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帝今日门店金价查询_万帝今日门店金价查询表
1.武松出家六合寺被赐十万贯,这十万贯值多少人民币?用在了何处?
2.古代皇帝动则赏赐黄金万两,为何到最后黄金都不见了?
3.古代的"黄金万两"等于现代的多少钱?
4.<辛丑条约>的赔款清政府还清了吗?还了多少?
5.一对要卖八十万,故宫的地砖为什么比黄金还要贵?
6.按照清代乾隆年间的物价水平,十两银子能干什么?
7.黄金的发展史?
在清代拥有10000两白银的家庭虽然不是顶级富豪家庭,但也是许多富裕人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白银自古以来就是贵重金属,由于白银的数量比黄金更多而且便于储存,所以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储备财物,对接金价、绢价、房价等等。
从宋朝开始,朝廷已经发行纸币。
不过,纸币的价值与当时的银价有关。如果银价下跌,那么纸币也随之而贬值,所以无论民间还是官员,都喜欢?硬通货?白银而嫌弃?有名无实?的纸币。《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纸币)?。
到了清朝时期,拥有一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的身价。清朝初期(顺治),白银1两就等于1000文铜钱,而白银10000两就等于1000万文铜钱。
清朝中期(嘉庆),白银1两等于1200文铜钱,而白银1000两就等于1200万文铜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除了有通化膨胀的因素以外,还有当时的战争减少、国家趋于安定等因素。在清朝很长一段时期内,米价的波动范围是8文钱/斤至16文/斤。
如果一个普通人每月只吃20斤大米,那么一年才花费1920文铜钱至3840文铜钱的生活,也就是1.92两银子至3.2两银子左右。
10000两白银在当时无疑是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巨款,就算许多大地主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10000两的现银,所以古装剧里皇帝动不动就赏赐白银万两其实是假的。
既然吃饱了饭,那么就该买地和置产业了,那么清代的房子价格昂贵吗?
清高宗乾隆初年间,有个人在天津买了一块土地,盖了一座有10间房子的四合院。这个人连买地带盖房,一共才花了180两银子。如果在清代有10000两白银,那么到全国各地四处购置豪宅基本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几个例子也能够反映出清朝的一万两白银的价值的。
比如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大力支持左宗棠的晚清首富胡雪岩,胡雪岩的身价财产最多时曾有约3000多万两白银,当然其中不全是现银,只是折算价值。这就好比,你的财富是全国首富的3000万分之一。好家伙,放在今天至少也有数千万之多的身价吧。
又比如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会儿已经是晚清了),清政府每年的税收总额一共才8000万两白银(账面),因此当时谁要是家中有一万两白银绝对是相当富裕的家庭,有车有房有丫鬟,什么都不缺。
武松出家六合寺被赐十万贯,这十万贯值多少人民币?用在了何处?
那是电视剧里面经常演的,不要拿来跟现实做比较.
这段是搜到的资料 主要是计算北宋时期的贵金属 你可以重点看一下《潜规则》的那部分 因为《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都是明史的研究著作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古代皇帝动则赏赐黄金万两,为何到最后黄金都不见了?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悲剧,梁山108条英雄好汉的结局大都不太好。在被朝廷招安之后,有的人战死,有的人病亡,还有人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截至征讨方腊班师回朝,只剩下二十七人。而这些人也都难得善终,宋江、卢俊义饮毒酒身亡,吴用、花荣为宋江殉情。
值得一提的是,一生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行者武松,却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善终之人。虽然在征讨方腊中,武松痛失左臂,但他也因此而看破红尘,最终没有和宋江他们一起回汴京,而是选择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活到了八十才去世。
而且武松还得到了朝廷的封赏,宋徽宗封其为清忠祖师,还特赐钱十万贯,作为武松的退休金,帮助其安养天年。
武松对敌有功,伤残折臂,现于六和寺出家,封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
不得不说,这皇帝出手就是阔绰,要知道这十万贯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一般来讲,一贯钱,就是一千枚铜钱。十万贯钱,那就是一亿枚铜钱,这得要装多少车?当然,在《水浒传》的历史背景下,应该没那没多。因为《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后期,而在北宋时期,一贯钱应该是七百七十枚铜钱。对此,我们可以在《宋史.食货志》 里面找到依据:
“以七十七钱为百”
那么十万贯钱就是七千七百万枚铜钱,那也不少了。怪不得当初晁盖他们劫取十万生辰纲后,被四处通缉,最后不得不上山落草。
如果按照北宋后期的银钱兑换比例,十万贯钱可是相当于五万两白银啊。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宋朝实行的是“铜本位”制度,即铜钱才是市面同行的货币,而像黄金白银这些我们所常说的古代货币,严格意义上讲,在当时是不能算货币的,顶多是一种硬通货。
