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豫北平原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2.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邮编号是多少

3.西北的第二大城市是哪一座?

4.巴西城市介绍!求求大家帮个忙,急急急

5.请简单介绍一下19世纪的英国

6.圣保罗是哪个国家的地区?

7.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大兴区现代化冶金价格多少钱一吨_大兴区现代化冶金价格多少

卢惠华钱佩娟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在2009年第21届地质学史学术年会上,卢惠华曾发表“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了北京地勘工作的面貌”一文。文中讲述了十大地质科技对北京地勘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这十大地质科技是:①物化探技术显威力;②探矿技术有大突破;③遥感技术令人耳目一新;④电脑在各方面工作中起大作用;⑤综合方法在区调中发挥大效益;⑥采用新学说提高地质研究水平;⑦水工环地质工作拓宽了地质工作的领域;⑧地下热水勘查开发效益好;⑨浅层地热能和热泵技术正大力推广;⑩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开创新局面。

2009年的文章,只是十大地质科技的概略介绍。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一项,物化探技术在北京应用的突出成果。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地勘事业十分落后,仅有少数人员从事地质工作。工作方法和手段十分简单,地质工作就靠那三大件(铁锤、罗盘和放大镜),别的就没有什么了。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物化探是一片空白的局面;故此,物化探方法的采用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新的勘探手段。

北京很重视物化探新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矿、石油、冶金、水电、煤炭、航空航天、建设、核工业、武警黄金、国家地震局、河北地质局、北京市地质局等约几十个部门和单位,都在北京地区投入了物化探工作。北京市地质局还成立了专业的物化探队,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工作。

北京地区的物化探工作由7个方面组成:①区域性物探(包括航空物探、区域重力测量、区域电测深测量、区域地面磁法测量、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物化探);②矿产物探;③水文物探;④地热物探;⑤考古物探、工程物探和环境物探;⑥井中物探;⑦深部构造物探。

60年的地质工作,物化探手段在北京得到广泛应用,效果突出,现分十大方面阐述如下。

一、促进了区调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开展了第一轮大面积的1:5万区调。当时,只有地质观测一种手段,方法单一,一般用4年时间完成一个图幅。80年代,第二轮1:5万区调较广泛采用了物化探技术,获得大量的、多方面的地质信息。特别是遥感技术,使多幅联测可行,扩大了工作区域(一般2~3幅),加快了工作进度。据报道,北京市地勘局物探队先后在青龙桥、清水、沿河城、周口店、昌平等11个图幅进行工作,收集整理前人物化探资料,对图幅内航磁异常及区域化探进行了踏勘检查和评价,补做了必要的工作,编绘了物化探成果图,并提交独立的物化探报告。

据查,第二轮区调最初的双图幅联测(昌平、小汤山图幅),平均2~5年完成一个图幅。有了经验后,图幅联测速度加快,完成一个图幅,平均只要一年多;3个图幅联测,平均半年多就完成一图幅。联测大大地改变了区调工作的慢节奏,做到了又好又快又多地完成任务。

进入21世纪,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2003~2007年,由北京市地勘局下属单位(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市地质勘查技术院、市地质研究所)共同承担《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由国土资源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进行。以北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城市地质问题为工作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服务。以地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工作,在充分研究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各种勘查技术(包括地质、水工环地质、钻探、物化探等),特别是大量采用钻探和各种物化探手段(表1至表3)进行工作,从而获得大量多方面的地质信息。

表1 北京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演化

表2 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使用钻探工作量表

表3 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使用物探手段和工作量表

续表

项目组提出北京平原区“三圈三层”三维地质结构的调查思路。所谓“三圈三层”三维地质结构,“三圈”是指面上工作区分为一般区、六环路以内区和重点区,“三层”是指垂直方向上分为新生界层、工程建设层(0~50m)和基岩层。通过这样的调研,查明了不同尺度下北京平原区地层结构的空间展布规律。利用数字可视化技术,采用地质钻孔与地质剖面结合的方法,建立前新生代地层、新生代地层和工程建设层的地层三维结构数字模型。

课题包括3项专题、8个子课题。

3项专题是:①北京城市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调查;②奥运公园地区专项地质调查;③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8个子课题是:①北京市平原区新生界立体地质调查;②北京市平原区工程建设层立体地质调查;③北京市平原区基岩立体地质调查;④北京市平原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⑤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选址地质环境调查;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调查;⑦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⑧北京市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工作结束后提交了项目报告,专家评审给《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报告高度评价:总体达国际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并认为项目起到示范作用。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发展。

回顾地质调查工作的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是工作手段比简较单的地质调查过程,仅仅是地表面的观察研究,重点是基础地质和找矿;20世纪后期,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地质和找矿,领域向外有所延伸;进入21世纪,手段多了,视域宽了,观察深度大了,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地质问题,地质调查已发展到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阶段,这是客观的需要,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地质与各种科技手段密切结合的结果。

二、在找铁矿中贡献巨大

磁法(包括航空磁法和地面磁法)找铁矿是有效的方法手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共做过6次系统航空物探测量,覆盖了北京全区,包括1:2.5万、1:5万和1:10万航磁。自1958年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开展了系统性的地磁测量,山区共完成了1:5万磁法5500km2,还有其他1:2.5万、1:1万、1:5000、1:2000比例尺的大量地面磁法测量。圈出矿异常265处,涉及铁、铬、钒、钛等黑色金属矿。划分了3个磁场区,11个磁异常区,81个磁异常群,257个局部磁异常。其中,28个磁异常已作过勘探或钻探验证,占总异常数的 10.9%;作过面积性详查的 22个,占异常数的8.5%;作过踏勘检查的个,占总异常数的24.9%;其余143个磁异常未能作查验。

磁测作用十分明显,找矿线索突出,在图上有清晰的异常表现,对找矿帮助很大。至今,北京地区的铁矿分布、产状、规模已基本查明,探明储量10×108(大型矿1个,中型22个,小型20个)。多年来,探明储量位居全国第11位。磁法资料不但给出明确的找矿线索,而且还显示出铁矿本身的许多信息。

以密云沙厂铁矿为例,①该矿均有航磁、地磁异常显示;②磁异常资料显示矿区为向斜构造;③Ⅱ号异常带显示有隐伏矿。经钻孔验证,这些信息都是正确的,沙厂铁矿区构造确实是向斜构造,Ⅱ号异常确实有隐伏矿。矿区储量由此大幅增加,由3000 多万吨(中型)猛增至1.4×108t(大型)。

三、在找金矿中立大功

20世纪60~70年代,北京开展大规模金矿普查,尽管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不显著,只找到了一些小矿,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来,通过总结找矿经验教训,从找矿指导思想、找矿理论、找矿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反思。端正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在工作中大力采用综合手段和综合方法,特别是化探方法,从而打开了找矿的新局面。

1.怀柔杨树底下金矿的发现

1987年,北京市地质调查所区调队在开展1:5万区测过程中,在杨树底下开展化探测量,在已控制的钼矿坑道中进行检查取样,发现金矿品位较高,从而发现此区铁帽是以含金为主的金矿体。紧接着,该所正式在此地开展勘查工作,1989年底,查明该矿黄金储量4.8t(接近中型矿)。

2.怀柔德田沟金矿的发现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地质调查所101队与北京市地勘局物化探队联合组成普查队,对德田沟至崎峰茶一带的物化探异常开展普查。采化探样232件,进行地表揭露,大致圈定了矿化范围,并初步圈定了Ⅱ号矿体的规模。后来又开展化探次生晕、原生晕剖面测量及激电剖面、电测井、井中物探试验工作。地质与物化探的密切结合,终于查明了一个中型金矿,黄金储量达5.09t。

