此投资能否实现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全球投资始终不足,支持GDP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增长。目前的政策安排仍将会继续鼓励金融资本流入美国,从而进一步深化不均衡状况。

(2)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找到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世界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长时间快速增长中积累了各种结构性矛盾,但近几年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世界经济并没有进行深度调整。与美国相比,欧元区、日本结构改革步伐更为缓慢,经济体制僵化、结构改革推进艰难成为欧元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从长期看,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和水平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空间。但是,仅靠货币政策调整和救市措施对于低迷的生产力无法产生刺激作用,而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找到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才是摆在各国面前的真正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随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因此,世界经济摆脱“危机”和“失衡”,实现新一轮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新兴经济体的引领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规模、关税贸易保护程度、利用外资金额以及外资企业产值等多项指标衡量,我国都已经成为最开放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多方面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方式在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我国应主动化解不利影响,在调整依靠高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全球化收益,并注重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1.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多方面影响

由于金融危机仍在继续,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难以全面估计,尽管总体规模不会很大,但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影响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投资者和市场信心,加剧资产价格及金融市场波动。第二,由于全用危机,造成流动性紧缩,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减速、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回报下降使国外短期资本存在抽逃的可能。第三,不利于我国FDI流入增长。受经济增长减慢和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放缓,投资方式更趋稳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将会相对减少,并购投资将会相对增加。第四,境外投资既有风险,也存在机遇。金融危机导致股票和公司债券价格暴跌,我国前期一些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损失,但是目前国际许多金融资产价格处在低位,对于我国推进对外并购、促进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海外合作和市场多元化也是机遇。

2.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受金融危机打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美、日、欧经济陷入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将使我国出口面对严峻局面,同时也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以实物量计算,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逐步减慢。另一方面,尽管美元仍将保持相对弱势,但是如果美元在目前的价位企稳或微升,将会使我国出口面对不同的汇率环境。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失衡的调整,我国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通过扩大消费来减少高额储蓄,进而减轻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3.全球通胀下降有利于我国产品价格改革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依赖迅速提高,而一些初级产品价格的指数式上升更进一步推高了我国企业生产成本。随着需求适度降温和金融危机造成的流动性紧缩,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会得到控制,从而减轻我国密集型行业成本上升压力和通胀压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品价格改革。

参考文献

IMF:《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10月。

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10月。

张亚雄等:《美国次贷危机新进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预测分析》2008年第7期,国家信息中心。

影响实物黄金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次贷危机的概念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次贷危机的产生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是指一些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2.1.产生原理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是指一些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

美国次级抵押市场通常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2.通俗解答

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到电话账单,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者,简称次级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给了次级信用者,如款者无法偿还,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上出现亏损。

一个两个者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者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者。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3.次贷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

美国第十大抵押机构——美国住房抵押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美欧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词语--"次级房贷"。而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由之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广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而言,这类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这也刺激了抵押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

美联储前货币事务局局长文森特·莱因哈特认为,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许多(美国)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例外:大量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也对此提供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企业、个人共同忽视风险的结果,为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5年8月份,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份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

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的局面,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愈演愈烈:滥用创新工具导致金融风暴"火"速蔓延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

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

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在美国住房市场繁荣时期,上述过程运转流畅,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这场在美国住房市场泡沫中形成的投机盛宴注定不能长久。随着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损失开始弥漫,最终波及到持有次贷的各类投资者。

但当此时,华尔街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似乎毫不知情。7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4000点大关。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信贷紧缩"和"信贷危机"。

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公司宣布破产。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后逃脱一劫。9月14日,英国诺森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

以上只是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境遇的一个简单写照。在此期间,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上升,房贷支持的证券价值缩水,众多金融机构宣布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宣布破产或被收购。

2007年9月17日,格林斯潘首次承认,美国房市存在泡沫,并警告说美国房价有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出现两位数的降幅。

为应对金融动荡,美联储等西方央行开始取联手行动,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基准利率由5.25%大幅削至2%。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宣布降低直接面向商业的贴现率,并通过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拍卖等方式,持续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

尽管如此,次贷危机开始向美国经济基本面扩散:失业上升、消费下降。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下降了0.2%,为2001年三季度以来最糟糕表现。 双"高危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巨头"惨遭"历史巨变