既然是货物商品,那么都是存在价格波动的。所以宋朝不同时期的银钱兑换比例是不一样的。在北宋鼎盛时期,一两银子只需要一贯钱便能换到,而到了走向衰落的北宋后期,需要两贯钱才能换到一两银子了。所以,武松的十万贯钱,可以换到五万两白银。
对于黄金的兑换,其实也是类似的流程。北宋前期可以换到一万两黄金,而到了北宋后期,大概就只能折半了,也就是五千两黄金。
但是这依然不是什么小数目,如果放到今天,那就是上亿人民币的巨款了。我们不妨简单来换算一下,即抛开所谓的成分质量因素,单纯的用咱们当下的黄金价格去计算。
前面我们知道了,武松的十万贯钱相当于五千两黄金。而这里的五千两,是用的宋朝的质量标准,与咱们现代的五千两质量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需要进行一个质量换算。
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了一个北宋时期的一个标准铜砝码,名为嘉祐铜则,其记重一百斤,但实际重量却是6.4万克。所以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北宋时期的一斤,大概有0克。然后我们按照古代十六两为一斤的进制换算,得出北宋时期的一两相当于咱们现代的40克。所以武松的五千两黄金就相当于现代的二十万克黄金。
我查了一下这几天的金价,大概是五百块一克。二十万克黄金的总价算下来刚好是人民币一个亿。
当然了,像这种单纯的金价换算,其实是不能客观反映当时的货币价值的。因为北宋与咱们现代社会相隔近千年,黄金的价值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好比二十年前十万块能在上海买一套上百平的三居室。现在的十万块钱,也就能买个一平米的落脚地吧。
黄金还是价值变化相对较小的,像白银这种其实变化更为夸张。在北宋时期,十两白银还能换地一两黄金,价值相差不过十倍左右。而你看咱们现在的白银价格?一克也就五块左右,与金价相差百倍。没办法,物以稀为贵,白银储量的暴涨,引发了白银的贬值。
所以,对于古今货币的价值换算,除了用黄金价格换算以外,大家还会用购买了作为参照物。即用同样的商品,在不同时期的价格去进行对比。比如说米价。
北宋时期的米价其实大部分时候不算贵,一石大米往往不到一贯钱。
“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 食货志》)
但是随着北宋的衰落,像大米这样的生活物资逐渐紧缺,价格也就上来了。杭州地处江南,社会稳定,咱们姑且不将价格估算太高,石米一贯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当然也是为了方便换算,毕竟我数学有点差,理解一下。
当然,这里首先也要进行一个质量换算,因为这里的“石”,是个古代的质量单位。北宋的一石大概有120市斤。咱们市场上普通的大米也就三块钱一斤,算下来一石米能卖360块。所以,一贯钱相当于360块,十万贯钱就是3600万,这与咱们前面金价换算得出的一个亿,差距还是不小的。
不过呢,我觉得米价其实也不太靠谱,毕竟生产力的差距摆在那里。古代亩产三百斤就不错了,咱们现在随便都能有一千多斤。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在日常生活中的支出比例也很低。可能古代买米的支出相当于家庭支出的一半,而咱们可能就是百分之一。
所以,这种购买力的对比,其实也无法客观反映货币的价值。对于这种古今货币的价值换算,我其实比较倾向于收入水平的一个对比。根据《宋代物价研究》的考证,北宋时期汴京的饭馆杂役,或者街头的普通商贩,一天的收入也就在两百文左右。一个月下来也就是六千文。而咱们当下一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实际收入其实也就五六千块。所以一文钱换算一元钱是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中。
按照前面十万贯钱等于七千七百万枚铜钱的结果,那么武松的十万贯赏赐,就应该是七千七百万,那也不少了。
古代的"黄金万两"等于现代的多少钱?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尊贵的象征,古代皇帝穿的龙袍是金**,皇上常常赏赐万两黄金作为奖励,在中国古代,黄金除了作为货币和装饰品,还资赏赐、送礼、贿赂、助祭、进贡、平贾、买卖官爵、打造佛器之用,在不同时期,黄金的作用各异,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
古人为什么将黄金视为好东西
一种说法是,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因为黄金拥有比铜和其他金属更加美丽的光泽,而这种光泽只有太阳能发出来,黄金因此被视为太阳的化身。同样的,银子比铜值钱,也因为银子的光泽如月光般漂亮。
上述分析只是民俗学上的观点。黄金受宠的原因,其实与古人对黄金的过分迷信有关。尤其是秦汉时期,人们不是崇拜太阳,而是崇拜黄金,认为黄金万能。据《盐铁论散不足》,秦汉时有一种说法:“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在“不老药”中,黄金是重要的配方,与珠玉一样,常食之可长寿。
这一观点在中国本土宗教门派道教中最流行。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称:“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东晋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对黄金的神奇更是赞不绝口,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称:“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因为对黄金如此迷信,古代曾出现了一股“药金”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服食金屑被作为一种长寿、保健的秘法。
实际上就价值论而言,根本上还是物以稀为贵,黄金的产量稀少,所以值钱。对这一点,晋葛洪其实相当明白,他在《抱朴子内篇明本》中即称:“物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
后来为什么黄金都不见了?