这两个金矿的发现,是北京地区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是区调与找矿相结合和地质与物化探相结合的成果,物化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在找水中显威力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打井找水。多年的工作证明,水文物探已成为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全国各地找水中普遍应用,效果显著。水文地质与水文物探方法相结合在北京找到了大量地下水(198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开展水资源计算评价。结果,可采地下水资源量均为26.33×108m3),为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水文物探主要为郊区农田抗旱供水服务,在昌平、门头沟、通县等地开展大比例尺(1:2000或1:1000)水文物探工作。进入80年代,以开展1:5万水文物探为主,主要方法是电剖面、电测深和电磁测深等。

例如,1982年3月至1990年5月,北京市地勘局先后对北京平原22km2进行了电剖面和电测深工作。此项工作,重新编绘了平原区基岩地质图,不但提高了北京平原区的基础地质研究,而且依据第四系电性的特征,圈定了测区第四系的富水区。如永定河冲积扇及古河道富水区、大石河冲积扇及古河道富水区、错河冲积扇及古河道富水区、潮白河古河道富水区等等,还划分了冲洪积扇、洪积扇裙及古河道,编制了北京平原区第四系(10~100m)涌水量分布图。这些成果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农田水利建设、水井位置选择及计算涌水量等提供了依据。

北京山区面积大,许多地方水资源缺乏,人畜饮水困难,北京地勘局所属各单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不断派人深入山区开展技术指导,为乡村找水、定井位、凿井数百眼。其中,水文物探同样是重要的勘查方法手段。

五、在地热勘查中功效独特

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和确定地热井位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历史上北京城区没有地热开采利用的记录。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水文地质工程公司在李四光部长的指导下进行地热普查。一炮打响,在北京氧气厂、天坛公园、北京火车站先后打出了30~50℃的地下热水,初步圈出约30km2的地热异常区。

之后,经过40年的勘查,目前已查明平原区隐伏4个地热异常远景带,包括10个地热田,总面积已超1400km2。计算地热能源远景储量(E级),折合标准煤89326.213×104t。

地热资源深埋地下,肉眼观察的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地热普查的主要方法是地热物探,包括物化探多种方法手段,利用它们圈定地热带和热储层隆起区。

至今,北京地区地热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已打成地热井约160眼,正常开采井110多眼。地下热水开采量控制在1000×104m3以下,主要用于采暖、洗浴、医疗、水产、养殖、温室种植、康乐保健、饮用矿泉水、旅游等方面,这些对招商引资和创汇起到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地热勘查采用微动测深技术,即瑞雷波法(测深3000m),克服了电测深法(测深1600m)可探深度较浅的缺陷。此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可应用于大城市的环境,解决了因人口过密、建筑物密集、交通繁忙、工业干扰严重,以致常规物探手段难以施工的问题,为城市地热勘查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

微动测深技术(1992年)首先在丰台世界公园应用。当时,该地区没有地热井资料参考,采用电测深法只能测1600m,此深度不足以确定热储层埋深。后采用瑞雷波法,推测蓟县系埋深为2000m左右。钻孔证实,该地层顶板为1940m,与瑞雷波法预测结果十分吻合。最后打成一个孔深2500m、出水温度69℃的地热井。

2001年,北京市地质勘察院开展“综合物探系统(组合)在北京市进行深部地热勘探研究”。调研表明:“重力、磁法、直流电阻率测深、微动测深、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以及大地电磁测深(MT)等方法适合北京地区地热勘查,应用效果较好”。

六、在探测北京深部地壳构造中发挥关键作用

唐山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等单位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这项工作,首次揭示出北京地区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构造具有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的基本特征。北京及其邻区,地壳速度结构大致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大部分(徐锡伟,2002)。上地壳包括沉积盖层及其下的结晶基底,厚度变化不大,总的趋势是东南薄西北厚。在三河、宝坻一带为20~21km,北京附近为22km,张家口一带加厚至23~24km。下地壳也由两层组成,其厚度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在东南部的天津附近,下地壳厚10km,到西北部张家口一带最厚达19km。

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和莫霍面的三维构造形态分析,均显示在横向上北京及其邻区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速度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划分出华北断陷、燕山断块、太行山断块、山西断陷盆地等不同的速度块体,不同块体之间的接触带常常是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如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的变异带。其中,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区内两条最明显的深部构造变异带。这两条深部构造变异带均与现今地震活动关系密切。

地壳结构构造与地震活动息息相关。在北京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和主要地震带的空间展布与地壳厚度变化和区域重磁场所反映的构造带走向、构造分区边界的延伸是一致的。如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北东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以及华北平原内的若干北东向构造带等。据研究,在这些带内,地震多发生在重、磁异常梯级带附近,正负异常的交界处,以及不同方向重、磁异常带交会处或异常带的转折处等部位。这些地方往往是地壳磁性基底与弱磁性基底的接触带,或基底隆起与凹陷的变化过渡带,或地壳厚度的变异处,并伴有深大断裂的发育。

七、给土壤进行全面“体检”为首都现代化农业腾飞“把脉”

几十年来,首都许多单位的地质工作者配合区调或矿产勘查开展地球化学勘查。20世纪80年代,地矿局物化探队开展了山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与地矿部地化勘查研究所共同开展了北京市1:5万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定量分析了铜、砷、铅、镉、锌、铬、镍、汞、氟等22项元素及指标,查明了土壤养分和营养元素丰缺状况及主要农作物中有害元素的富集规律,发现并圈定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异常区,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等级和主要农作物的安全性,为农业种植规划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对延庆县、大兴区生态农业地质进行了调查评价。

平原区的农业是全市农业的关键地区。2006~2007年,北京市地质勘查技术院首次对其进行了大规模(00km2)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对其进行了分级和安全性评价,总结出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及演化趋势,为城市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农作物合理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八、进行国土资源调查 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是航空物探的一种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在各方面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成果十分突出。有关遥感的成果,特别要提及“8301工程”。“8301工程”是“北京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项目,是由地质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织的重大工程,有41项课题。工作从1983年起至1986年,由地质部遥感中心和北京市地勘局共同负责完成。项目获丰硕成果,有23项成果填补了空白,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7项达国际同等水平,14项达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其中的“航空遥感在昌平县山区农业建设规划中的应用”项目,首先在昌平区黑山寨试点,进而在全区开展,取得了很好效果。基本查明了农、林、土地、果木等各类资源的状况,取得了山川水系、坡度、土地利用等大量资料,研究了各类野生资源以及果木的生长条件,为昌平进行农业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目受到当地政府好评,获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此后,遥感技术进一步在平谷、延庆等区、县农业建设规划中推广应用,均取得好效果。

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又进行了一次“北京市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完成1:25万地土利用现状、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地质旅游遥感解译,面积1.68×104km2;1:10万环境地质现状解释,面积3514km2;1:5万环城绿化现状解译,面积1653km2;1:2.5万奥运主场区综合环境的遥感解译,面积156km2。上述成果,已提供给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城市规划利用。

九、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效果显著

地质灾害是北京自然灾害中的一种重要的灾害,古今都给北京造成过大灾害。

1)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应用遥感技术对首都的地质灾害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1989~1991年,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开展了“北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该项工作对北京历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利用航片进行解译并配合地面调查,初步查明北京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发育特征。山区以泥石流和矿山地面塌陷为严重;平原区则以地面沉降最为突出。调查表明,崩塌、滑塌、泥石流北山比西山发育。通过工作,提交了“北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预测了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

1991年6月10日,京北山区发生暴雨,在预测区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怀柔北部山区有113条沟发生泥石流,死亡28人,重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2.65亿元。随后,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又对其他的山区县进行了调研,编写了报告(表4)。

表4 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地质灾害成果

2)一系列的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北京市政府于1993年制定了北山地区险村“久安”搬迁计划,由市政府拨出专款,自1993年开始实施,用3年时间搬迁了危险村374处、18422户、60451人。此后,山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3)北京市地勘局制定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调查队),由正、副局长担任组长。突发灾害发生后,应急调查队在30min内集结,1h内完成准备工作,并奔赴现场开展调查工作。