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中迎来了2008年,这注定又将是华尔街的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到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大致经历了两个高危期。

在第一个高危期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困境,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

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但贝尔斯登最终没能"挺"下去。两天后,即3月16日,在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对于这起并购案,许多媒体均以"枪口下的婚姻"来形容,意指贝尔斯登虽万般无奈,但饱受资金短缺之苦最后只能委身于摩根大通。

美联储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事后说,之所以对贝尔斯登取断然措施,并提供担保,主要当时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没有任何精神准备,而贝尔斯登与其他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一旦破产,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无法预料的打击。

尽管从救助贝尔斯登开始,美国舆论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投行提出了质疑。但从效果来看,美联储的举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忧虑。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纽约股市也出现回稳迹象。4月份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5%,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4.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5.9%。当月美国花旗银行、高盛和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均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不过,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明显超出了外界的预料,也证明西方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对当时金融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进入2008年7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住房抵押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陷入困境。

"两房"是私有企业,但又作为"授权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次贷危机爆发后,有担保背景的"两房"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为谋求更大市场,"两房"也大举扩张,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种类,这导致亏损不断扩大并形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

在过去一年中,"两房"亏损达到了140亿美元。"两房"股价也暴跌了约90%。9月7日,美国再度出手,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

保尔森的解释是,考虑到"两房"的庞大规模和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两房"中任何一家企业垮台,"都会使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动荡",因此,接管两公司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但"两房"问题只是第二个高危期的一个序曲,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局势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7日,美国被迫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9月20日,美国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一)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x0d\黄金不仅仅是商品,同时具有货币属性,实际上这就赋予了黄金一种保值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战争、、巨灾、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出于保值避险的目的,会大量买入黄金,因为人们往往对发行的纸币失去了信任,从而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供求失衡,引发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涨。\x0d\近几十年来,虽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但是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从而导致人们对世界政治局势不断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同时,在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崩溃,纸币贬值的阴影一直无法从投资者的心里抹除,当今年美联储持续加息到5%时,再次引发了投资者对经济的担忧。\x0d\\x0d\(二)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x0d\最近二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各国汇率的波动大幅度提高,从而使部分长期投资人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黄金中,同时,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后,全球IT产业有所恢复,使得高科技企业对金属的需求有所上升,导致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市场上热钱再度涌现,纷纷流入股市、期市,促进了本轮99年以来的黄金大牛市。\x0d\\x0d\(三) 影响黄金的其他因素\x0d\比价效应:其他商品的价格首先是其他贵金属的价格,其次是石油的价格等对金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和今年的高油价成为本轮黄金行情的主要外因。\x0d\全球奢侈风:从去年开始,市场上更多谈论到的是“高端”和“高档”这两个词,各商家为了能获得所谓的部分超级高端客户的超额利润,无不在其产品上包金镀银,宣扬奢华,以期取得尊贵和高档的感觉。因此导致了全球用金量的上升,加上亚洲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该地区居民对首饰的需求也在逐年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金价。

美国是如何应对次贷危机和优贷危机的,还有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jiaodong.net 2008-11-03 09:16:37 搜狐博客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爆发,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随着股市暴跌和信贷收缩,投资者信心崩溃,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陷入衰退,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入境旅游可能滑坡。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目前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冲击,股市暴跌,经济放缓。正如日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其年度施政报告中所提到的,此次金融危机,其破坏力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远超过了19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作为我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韩国的经济也受到显著影响——韩国财政部10月6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使韩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降至4.5%-4.9%以下(今年2月份就职的李明博在去年的竞选活动中表示要实现7%的经济增长率,但鉴于不利的经济形势,韩国不得不调低了目标)。我国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的景气指数也持续恶化,股市暴跌,经济下滑。在远程市场方面,我国入境客源的主体是“西方七国集团”中的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目前这些国家股市低迷,企业投资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将受到影响,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奥运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拉动效应,从而使得入境旅游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其次,价格优势受到削弱。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并拖累各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加速。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兑英镑汇率中间价继8月14日首次升破1比13整数关口之后,于9月11日再破1比12关口,并在10月10日创出11.63新高;人民币兑欧元也在不断升值,10月7日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达到1比9.328。此外,人民币兑日元、港元等其他货币也呈现不断升值态势。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