黄金被埋葬于地下————富豪官吏窖藏了大量黄金。西汉巨量黄金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为什么他们贮存巨量黄金而没有用掉呢?原因是西汉末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人们或死或逃,从而使窖藏的黄金无从考证。
黄金被用于佛事————使黄金日少一日逐渐缺乏。佛教在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时期传入我国后,用以涂金佛、写金经,消耗了大量黄金,而这样的消耗与造器物不同,是不可以回收的,因此使黄金日少一日,逐渐缺乏。
黄金被用于贸易————使大量黄金流向国外。同时随着商品交易的发达,黄金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我国古代,黄金储备惊人,在王莽时代,宫廷贮藏的黄金就有14吨,但那时黄金购买力很低,汉朝,300g黄金只能买一小袋米。所以君王们出手都很大方。相比白银,黄金的开采率低,并且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国际价格。所以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银运到中国,再换成黄金运走,使中国的银价越来越低,金价越来越高。就这样一来二往,多数黄金流到了国外。
<辛丑条约>的赔款清政府还清了吗?还了多少?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大将在外打仗之后凯旋归来,皇帝经常会对他们进行封赏。除了一些封地、布料之外还经常听到赏赐说银千两,黄金万两。那么“”黄金万两”真的是有1万两证的黄金吗?古代的皇帝都是这么有钱的吗?
首先要说的是古代所指的黄金万两,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黄金万两是不同的。并不是真正的纯黄金。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冶炼技术不算发达,所以黄金特别少,基本上都是在皇宫里。一般平常百姓家很少是有黄金的。战国之后,“铜”字和“铁”字也出现,并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黄金也比之前多了,“金”的含义才慢慢的由铜等转变成黄金。
秦朝的时候冶炼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但是那个时候金子还不是特别多所以并不是足金,而是掺杂了一些其他的金属的金。先秦时期,铜一般被称为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圆形方孔钱,那时候赏赐的黄金就是用铜钱来代替的。史书中关于货币的记载有黄金、白金、赤金,就是指黄金、白银和铜。
后来到了汉唐时期,黄金的开采也是非常之多。但是当时的单位换算和现在的并不相同。在汉朝1斤相当于今天的258.24克,一两相当于16.14克,在唐朝时1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相当于37.30克。
所以换算下来黄金万两,也就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几千万。但是由于在古代的技术不是那么的熟练,所以很难提炼出黄金。而且黄金的挖掘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所以皇帝一般不会赏赐大臣万两黄金一般都是用一些粮食代替。
一对要卖八十万,故宫的地砖为什么比黄金还要贵?
《辛丑条约》的赔款总数在10亿两以上,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经过延付、停付及退还,实际赔款并没有达到这个数目。
据历史资料统计,至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子赔款为止,1902-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6.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
《辛丑条约》要求清政府为11国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当时,中国的人口大约4亿多,每人都要背负2两多白银的赔款。为赔偿,政府变本加厉压榨民众,引起强烈不满。中国海关也由英国人掌握,海关收入绝大部分成为赔款。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从此,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操纵了近一个世纪。
扩展资料: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1.赔款。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其中这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石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庚子赔款
按照清代乾隆年间的物价水平,十两银子能干什么?