4)配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3~2004年,北京市地勘局与气象局合作制定了《北京市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实施方案》。2004~2007年期间,北京市地勘局完成汛期预警预报值班500余班次,制作预警产品12期,发布预警信息11次,向各区县国土局转达临时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数十次。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使北京市人民群众增强了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防灾和抗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在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广泛应用,效果突出

物化探在地质环境调研中应用广泛,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如:

1)北京市区重要水源地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由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承担,2002年初开始工作,2003年6月提交报告。重点应用遥感技术,进行1:1万~1:10万遥感解译3514km2;1:10万水土流失调查,3514km2;1:5万综合地质环境调查,3514km2;1:5万矿山环境调查63个矿区3000km2;1:1万重点矿山环境调查4个矿区。这些工作,为地方政府制定矿山规划、矿山整顿、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

2)北京市密云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地质环境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由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主要应用遥感技术。2002年3月开始,2004年12月提交报告。主要调查密云水库及其上游的地质环境,查明了区内矿山数量、采选状况、污染情况;调查了河流与水库的水质、地质灾害,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对有关的环境影响因素提出了实际可行的防治措施。

3)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是,市区的温度比郊区高,低温的郊区包围着高温的城区,气象学称此为“热岛效应”。据气象部门近40多年的统计,北京城区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出2.77℃。这个平均数据,气象学称其为“热岛强度”。热岛强度分为3种类型,即弱热岛型(城区较郊区地表温度高2.5~4.5℃)、较强热岛型(城区较郊区地表温度高4.5~6.5℃)、强热岛型(城区较郊区地表温度高6.5℃以上)。

“热岛效应”明显影响市区气温,它使京城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而且使季节变更提前。据气象部门资料,2000年以前,北京入春的时间(平原区)大多在4月3~5日之前(山区在4月中旬);2000年之后,入春时间多数提前至3月下旬,2006年、2007年、2009这3年,甚至提前到3月中旬。

从历史资料看,京城入夏的时间一般在5月27~29日。进入夏天的物候学标志是“刺槐进入盛开期”。2010年,由于“热岛效应”,北京入夏提前到5月中旬(5月19日)。

据报道,2010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再创新高,7月是历史上有气温纪录最高的一个月。本市热环境遥感监测显示,7月京城六区形成明显热岛效应,且大部地区已达强“热岛”状态。7月5日13时58分卫星遥感图示,本市大部分平原区地表温度都在48℃以上,其中,城区、丰台大部、石景山中南部、房山东部、大兴西北部以及除延庆之外的其他区县在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地表温度都超过了50℃,少部地区超过了54℃。但是,大部分山区地表温度都在43℃以下。由于郊区大部农田收获小麦后种上了玉米,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平均地表温度较高,大部分在48℃左右。

高温酷暑,空调运行,导致2010年(7月)北京电网负荷频创历史纪录(1666×104kW)。据统计,电网负荷的1/3为空调负荷。

以上10个方面的突出成果,说明物化探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勘探工作手段,其方法多种多样,应用广泛,效果明显,成果突出。它促进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与其他勘探手段密切配合,提高了地质勘探方法的整体探测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豫北平原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武汉武汉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县、新洲县等11个区2个县。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为41.3℃,最低气温为-18.1℃。

武汉概况二

地理状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县、新洲县等11个区2个县。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为41.3℃,最低气温为-18.1℃。

历史沿革

商代属中原王朝控制。周代先后属鄂国、郧国和楚国。秦属南郡,两汉时属荆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武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主城区内开始形成城堡,成为地区政治中心。汉阳于东汉末建成月城,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沙羡县、汝南县、沌阳县,隋初改置汉阳县,遂有"汉阳"之名,自唐迄清,先后为沔州、汉阳军、汉阳府和汉阳县治所。武昌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建夏口城,初为吴江夏郡治。晋代为荆州、沙羡县、江夏郡等治所,尔后先后为南朝郢州、隋唐鄂州、宋鄂州路、元湖广行中书省及武昌路、明湖广承宣布政司、清湖广总督及湖北藩臬各司署、明清武昌府及各朝江夏县的治所,明楚王府所在地。1898年张之洞奏准设夏口厅,汉口遂正式从汉阳分出成为独立行政区。1912年,民国政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始以同级建制鼎立。1926年国民政府设武昌市和汉口特别市,汉阳县隶属于汉口特别市。次年元旦,国民政府迁汉口办公,合三镇成立武汉市,称"京兆区"。旋又分治。1949年后重以三镇为武汉市。50年代曾为中央直辖市,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行政委员会(初名中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驻地。现为湖北省省会。?

城市特点

武汉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汉腔",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地处南北东西交通要冲,自古就是中原与南方、长江中上游与下游间文化交流的交汇点,历史文化中蕴含着各方文化的特点。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城市文明史始自商代中叶,为古今人文荟萃之地。中国古代著名文化名人屈原、张衡、诸葛亮、曹操、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李时珍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迹。武汉在南朝就是著名的商业港口,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商业繁盛、水运发达的商业都会。清代汉口兴起,更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华中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航路通达川、黔、豫、陕、湘、赣、苏、皖等地,故有"九省通衢"之称。近代武汉被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英、俄、法、德、日相继建立租界,英、俄、美、法、日、德、意、比、荷、丹、墨等国先后在汉口设领事馆。尤其是洋务运动以后,武汉兴起近代工业和教育,航运直达海外,芦(京)汉、粤汉铁路在此连接,遂发展成为繁华的近代工商业大都会。20世纪以来,先后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国民革命(大革命)中心和抗战初期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故又是一座革命名城,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现已成为中国中部的经济、金融、贸易、科学、教育和信息中心。

城市现状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内陆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开放城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782.1亿元。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0427个,包括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电子电气、食品、服装、电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材等33个工业行业大类,并形成了钢铁、汽车、机电、高新技术等四大支柱性产业。年工业总产值1012.7亿元。全市耕地面积22.5万公顷。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林、牧、渔等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崛起。农产品以粮、棉、油为主,蔬菜、畜禽、水产品占较大比重,农业年产值109.8亿元。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1.6%。武汉是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主要对外干线有京广线、汉丹线、武大线和京九联络线。水路航运综合能力位于全国内河之首,是重要的水陆联运枢纽。公路以107、316、318及106国道为主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路里程达到2826.5公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的航空枢纽。全市各类运输货运总周转量790亿吨公里,客运总周转量193亿人公里。武汉市邮政局是湘、鄂、赣、桂、川、滇、黔七省邮运调度中心。武汉电信局是中国八大长途通信枢纽之一,电话总容量170.7万门,电话普及率达27.7%。武汉商业发达,以武汉商场、中南商业大楼、汉阳商场等一批超大型商业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为基干形成销售网络,消费品零售总额380亿元。外贸进出口额为14亿美元,武汉海关监管的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亿美元。1996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1万人次。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面貌近年来显著改善,"八五"期间相继建成武汉机场、长江二桥、武汉客运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武汉国贸中心和汉口商业城等建筑高度达到200米以上。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在原来先后开辟的12个工业区基础上,又开辟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新型工业区。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现拥有全日制高校35所,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武汉也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独立研究机构100多所。文化、体育事业也全面发展。?