再次,国内旅游支出消减。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有人称“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旅游、汽车等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因此,国内旅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企业融资趋于困难。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处于动荡之中,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为避免风险,银行普遍惜贷。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华尔街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有鉴于此,我国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紧缩银根。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物价过快上涨,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控”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放松。即使不久前出台的“两率”下调,也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对度村、主题公园、旅游房地产等大型项目建设融资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此类企业融资将趋于困难。

总体来说,在消费方面,此次金融危机将给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其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航空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就分层而言,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所受影响更大,而低端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在投资方面,将导致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更加困难。

尽管旅游业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从“911”、SARS到海啸、地震,皆是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都曾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而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上述所影响的只是部分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源于心理上的恐惧,而此番金融危机则是全球性的,而且主要是经济上的冲击。因此,相比前者而言,这一次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会更加深刻、广泛和持久。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积极的应对措施,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掉以轻心。

一、金融危机后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1.入境旅游将面临继续下滑的可能。

2.出境旅游将面临增长滞缓的可能。

3.国内旅游将面临“三降一短”的可能。

4.旅游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的可能。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

1.“奥运效应”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长期存在,并有可能在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时显现出来。

2.“拉动内需”将刺激旅游投入。

3.“八大”将刺激旅游消费。

4.“低价旅游”将刺激旅游需求。

5.“确保就业”将提升旅游地位。

6.“六十大庆”将提振国民消费信心。

7.“台湾之旅”将成新的旅游亮点。

8.“上海世博”等活动将有可能形成“预热行情”。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的应对措施

1.国家政策措施扶持,企业携手共渡难关。

2.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3.抓住金融危机机遇,因地制宜解决“瓶颈”。

一、前3季度外贸继续快速增长

2008年前3季度,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升高,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加快结构调整,仍然实现了持续和快速增长。主要特点是:

1.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长加快,外贸顺差减少。前3季度商品进出口总值为1967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第1季度出口增长30.3%,第2和第3季度增速回落。前3季度总计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自年初开始加速,总计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180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能源进口量增价涨。前3季度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出口617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受经营成本升高和需求疲软的影响,传统大宗商品中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仅增长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1.2个百分点。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均有所回落。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能源类商品。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8.8%,金额增长85.5%;铁矿砂进口量增长22.0%,金额增长116.0%;大豆进口量增长32.3%,金额增长137.4%。

3.一般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前3季度中国一般贸易继续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9565.7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7.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增速高达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进出口总值80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其中,出口增长15.6%;进增长10.7%。

4.对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前3季度中国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长放缓。对欧盟出口2204.7亿美元,增长25.6%,对美国出口1891.3亿美元,增长11.2%,对日本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16.0%。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例如对印度出口增长了43.1%,对韩国出口增长了28.4%,对巴西出口增长了90.2%。

二、全年出口增幅可能低于20%

当前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个人消费开支和出口增长低于预期,美国第2季度GDP增长率已经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第3、4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将出现负增长,相应地美国经济将至少步入温和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第2季度已经陷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都开始放慢。第4季度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量可能萎缩,全球商品贸易也将显著放缓。因为金融危机,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支付困难。中国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出口新订单减少和支付风险的增大。

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的期货价格从7月份开始回落。近期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对未来全球经济下滑的担心,进一步挤压了期货价格虚高成分。但是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同时也不排除由于投机因素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中国国内通胀率仍不算低,出口产业将继续受到成本上涨困扰。

自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20%,对欧元和日元升值也都在8%以上。近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汇率大幅波动受到一定抑制有关。这暂时缓解了人民币快速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困难。

综合上述因素,预计第4季度中国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回落至20%以下。

三、2009年外贸形势很不乐观

第一,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机加深可能

尽管各国正取协调行动筑起防波堤,使得这场金融海啸还不至于引起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但是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预计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乐观地估计,发达国家经济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时候才能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还难以确定。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低迷时期。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显现出整体回暖迹象,次级问题仍有可能恶化,使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机加深的可能性。