金砖,这是流传在老北京坊间的一个词,也有这么一句话来着:紫禁城里的地都是用金砖墁的。说得是咱们故宫里铺的地砖都是金子做的。当然,这不是真的,只是这地砖呀,确实比黄金还要贵。也就在前些年,一对永乐的御窑金砖拍卖成交价格为八十多万。至于它为什么这么值钱呢?这还要追溯到明朝。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在选择铺怎样的地板时,掌管工部的剻祥从长远考虑,经过千挑万选,最终采用了苏州的陆慕砖窑。由于这个地方的土质优良,生产出来的砖特别的细腻坚硬,又因该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所以原本叫做‘余窑村’的村子被赐名为‘御窑村’,所以当年故宫的地砖全都是采用了‘御窑’生产出来的方砖。因为这里方砖专门为京城而生产,且‘京’与‘金’读音相似,所以坊间逐渐流传着‘金砖’一说。
不过说实话,这样一块砖,叫它金砖也不为过。因为从泥土到金砖制成,要七百二十天,整整两年的时间。当年‘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便是这么来的。按照现在的金价来算的话,一块砖怎么也不少于十万块钱。
如此值钱的原因远不止这一个,它能够卖这么高的价钱,还因为它工艺之高。陆慕砖窑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而又讲究,仅仅取土这一项工作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最最关键的是,这烧造的土呀,必须是用陆慕村特有的黏土。将这样的泥土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黏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再将它反复摔打,装入模具,用平整的板子盖面,两人在板上踩踏,直至将它踩实为止。然后还要将它阴干,这个过程至少要七个月,最后,才能入窑烧制。这烧土的材料也是极讲究的。烧制时,先要用糠草熏上一个月去掉它的湿气,再用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四十天才能出窑。出窑后用桐油浸泡至表面呈现光泽,这才算是最终制作完成。此外,这些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如果一批砖中抽查到有六块达不到既定的要求,则这一批砖都要作废,这按照现代人的说法,这种浪费简直就是一种犯罪。
一块地砖花两年时间完成,有人曾不完全统计过,据说当年建造故宫的时候,大概用了8000多万块砖,想想这该是怎样一个浩大的工程,这样一座宫殿又是何等的恢弘壮丽。故宫建成后的金碧辉煌让百姓们望尘莫及,难怪坊间会有‘紫禁城的砖是用金子做的’这样的传言。因为金砖的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将它安置在桌面上,还可在夏日为瓜果降温,可谓是美观大气又实用。
可惜的是,这些经过细致工序烧制而成的砖已经成了神话,这种只有皇家才能用的砖,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其制作技术也烟消云散了。
黄金的发展史?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黄金在古国埃及第一次被人类所认知。从此以后就与人类的发展形影不离的交织在一起。黄金凭借其耀眼的光彩,成为人们用于装饰的首选材料。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逐渐离开自给自足的年代,迈向商品经济时代。在人类需要钱币来作为交易的媒介,以使买卖进行的更加简便的时候,黄金自然成为了最优的选择。公元前七百年前,小亚细亚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黄金与白银合金制成的钱币,被称为琥珀金。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公元前600年,在小亚细亚的利迪亚王国首先被铸造出来。随后,在公元前约50年,西欧的罗马帝国就发行了一种Anreus的金币,在金币上还刻有凯撒大帝的肖像。当罗马帝国国势日渐衰落的时候,也就是在公元400年间,当罗马人放弃英伦三岛大不列颠的统治时,他们也顺手把岛上的金币统统掠走,结果导致人民各个货币不足,商品价格大跌造成经济混乱。
公元1066年,诺曼底民族征服了英伦三岛,他们除了政治上拥有政权以外,还对英国的货币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创造了英镑、先令、便士等货币单位制度,还建立了以金属为货币本位的制度。那时,一英镑就可以兑换一英镑的纯银。这银本位制度在1377年,才被复本位制度所取代。在复本位制度底下,货币的后盾除了白银以外,也同时采用黄金作为通货的本位。在复本位制度沿用了好几年之后,英国皇室又决定用金本位制度。1717年,英格兰银行正式定名盎司士的黄金价格是3英镑17先令10.5便士。实行了金本位制度以后,英国的物价指数均明显的维持着低幅度的波动,金本位制度稳定物价和经济的功能也得到了证明。
自从英国采用金本位之以来,美国和欧洲的国家也都争相仿效。美国在1792年,已采用复本为制度,规定19.3美元即可换取一盎司的黄金,但是这并没有引发任何的黄金热潮。直到1848年的某一天,一名叫约翰马歇而的年轻木匠,在今日的加洲境内建造锯木厂的时候,不经意的发现了金箔片,由而引发了西部淘金热。这也使曾经荒凉的西部,迅速的发展起来。
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黄金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认为: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
由于19世纪一系列黄金资源的发现,使得从那时起黄金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年的50年里,黄金产量超过了这之前5000年的总量。
如今,世界每年矿产黄金2600吨左右。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