武汉概况之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 2个县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辖区: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房山区 崇文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门头沟区 石景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县:延庆县(延庆镇) 密云县(密云镇)

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武汉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武汉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武汉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武汉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武汉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汉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武汉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武汉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武汉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武汉概况之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 2个县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辖区: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房山区 崇文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门头沟区 石景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县:延庆县(延庆镇) 密云县(密云镇)

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武汉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武汉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武汉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武汉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武汉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汉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武汉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武汉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武汉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武汉概况之自然地理

武汉市简介: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492.7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地理地貌:武汉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武汉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武汉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武汉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武汉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武汉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武汉小平原。综观武汉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土地面积:武汉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38%。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 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积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 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武汉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邮编号是多少

程建强 李中明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新乡,453002)

摘要 通过对豫北平原地下水的综合调查,发现其环境地质问题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为主,并又导致了泉水消失、湿地减少、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等次生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在环境地质问题形成背景和形成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为活动尤其是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破坏了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天然均衡状态,其演化模式具有双向性。最后,提出了减少和防止豫北平原环境地质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豫北平原 环境地质问题 形成条件 演化模式 对策

环境地质问题是由于地下水系统中的天然水动力场及化学场发生改变引起环境恶化的地质现象。豫北平原指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河南部分,总面积约2.0×104km2,隶属于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及濮阳市,2000年总人口为1508.48万人,工业总产值为422.85亿元,近10年经济增长速度在8%以上。是河南省的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电力和纺织等重要工业基地,也是粮棉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区。因此,豫北平原环境地质问题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大量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笔者拟对豫北平原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演化及对策进行分析。

1 环境地质问题

豫北平原环境地质问题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为主,又导致了泉水消失、湿地减少、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次生环境地质问题。

1.1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991~2000年间,豫北平原形成了6个较大的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各漏斗中心水位10年累计下降值分别为:武陟漏斗为5.08m,安阳市漏斗为11.25m,新乡漏斗为4.3m,内黄北漏斗为12.85m,南乐东北漏斗为8.88m,滑县北漏斗为9.68m(图1)。各漏斗区地下水水位多持续下降,总面积达7748.75km2(据0m变幅等值线圈定),且东北部的漏斗区和华北的大漏斗连为一体,并引起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自1991年以来,区域10年累计下降约1.3m。地下水下降漏斗的形成和扩大,给豫北平原的工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1.2泉水消失和湿地减少

豫北平原的多处名泉断流干枯。如辉县的百泉,1978年前月平均流量达3.3m3/s,现已干枯。近年来,辉县市为恢复百泉旅游景区而人工引水,直接耗资数千万元。焦作的王母泉和九里山泉也已消失。同时,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如沿黄湿地保护区。

图1 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幅等值线图(1991~2000年)

1.3 地面沉降

已发现地面沉降发生的地段主要在濮阳市,若以1997年的地面高程作为初始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量及不均匀性也逐步增大,从1997年至2001年累积沉降量分别达到41mm~57mm,其差值为16mm。

在新乡、武陟北、安阳及滑县等漏斗区是潜在的地面沉降发生区。

1.4 地下水污染新乡县和浚县一些地区地下水 含量超过50mg/l,修武县和新乡市郊区可高达100mg/l以上。局部地方地下水 升高,超过饮用水标准(250mg/1),硬度大于450mg/l(以CaCO3计)达450~550mg/l,酚大于0.001mg/l。

Ⅳ(较差)类水分布于大部分地区,大多数为铁、锰、氟超标。V(极差)类水分布于山前与黄河平原的交接洼地区、黄河故道砂地区的内黄及延津北一带,濮阳东南部、范县南部炼油污染地带。超标离子为矿化度、硬度,濮阳东南一带为As、Pb。Ⅳ(较差)类水和V(极差)类水分布面积占豫北平原总面积的75%以上,且有扩大趋势。

2 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背景

2.1 地形地貌

豫北平原西部邻区为太行山区,海拔高度203~40m,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微向东北倾斜。坡降1∶500~1∶2000,地势相对较平坦。

豫北平原主要为堆积地貌,即西部山前地带的冲洪积平原和南部、东部的冲积平原。

2.2 地层岩性

豫北平原第四系从老到新特征如下:下更新统( ):分布广泛,一般埋藏于地下30~180m以下,厚度20~200m,主要为冰川泥砾、粘土、粉质粘土、砂等。

中更新统( )呈条带状分布在汤阴、淇县一带,其他地区均埋藏于地下约10~80m,厚度20~80m。西部山前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夹薄层砂、砂砾石层。东部主要为似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夹砂层。

上更新统( )呈条带状沿西部边缘分布,东部呈埋藏状,向东深度可达30m。厚度约10~60m。西部山前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东部主要为具明显“二元结构”的粉土、粉质粘土与砂互层旋回沉积。

全新统(Qh):西部分布在山前的安阳河、石门河、峪河等冲积扇及现代河床中,厚度一般数米。岩性为粉质粘土、粉土及砂砾石层。以东地区均为全新统地层,厚度为10~30m。

2.3 气侯特征

豫北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据1990~2000年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2℃,平均降水量598.74mm。时间上,年内降水多集中于5~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2%,而冬春季节降水量较小。在地域上,沿黄河、太行山前和淇县—长垣县一带降水量较大;安阳市东部、濮阳境内降水较少。区内水面蒸发量一般在900~1400mm,且由西部到东部渐次增大。

2.4 水文特征

豫北平原地表河流主要发育有海河水系的卫河和黄河水系的黄河。

黄河位于区南边界,长约317.5km。黄河形成了黄淮海平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分水岭。多年平均流量1447m3/s,自1970年以来,黄河下游先后有20年相继发生断流。

卫河分布于区中部,长约252km。现已无源头清水,所接纳的多为沿途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少量的引黄灌溉退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4m3/s。

2.5 背景分析

豫北平原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决定了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并为其提供了赋存和活动场所。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主要为浅层含水层系统,是指埋藏40~160m深度内含水介质及其中的潜水和半承压水系统,其含水介质以松散的中细—粉细砂为主,底界为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粘土和粉质粘土。

气象和水文特征多年表现为一定变幅的周期性波动,受其影响,地下水循环系统表现出对应的变化规律,即丰水年补给量的增加、排泄量减少及地下水位上升→枯水年补给量的减少、排泄量增加及地下水位下降的周期性,且多年表现为相对稳定。它们共同构成了豫北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维持天然均衡状态的自然因素。

3 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

3.1 人为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3.1.1 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豫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共修建了大中型水库10余座,如马安石水库,宝泉水库,彰武水库,小南海泉水库及岳城水库等。使人工调节作用加强,改变了山区地表迳流模式;出山口的迳流量减小,行洪补给豫北平原地下水量锐减,其补给量减少至约占总补给量的10%。

现在,豫北平原已建设了人民胜利渠、武嘉灌引水渠、丰收渠、长虹渠、群库干渠等引水工程,从黄河及山区水库引水到区内灌溉或供城市用水。渠水下渗或灌溉农田入渗则增加了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量约占总量的29%。

3.1.2 对地下水径流的影响

豫北平原地下水总体迳流方向与地势变化基本一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由西部山前的补给源区向东部迳流,由南部黄河补给源区向东北方向迳流。但人工开采使其迳流方向有所改变,形成以各漏斗为中心的局部地下水汇流模式。

3.1.3 对地下水排泄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兴井灌农业和双保农田区,用于灌溉的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大。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地下水水源地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大,开采量剧增。1990年以来,各行业地下水年均开采情况为:仅浅层开采总量为25.38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为2.44亿m3,占9.6%;生活用水量为2.95亿m3,占11.6%;农业用水量为28.36亿m3,占78.8%。开采量占地下水系统总排泄量的68%以上,逐步成为最主要地下水排泄方式。

而且,豫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地下水开发利用布局与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不吻合。一方面,在山前冲洪积扇区和临黄地区,分布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开采利用强度较低,开采潜力指数大于1.4,地下水资源大量闲置或被蒸发;另一方面在城市(镇)区及中北部农业区,地下水资源不够丰富,而开采过于集中,开采强度较大,开采潜力指数小于0.6。这种布局突显出地下水开采的不合理性。

上述人为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不断改变着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及模式,使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天然均衡状态日益被破坏。

3.2 人为活动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污水灌溉,出现大量点状和面状污染源。如新乡市北站区,1999年其废水排放量就达2036.23万t/a,仅有少量达标排放,使流经该区的卫河水质PH值7.9,浑浊度1220,总硬度546.84mg/l,锌257μg/l,酚80μg/l。据2002年调查,地表水除黄河、淇河为Ⅱ类水外,其余的皆为V类水,这些污染河渠皆是线状污染源。这些污染源提供了地下水污染的一个必备条件。