第二,初级产品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并剧烈振荡

如果初级产品价格能够回落至较低水平,对于减轻广大进口国成本负担,刺激经济回升显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导致近年来能源、类商品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来自新兴市场的庞大需求,以及美国生物能源政策等并没有改变。而能源、类商品供给受到开难度增大、生产国投入不足、以及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减少的制约,供给量的增长并非易事。为了维持高价,近日OPEC已酝酿调减全球石油产量。各国为拯救金融市场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对美元等货币币值下跌的担心,将使得更多国际游资把大宗商品期货作为保值避险工具。这些因素都将加剧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与19年亚洲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7月份多哈回合谈判破裂后,虽然许多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仅如此,贸易量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还将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转而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总体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主要货币可能出现的贬值,都将进一步波及中国。预计2009年外贸形势应很不乐观。进口和出口增长都将回落。

四、中国应对冲击有一定空间

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七年实现较快增长。近几年大幅调整外经贸政策,包括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已经让企业提前适应在趋紧的环境下生存发展。许多地方和企业都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少数仅靠低价竞争的企业被淘汰,具有一定技术、品牌和客户渠道优势的企业则获得了更展。大部分出口商品卖价有所提高。应当说,中国出口产业总体竞争力仍然是比较强的,低成本优势并没有失去。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将催生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来讲,既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也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依然充足。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和优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将带来巨大和长期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坚实物质基础,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和有效地扩大内需,将支撑并推动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近日已经决定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未来在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方面还有相当可操作空间。各地方、部门将加大对进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鼓励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拓展新的市场。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将继续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有利于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轻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中国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增长潜力很大,迄今为止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热情不减。所以,从中长期看,中国外贸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未来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未来

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美国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疑为我们再次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集金融业务与管理于一身,到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步成立,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再到今天随着分业经营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巩固,我国确立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金融调控监管模式。不可否认,30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推进过程中,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到全球经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美国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疑为我们再次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 </P><P>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生活中“滞胀”的长期存在和金融“脱媒”问题的严重化,美国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其金融机构逐步拓宽经营范围,打通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防火墙”。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改进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新的监管模式,学界称之为“伞形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根据业务的不同接受不同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而联邦储备理事会为金融控股公司伞状监管者,负责评估和监控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的内控措施以及集团风险对存款子公司潜在影响等。另外,美国的州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监管权限,尤其是对保险机构享有全面的监管权。然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在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监管制度的安排无法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甚至有可能因为其内部的协调和分工不明确而延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利时机,致使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 </P><P>具体来看:首先,这种“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容易出现监管真空,而最大的真空就是各部门的监管标准不统一,从而导致监管重叠和盲区。不仅如此,美国的监管机构太多,之间的权限多有重叠。其次,在监管重叠的同时,监管盲区也不少,例如,像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其进行监管。最后,多头监管的存在,使得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监控。 </P><P>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侥幸躲过一劫。然而,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公司所陆续披露出来的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误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再一次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只有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只有如此,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P><P>但是,鉴于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峻现实,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的进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和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用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构建中国的监管体系,即成立中国金融监督委员会作为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主体,内部构建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组成的专业分工的“三合一”的监管体系;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尤其要注意明晰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责任,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将机构性监管模式转化为功能性监管模式,最终形成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金融监管,二者紧密协调的金融监管框架。 </P><P>当然,在改革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减小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方面,加快完善综合经营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同时大力推进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金融机构的公司化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并尽快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及时、有效甄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监管机构之间应继续加强合作,联合建立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有针对性地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有关经济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示和惩处制度,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金融市场环境,促进金融业公平竞争。</