3.3 成因分析

据1991年至2000年均衡计算,豫北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每年采补均衡差为-1.54亿m3,由于人为活动,以不合理开采为主的地下水排泄量之和长期大于补给总量,对天然均衡状态的破坏程度日益加重,随着这种负均衡的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今总面积达7748.75km2的六个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并引起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波动下降,新的水矾力和水化学作用的发生,又直接导致了一系列次生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

(1)泉水消失和湿地减少:由于径流场的改变,原来作为排泄区(点)的泉和湿地逐渐成为补给区(点),地下水向漏斗区径流补给量不断加大,从而造成泉水减少至消失和湿地面积缩小。

(2)地下水污染:漏斗区形成了以下降中心为排泄点的径流场,在水动力和水化学作用下,周边及上层天然污染源如咸水等及人为活动形成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向开采层运移,使地下水恶化。

(3)地面沉降:主要由于漏斗区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头大幅度下降,导致上覆地层浮托力锐减,促使饱和粘土层中孔隙水压力下降,有效应力增加,土层排水固结造成地面沉降。

综上所述,豫北平原境水文地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为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地下水大量开采。

4 环境地质问题的演化模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豫北平原人为活动相对较弱,地下水基本遵循天然循环规律,区域水位较高。此后,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是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使地下水循环系统天然均衡状态的破坏程度加重,长期处于负均衡状态,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随着豫北平原需水量的增大,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继续进行,在现状条件下,环境地质问题将日益突出,最终将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

然而,如果由于人为活动等影响,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上升,则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产生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阳、延津及封丘等地的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并最终形成地质灾害。说明环境地质问题具有双向演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豫北平原环境地质问题的演化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豫北平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演化模式图

5 对策和建议

5.1 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科学利用地下水

由于豫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科学利用地下水对减少和避免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剧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5.1.1 漳卫河冲洪积扇区

漳卫河冲洪积扇区浅层含水层组的底板埋深为40~80m,局部可达100m。在这一区域内浅层水主要是用于农田灌溉。

(1)按照地下水水位应小于整个含水层厚度的1/2,且剩余含水层厚度不应小于20m,确定地下水限制开采保护区及其限制水位。因此,一般地下水位应保持在20~30m。

(2)冲洪积扇前缘交接洼地的部分地段有微咸水分布,应适当加强开采,以减少蒸发形成大的水力坡度,加快补给速度,促进循环,使地下水水质逐步改善。根据多年开采情况分析,这些地段的地下水位应控制在7m为宜。

(3)在安阳市的安阳河、辉县市的峪河、黄水河的冲洪积扇等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段可建立集中开采型水源地,适度加大开采量,降低地下水水位以夺取降水入渗量的侧向迳流量,腾空调蓄库容,实行丰蓄枯用。安阳市的极限水位埋深为28.9m,峪河、黄水河的冲洪积扇为35m。

5.1.2 黄河冲积扇区

(1)临黄地区可建立傍河水源地,如武陟县詹店—原武镇、新乡县朗公庙—福宁集乡、濮阳市子岸乡等可建立集中开采型水源地,增大地下水资源潜力。

(2)为防止咸水区的继续扩大,对微咸水主要分布地段即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和沿黄洼地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对漏斗区应控制开采量使其水位不再下降,后有所回升;对沿黄洼地区加大开采量,适当降低地下水水位,最大限度地夺取降水入渗量和侧渗量从而加强循环,使微咸水逐步淡化。据此,对于漏斗区的水位,应高于2000年枯水位;对于沿黄洼地,水位应控制在8m以下。同时加大微咸水改造利用量,但在湿地保护区应保证湿地的安全。

5.2 节约使用水资源

豫北平原约有78.8%的供水量用于农业灌溉,农业节水尤其是中北部地区对减少和避免环境地质问题十分重要。渠道衬砌可节水20%,塑料管输水灌溉可节水25%,喷灌可节水30%,滴灌节水率最高可达50%。目前区内农业采用高节水灌溉手段(管灌、喷灌和滴灌)的灌溉面积仅占25%以下,应大力推广应用。

目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城市为70%~80%,而中小城市仅为20%~50%。由于工艺技术落后,钢铁、化工和造纸等工业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6~8倍。应对耗水大的企业做出调整,加快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究,鼓励发展效益好、耗水少、污染轻的企业。做到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

豫北平原缺水的局面将长期存在,须将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措施,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业节水为重点,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节水措施,全面实施节水。

5.3 净化废、污水,实现废水资源化

豫北平原5地市污水排放量较大。目前,5个地级市已相继兴建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既避免了污水的直接排放而形成地下水的污染源,又增加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但处理能力相对仍较小,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有30%。应加速污水处理进程,增大污水处理量。

鸣谢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马沛申高级工程师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1]林丰年,李昌静等.环境水文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等.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3]赵云章,邵景力,阎振鹏等.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4]彭汉兴.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5]潘懋,李铁峰.灾害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西北的第二大城市是哪一座?

邮编:150000

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哈尔滨市阿城区、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总面积2186平方千米(简册)/2197平方千米(呼兰0网)。总人口62万人(2004年)。

区人民0驻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路8号,邮编:150500150025150027。代码:230111。区号:0451。拼音:HulanQu。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3℃,7月份平均气温23.1℃;1月份平均-19.4℃。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

呼兰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兰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历史。建国后隶属松江省,1954年属黑龙江省,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2004年撤县建区,现为哈尔滨市八区之一。区划调整后,幅员面积2197平方公里,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9万。

呼兰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阿城市、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是省城、市府通向北疆腹地的交通要冲,处于哈大齐经济带枢纽部位,成为人流、物流、自息流、资金流交汇之地。区内江河纵横、陆路交错,松花江、呼兰河、泥河、少陵河、漂河等“一江四河”,滨洲、滨北、王万3条铁路,四环路东线、东江桥、202国道、四环路西线、哈绥5条公路,正在建设的过江隧道,地铁2号、轻轨4号2条地铁等11条过江通道,以及哈大、哈黑、哈肇、哈伊等多条国省级公路构成了呼兰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为呼兰扩大招商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哈市第三发电厂雄居呼兰,年供遇XX千瓦,为呼兰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充足电力能源。

呼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历史考证,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风光秀丽的团山子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到了辽金时代,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己非常兴盛,诞生了胡拉温屯这个最早见于史书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儿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团山子七级浮屠宝塔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并涌现出金代状元徒单镒这样名耀史册的显赫人物。

清代,呼兰被视为“龙兴之地”,受到长期封禁。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设呼兰城,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到光绪中叶后,呼兰号称“满洲粮仓”,城内店铺林立、舟车辐辏、商贾云集,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中心。文化教育也随之发展,尤以宗教文化盛行,建有慈云寺、关帝庙、龙王庙、吕祖庙、清真寺、文昌阁、城隍庙及西方宗教文化的艺术建筑一一天主教堂。还涌现出著书论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学的乌珍布、积书数千卷的舒昶等文化名人。光绪改元以后,推行科举考试,呼兰城乡也因此大兴官学,有了“江省邹鲁”及文化教育“甲于江省”的美誉。

呼兰,人杰地灵,培养出无数的优秀儿女。中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一一萧红,一生创作了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世界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坐落在呼兰城内的萧红故居,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己接待24个国家和地区170多万游人。为纪念萧红,故乡人在西岗公园内还建起萧红碑、萧红墓,还命名了萧红小学校、萧红路,举办了萧红文化节萧红已深深刻印在呼兰人民的心中,呼兰城也因萧红而蜚声世界。

从呼兰走出的当代名人遍及神州大地。有戎马将军、外交官、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作家、诗人、记者、体育健将被子誉为“塞北将军县”、“教授之乡”。他们之中有空军战斗英雄宋中文将军、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邵宝殿将军、参与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的宫长春将军、参加对越反击战的王宝书将军、《求是》杂志总编有林、中日关系问题研究专家吴学文、核电专家张恒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超、中医药专家李文瑞、为毛泽东主席治病的眼科专家高培质、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夏青、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编剧戴英录、荣获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的《光明日报》记者穆方顺、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作者王双印、中央歌舞团副团长金明、荣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演员彭玉、中国男篮领队匡鲁彬、世界速滑冠军王静、女子柔道冠军柳艳梅、女子冰壶世界冠军岳清爽

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撤县建区以来,在历届党委和0的领导下,呼兰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城乡建设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86.3亿元,增长12.7%;全口径财政收入5.43亿元,增长12。l%,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23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998元,增长17.3%;农村人均纯收入3710元,增长20.3%。

一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区)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区),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区),全国养鸡先进县(区),省奶.牛基地县(区),商品鱼基地县(区)等荣誉称号。

一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食品、医药、电力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饲料、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为辅助的龙型产业格局。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9%,药业、食品、木器、乳业等产业的不断壮大,标志着呼兰已从农业大县完成了向工业强区的迈进。

一一商贸经济繁荣活跃。积极推进商埠繁荣重镇建设,全区商业、饮服业发展到2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200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进出口总额3232万美元,创造了呼兰商贸经济发展历史新高。

一一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磨一剑,以其优良的环境品牌,热诚周到的服务,赢得国内外客商青睐,汇聚世界各地的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业,成为拉开动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牵动力,改革开放的窗口,呼兰经济发展腾飞的龙头。目前,已批准进区企业260户,引进资金总额12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8.1亿元。

一一城乡面貌全面改观。按照省委“大气、洋气、灵气”的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遵循“园林式?开放型、高科技、现代化”的理念,区委、区0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三个100”的标准,投巨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功能日臻完备,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一座新兴城市框架已经形成。

一一社会事业齐头共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04年以来,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38项。普职成三教统筹发展,“两基”教育被评全国先县(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肯定和好评。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病统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生工作全面完成责任目标。

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了区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兰河之声音乐会,社区文体活动日趋活跃,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创文明诚信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信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市民”、“百个诚信单位命名评选”等活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以打造“平安呼兰”为重点,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文化先进县、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龙江历史文化名城。

呼兰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副主席-、国务院秘书长林伯渠到呼兰永贵村考察,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农村发生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领导李鹏、-、-、-、-、-、曹志、王文元、张思卿、许嘉璐、-等曾到呼兰视察工作,给呼兰以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

撤县设区开启了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区委、区0紧紧抓住融入大都市发展的有利机遇,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呼兰的未来勾画出一幅令人振奋、为之向往的发展愿景。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奋斗目标,突出“第一要务”,强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以“招引联、上项目”为突破口,以工业强区为核心任务,扩增一个“亮点”,开发“两大城区”,加强“三农”工作,加快“五化”进程,实现“五增”目标,把呼兰建设成为集新兴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大宗商品流转基地于一体跨呼兰河两岸繁荣发展的哈尔滨新市区。这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呼兰人民万众一心的强烈追求,是向全面小康、和谐社会进军的激昂号角。?

地理资源

呼兰区气候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区境东西横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风速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为9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冻土深达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呼兰区地理资源

呼兰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45°49-46°25,东经126°11-127°19。全区幅员面积1297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东北略高,西南略低。呼兰河横贯西南,东有漂河,少陵河,西有泥河,“一江四河”形成呼兰肥沃的堆积和冲积平原。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为113米,最高点团山子189.5米,平均在115-150米。境内砂矿资源,水资源丰富。

行政区划

呼兰区辖4个街道、10个镇、3个乡:腰堡街道、兰河街道、利民街道、呼兰街道、康金镇、沈家镇、方台镇、白奎镇、石人镇、二八镇、莲花镇、大用镇、双井镇、长岭镇、许堡乡、杨林乡、孟家乡。

历史沿革

呼兰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兰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历史。建国后隶属松江省,1954年属黑龙江省,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2004年撤县建区,现为哈尔滨市八区之一。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10号),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0驻呼兰镇南京路。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以前,古代人类就在呼兰地区活动,他们集体从事狩猎和采集,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一、建置前隶属

商、周属秽貊

汉、晋属夫余

南北朝属豆莫娄

隋朝属__

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

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

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

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

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

清初属黑龙江将军

二、建置后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建呼兰城(1734年)

光绪五年设呼兰副都统(1878年)

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呼兰府

1913年设呼兰县

1932年东北沦陷时期属伪滨江省

1945年10月(时期)属松江省

1954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属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呼兰由绥化专区领导

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1965年划规松花江地区领导

1983年划规哈尔滨市管辖

2004年2月撤县设区并入哈尔滨市。

特色食品:

杀猪菜(相当的好吃)

2020年4月,呼兰区上榜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呼兰区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8月,呼兰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05年,呼兰区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33名。

2004年,呼兰区位列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56名。

巴西城市介绍!求求大家帮个忙,急急急

兰州,人口更多更繁华。

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

扩展资料: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

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

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

请简单介绍一下19世纪的英国

巴西共有55个市,比如阿克里、阿拉戈斯、亚马孙、阿马帕、巴伊亚、塞阿拉、圣埃斯皮里图、戈亚斯、马拉尼昂、马托格罗索、南马托格罗索、米纳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等等。

一、阿克里

从地图上看,巴西的形状就像一把斧子,阿克里州正好位于斧子的锋刃部位。阿克里州是巴西最年轻的州之一,地处巴西与秘鲁、玻利维亚边境,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9万。

二、阿拉戈斯

阿拉戈斯州,是巴西东北部一州。位于圣弗朗西斯科(Sao Francisco)河北岸。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220公里(138哩)。全州面积27,731平方公里(10,707平方哩)。境内多湖泊(拉戈斯〔lagoas〕)因而得名。

三、亚马孙

亚马孙河(英语:Amazon River;葡萄牙语:Rio Amazonas;西班牙语:Río Amazonas;又译“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由于河流长度测量方法并无定论,亚马逊河河长便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即为常见的00公里。

四、阿马帕

阿马帕是巴西北部一个州,东临大西洋,北与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交界,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615,715(2006),首府马卡帕。

五、巴伊亚

巴伊亚州东临大海,海岸线长达1080公里,是连接巴西中南和东北的桥梁,国家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从萨尔瓦多到纽约4057海里(12天航程),到欧洲的卢特丹4558海里(14天航程),到阿根廷首都1848海里(5天航程)。

巴伊亚北部是阿拉戈阿斯州,塞尔希培州,伯南布哥州和皮奥伊州,东部是大西洋,西部有戈亚斯州和托坎廷斯州,南部有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埃斯皮里图州。

百度百科-巴西

圣保罗是哪个国家的地区?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一、引言 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 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 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 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 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 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 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 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 19 世纪的灿烂辉煌。19 世纪 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 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 世纪, 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 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 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 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 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 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 世纪50~ 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 “维多利亚时代”。 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 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 60.2%、 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 “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 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 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 便更加频繁。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却增长 4 了4 倍,这就说明了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 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万国博览会 19 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 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 1851 年 5 月 1 日在伦 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 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历时 5 个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参观者。展馆长约 563 米,宽约 138 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 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 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 和和平的凯旋式”。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 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 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 利也有弊。19 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 主要的两个问题:

1.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 “血汗工厂” 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 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2.环境污染 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 19 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 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 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 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

1.爆发原因及背景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 世纪末19 世 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机器生 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1825 年以前,英国经历了 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1825 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 年增长了大约 1/3,当时 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 39%。但是,国内外市场却 6 没有随着相应扩大。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 场缩小,一片萧条。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 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 1814 年的2690 万英镑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 年的1580 万英镑减少到 1340 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产和销售之间 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3549 家 企业、80 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 年3 月的1390 万英镑骤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 额减少了 16%。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 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 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