随着危机的演进,美国各种应对政策层出不穷。通常可以依据时间顺序将这些政策逐一列出,也可以将它们归类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这里笔者按照应对政策的目标对象,将其归纳为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救助受危机影响的家庭。次贷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房贷违约率的攀升,为了帮助陷入困境的购房家庭,也为了切断违约攀升引发的连锁反应,美国出台了多个房贷救助法案。这些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延长房贷还款期限,改浮动利率房贷为固定利率房贷,将每月还款额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及直接减少还款本金等。在救助受困购房家庭的同时,对受危机影响严重的低收入家庭,美国也以直接邮寄减税支票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前期房市泡沫过大导致房价不断下跌,使得房贷救助效果有限,而减税的效果也多被同期物价上涨所抵消,不过这些政策却对稳定美国家庭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稳定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发展的一条核心线索就是美国金融市场资金融通不畅,甚至枯竭。为此,美联储先使用降息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向市场注资,但效果有限。在传统政策操作空间将尽之时,美联储扩张了资产负债表规模,以创新性手段来拓宽注资对象和可接受的抵押品种类,同时用以高流动性国债置换金融机构持有的低流动性证券等方式来稳定市场。此外,为了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一起剥离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协助消减金融机构负债,并为几乎所有新增银行提供担保,直至最终接管受困金融机构等。在世界各国相关救市政策的协助下,随着诸如雷曼倒闭这样危机风险不断地自我释放,上述政策的实施增强了市场信心,有效地稳定了美国金融市场。  第三,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制度上存在很多的问题。随着危机的发展,有些问题已经得到了纠正。例如,投资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转变,使得未来这些机构的运作更加透明。有些问题只是得以缓和。例如,美国限制了被救助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但随危机好转,受救助金融机构逐步偿还救助资金后,这些薪酬限制正不断被削弱。而更多的金融制度改革只是处于方案阶段。例如,对过度金融创新和高财务杠杆率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如何赋予美联储更大职权对其进行监管;如何建立危机中大型机构退出机制,以最大程度地限制其倒闭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还有针对影子银行体系、评级机构和复杂衍生品的监管等。这些金融制度问题都被认为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但对其的改革还有待推进。  第四,维持经济长期发展动力。次贷危机很快就从金融市场蔓延到美国实体经济,为此美国在直接救助诸如汽车行业等受困实体的同时,也通过减税、增加基础设施和教育科研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针对美国长期巨额贸易、财政双赤字,以及非金融企业发展相对弱小等现有美国经济发展中的隐患,大力推行经济改革。这一改革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新能源、医疗改革,以及购买美国货、督促贸易盈余国货币升值等政策,来建立美国国内和国际的“可持续和均衡增长路径”。然而,这些政策不但在美国国内推行缓慢,在国际领域内,也因政策内容的不完善,甚至不正确引发了众多争议,从而使得这一“新政”也多处于方案阶段。事实上,救助受危机影响的家庭和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都带有应急性特征,而应急性往往使得这些政策具有副作用。救助购房者和低收入家庭是危机时的特别手段,其受益面窄,特别是救助购房者还受到了公平与否的质疑和指责,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些购房者应为自己的购房决策负责。相对而言,相关稳定金融市场政策的副作用会更大一些。例如,美联储创新性地注资金融市场而不断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可能引发日后的通胀;财政部为给美联储融资而大量发行国债也许就埋下了未来流动性风险的隐患;而接管“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则显然存在道德风险。正是因为应急政策具有这些副作用,一项完整的应急政策在推出之时就应考虑到如何适时、平稳地退出。可以说,这些政策的适时退出与其及时进入一样重要。  与应急性政策相对应,金融制度改革和维持经济长期发展动力的政策具有变革性,不过其推进速度缓慢,特别是这些变革性政策本身是有待改善的。变革性政策收益更多是在未来,然而眼前的成本却很大。正如前美联储副布林德(alan blinder)所说:“变革必然会遇到现有制度造成的顽固既有偏见和强大游说势力的抵抗”。而进一步探究阻力来源,则是这些变革性政策本身也多存在争议。例如,加强金融监管如何才能与维护金融创新相协调?如何才能保证金融制度改革具有前瞻性?另外,变革性政策的争议还在于其经常忽视问题的实质。例如,“新政”强调的“可持续和均衡增长路径”指出了全球经济失衡是引发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但其忽视了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正是美国消费型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受约束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因此,其提出的购买美国货、贸易盈余国货币升值等具体方案不但有失公允,还不得解决问题的要领。其实,金融经济危机在美国历史上不断地周期性出现,就与变革性政策推出的迟缓和不彻底,以及这些政策本身的不正确密切相关。  因此,在危机好转迹象频出的今天,如同大病初愈的人一样,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仍然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带有副作用的应急性政策应该适时、平稳地退出;意在铲除危机根源的变革性政策则应当正确、及时地推进。而如何退出,怎样推进,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