(一)1832 年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国王 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在 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 7 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 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 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 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 1830 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 势不可挡。从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5 份请愿书。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 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 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 6 月 7 日 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 整。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 人的56 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 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 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 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从 15 缩短到2 天。

3.意义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 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 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虽然工人 8 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 正的民主权力。中尽管如此,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 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 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 力关系逐渐形成。

(二)1867 年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进入19 世纪60 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18 年,积极支持英 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 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 力争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 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 标。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 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声 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 必行。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 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 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 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 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 9 签署后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 个“衰 败选区”,空出52 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 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 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 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1867 年的议会改 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三)第三次议会改革

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 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 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人民代表制》于1884 年12 月通过议会。该法案对 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 倍,扩大到450 万人。“房主选 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重新分配 议席》于1885 年1 月通过议会。它取消了72 个人口未达到1.5 万城市单独选派 10 议员的权利,并将之并入其它郡县。按照每5.4 万人分配1 个议员席位的标准将 全国划分为617 个选区。全国22 个城市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仍然保留2 个议席, 其它各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议员代表。

3.意义

这次议会的改革让议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对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处,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以及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中, 对改善工人的处境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兴起和发展

19 世纪30 至40 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进行着巨大变革的,一种新 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在英国文坛。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力求贴近真实生活,最大限度的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在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消退的时候逐渐占领英国文坛,19 世纪40 至50 年代达到鼎盛。

(二)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可谓是密不可分。并且具有小资 产阶级文学特点,由于大部分作家均出生于小资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资阶级的生活。在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个 奋斗不息的积极的小资形象。虽然此类文学作品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性革命、 主张社会改革、拥护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在文坛也 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优秀的女 11 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奥斯汀 奥斯汀(1775——1817)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的奥斯汀天生就对文学有 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她生活一个乡村小镇上,终生未婚。在她短暂却充实的一 生里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之梦,完成《理智与感伤》、《劝导》、《曼 斯菲尔德庄园》、《艾玛》、《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她的小说 主要描写了乡绅家庭里女性的婚姻与生活,以一种轻快活泼又风趣诙谐的方式 体现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着重描写少女从懵懂与盲目走向认识现实、认识 自我的过程。奥斯汀也因此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卓越作家。

2、萨克雷 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父亲是东印度公司一名官员,自四岁丧父 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将家产挥霍殆尽,先后任《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专栏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小说,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 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 ,短篇小说集《 势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义的要算是以辛辣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它真 实的再现了1810~1820 年摄政王期间英国上流社会之间勾心斗角与腐败丑恶。 这部小说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也因 此在文坛上与狄更斯齐名。

3、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受到父亲文学修养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响,并且进入当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盖斯凯尔夫人夫人一生发表 过六部长篇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克兰福德》、《西 尔维娅恋人》、《夏洛特·勃朗特转》)。处女作是发表于1848 年的《玛丽·巴顿》, 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的生活与命运,在19 世纪英国文学 上占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经典——《简·爱》。这 部作品虽不能说是巨作,但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女性要求 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英国19 世纪上班也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的为慈善事 业的残暴本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 妇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样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 艾米丽(1818-1848)《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唯一一部小说,但是仅此一部 已经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呼啸山庄》被成为是“最奇特的小 说”,艾米丽以其“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 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虽然比起《简·爱》 和《呼啸山庄》在文学上的地位稍逊一筹,但是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农村 家庭。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的乔治·艾略特曾进入过两所女子学校学习。她 心地善良,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于1859-1876 年间创作了《亚当·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和《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萨达》等7 部 13 长篇小说。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了19 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期 作品则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及政治社会内容。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也非常 的生动传神。

四、19 世纪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一)英国1800~1880 期间的殖民扩张

工业发展,财富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如无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烧起来。1801 年,爱尔兰被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 爱尔兰联合王国。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了英国一个主要战略 对象,沦陷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广大的市场。19 世纪中期, 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并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1758~1759 年 间,印度爆发爱国的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拥有着较之先进的军队, 大举镇压起义队伍,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1876 年,保守党 B.迪斯累里内阁为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 英帝国)。英国继续扩大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 亚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国还在南美洲大举投资,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猎”范 围。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 个自治区域。

(二)1880~1900 年间英国的殖民扩张

19 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主战场转向非洲。在从法国手中夺得苏伊士 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于 1882 年占领了埃及,紧接着在 1899 年占领了苏丹。 英国埋头苦战在非洲战场,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者东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们的分赃大会,英国“满 载而归”。 帝国主义分子 C.J.罗得斯提出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 陆的大铁路,也就是所谓的“二 C 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 母都是“C”),以便加紧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 兰士瓦。19 世纪末,在亚洲战场上,缅甸、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1900 年, 英国参与镇压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

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夺来的财富不计其数。其土地之广,无国能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既是让人痛恨又让人所震惊,对英国人来说,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 国人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五、结论 综上所诉,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让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让更多人民参与到国家政 治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中起着典范作用;经济上来说,在19 世纪上半叶 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同 样也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文学上,19 世纪 30~40 年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黑暗,曾经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褪色,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讽刺性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40~50 年代达到 高潮。 19 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在危机中进行变革,而在变革中又产 15 生新的危机,继而又是新的变革。英国在危机与变革中取得进步,并逐步登上 世界巅峰,了解19 世纪的英国对生活在充满危机与改革的世界我们来说有着重 大意义。 总而言之,19 世纪的英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不但有了量变,甚至有了质的 飞跃,让英国从平庸到脱颖而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当时世界的霸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圣保罗 (Sao Paolo)

① 巴西东南部一州。东南濒大西洋,西、北界巴拉那河及其支流格兰德河。面积24.82万平方公里。人口3,307万(1990),城市人口占80%。首府圣保罗。沿海为狭长低地,气候炎热多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大崖壁以北的内地为高原和谷地,气候温和,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流富水力资源。十九世纪末,因咖啡种植而兴起。1899年设州。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州。工业生产占全国工业总值的50%左右,部门齐全,以钢铁、汽车、飞机、电子、化学、机器设备为主,并有纺织、食品、造纸、水泥、炼油等工业。咖啡、棉花、甘蔗、柑橘、柠檬产量均居全国之冠。畜牧业发达。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四通八达。

② 南美洲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工业中心,圣保罗州首府,世界4座最大的都市之一。位于国境东南部马尔山脉大崖壁边缘海拔800多米的高原上,东南距外港63公里,城区面积1624平方公里,包括郊区在内的大圣保罗则达2300多平方公里,大圣保罗人口超过1300万。该城虽然处在南回归线附近,但因地势比较高,夏季多雨凉爽,冬季干燥偏冷,无严寒,是一座气候宜人、林木苍翠、风光秀丽的城市。

圣保罗最早是印第安人的村落。1554年1月25日,葡萄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发现其地理位置理想,便大兴土木兴建城镇,因这一天恰好是天主教纪念圣徒圣保罗的日子,便将这座城镇命名为圣保罗。1711年圣保罗设立市。1822年,巴西在这里宣布独立。到1880年,圣保罗仍只是一座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4万的小镇,但到19世纪末期,因附近地区大面积种植咖啡和外国移民大量涌来,城镇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到1940年城市人口已超过130万。据有关报道称,圣保罗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圣保罗给人的印象是一派十分繁华的景象。从飞机上俯视这座南美洲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全市6.4万条街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市区许多建筑物高达三四十层,如圣保罗州银行高32层,在160米的楼顶建有一座电视塔;意大利大厦高41层,顶端建有餐厅和瞭望台,凭栏远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圣保罗市商业十分繁荣,商业区主要集中在迪雷塔大街、“十一月十五日”大街、圣本托大街、安东尼奥·普拉多广场和共和国广场一带。共和国广场中心的花园里,设有工艺品集市,有出售宝石、古董、木雕、皮货、邮票、硬币、名画的摊位,每逢星期日,圣保罗市民和外来游客纷纷涌到这里,使集市变得水泄不通。市中心地区有一个占地2.7万平方米的大市场,商品繁多,种类齐全,而且价格较低廉,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另外,1600多家大小饭店、餐馆分布全市各个角落,但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富裕阶层聚居的东南区和消费水平较高的西区。巴西素有“咖啡王国”的称号,咖啡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8,而圣保罗附近地区是巴西的重要咖啡产地,市区大街小巷各类咖啡馆比比皆是,一天到晚顾客盈门。

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城市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同圣保罗州的经济密切相关。公元19世纪以前,圣保罗州盛产棉花、稻米和咖啡,所以作为州首府的圣保罗市的工业以棉纺、粮食加工、咖啡加工的传统工业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了冶金、机械、汽车、电力、食品、水泥、化学、橡胶、烟草、造纸等工业,而这些工业部门能够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工业原料的大部分可从圣保罗州及附近地区获得。近二三十年来,圣保罗又建有巴西电子工业中心、汽车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炼油厂。圣保罗现有3万多家工厂企业,产业工人200多万,集中了巴西全国工业的一半。

圣保罗也是一座文化城市,市内有圣保罗大学、天主教大学、医科大学及其他各类高等学府和专科学院,拥有藏书逾百万册的圣保罗图书馆。郊区有建于1901年的巴吞吞毒蛇研究所,饲养和陈列着2000多种、数量达数万条的各类毒蛇,每年生产解毒血清2.85亿支和预防伤寒、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传染病的疫苗2500万支,是世界公认的毒蛇研究中心,每年吸引30多万外国游客前来参观。圣保罗市区博物馆众多,其中著名的有圣保罗美术博物馆、巴西美术博物馆、家具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印第安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建筑别具一格,藏品丰富,对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圣保罗市区还有许多著名建筑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之一——天主教大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本世纪30年代,落成于圣保罗建城400周年的1954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气势宏伟,多姿多彩,地下室里保存着许多圣徒的遗骨。

③ 印度洋西部法属留尼汪岛城镇。在西北岸,东北距圣但尼24公里,有公路相通。有制糖、香草加工、谷物加工等厂。西南面的圣吉尔莱班是海滨疗养地。

④ 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府。人口26.6万()。位于密西西比河东岸,对岸是本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两个城市合组成双联市。大市区人口211.4万(1980)。密西西比河溯航终点港,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活牲畜和农产品集散地。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为主,其次有汽车、电子仪器、钢铁、炼油、化学等工业。市内外多冰川湖和冰碛丘,风景甚佳。有明尼苏达大学等高等院校多所。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临河区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居河套平原腹地,坐落在黄河“几”字弯上方,南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北依阴山,东与乌拉特草原紧密相连,是巴彦淖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地理坐标为107度6分——107度44分,北纬40度34分——41度17分。全区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其中区面积29.1平方公里。区辖11个镇、3个乡,城区设10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有蒙、汉、回等14个民族,52万人口,其中城区人口26万。

临河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6.8℃,平均降水量140多毫米,日照强且时数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40天左右。全区土地面积34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92万亩。全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引黄自流灌溉,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具有发展农牧、林果、养殖和旅游等事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自古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和“塞上江南”的美誉。

临河区交通便利,连接大西北的铁路动脉(京兰铁路)跨越境内,110国道横穿市区。城乡拥有等级公路2400公里,区通乡公路430公里。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程控电话覆盖城乡。

临河区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是一座发展的城市,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东风,临河区在新千年初提出建设“北方羊城”的宏伟目标,确立了“工业立区、城区带动、养殖富民”的发展思路,区委、政府积极适应入世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转变政府职能,治理经济环境;集中精力加快发展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提升产业化,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3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了西部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区前50位。

临河区的地方工业主要以绒纺、食品、服装、冶金、化工、建材、酒业、制药、民族用品为主,产品达200多种。目前,全区共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625家,其中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37家。恒丰集团、金川保健啤酒、得利斯食品、维信集团等已成为地区龙头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名扬海内外。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临河区农副产品的特殊品质。绿色、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基本形成(粮、经、饲)三分天下的种植格局和南北林牧业、西部脱水菜、东部特色瓜果、城郊保护地的产业格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葵、甜菜等;经济林果和土特产品有蜜瓜、西瓜、苹果梨、枸杞、土豆、韭菜、豆角、青椒、蕃茄等;所产小麦是国家一级优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中国苹果梨之乡”。全区4个乡镇被定为北京放心菜基地,有14个乡镇被自治区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成自治区首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之一。

临河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为临河区的经济腾飞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建成区道路铺装率达到96%,建成区排水受益面积达到95%,供水普及率达到95%。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城市垃圾日产日清。城市绿地面积147.2公顷,人均4.1平方米,城区绿地覆盖率达16.8%,主次干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建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六星级文明城市和自治区卫生城市。今年,临河区将按照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以撤盟设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规划,明确城市定位,突出分区功能,启动新区建设工程,高标准完成西环路、北环路拓宽改造和市区两级行政办公大楼等基础建设工程,以拉大城市总体框架,力争到2008年城区面积由现在的22平方公里扩展到38平方公里。

临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风光优美,有毗邻绕城公路的永济游乐园、开发区的蒙古大营、新华镇的常素庙,其周边还有乌梁素海,阴山岩画,中旗的草原风光,黄河大桥,头道桥旅游度假村,此外,风光旖旎的镜湖旅游区,更为临河增添了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风景线。

临河区的服务行业发展迅猛,服务功能日益健全。全区形成规模的宾馆、饭店有20多家,极大的方便了外来人员吃、住和,其中2003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国泰大厦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米,其服务设施完善、齐全,是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休闲场所。

临河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是一块充满希望和亟待开发的热土。人民勤劳朴实,对外开放政策优惠,投资环境良好。

人口

2003年,临河区人口增长继续趋缓。按公安口径,全年人口出生率为5.18‰,人口死亡率为1.79‰,人口自然增长率3.38‰,比上年下降2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52.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户口人口22.29万人,非城镇户口人口29.84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5.94万人,占49.75%;女性人口26.2万人,占50.25%;男女性别比9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2003年增加的1.4万人口中,从市外迁入且在临河区有固定住所及收入来源人口(解决城镇户口的)11414人,其中女性偏多。因近几年受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临河区人口年龄构成中,18-60岁人口占67.4%。

2003年临河区人口及劳动力就业情况普查资料显示:年末临河区总人口为51.8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0人。在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1.06万人(包括集镇所在地自然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9.8%。其中:居住在城区的人口28.45万人,占总人口的54.8%,居住在集镇的人口291人,占总人口的5.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81万人,占总人口的40.2%。男性人口26.53万人,女性人口为25.34万人。临河区共有家庭户16.2万户,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99人。

地理

地理位置

临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阴山南麓,河套平原中部,南临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故名“临河”。地理坐标为东经107°6'至107°44',北纬40°34'至41°17'。

地形地貌

临河全境为黄河冲积平原,地面开阔平坦,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微度倾斜,海拔高度为1209米--1045米。临河耕地面积75761公顷,占总面积的54.4%,其它为牧场、沙丘、森林和湖泊。临河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埋深平均为1.6米至2.2米。地下水多为淡水,适宜灌溉。地下水补给主要是引黄灌溉,年引水量达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59.5万亩。

气候

临河深处内陆,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云雾少降水量少、风大、气候干燥,年降水量138.8mm,平均气温6.8°C,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3229.9小时,是我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光、热、水同期,无霜期为130天左右,适宜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

资源

1、光照

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153.13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3254小时,高于同纬度的北京。生理有效辐射量为75.28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辐射量的49.16%。作为生长季节4~9月,太阳总辐射为97.4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806小时,光照强度8~10万米烛光,非常有利于作物、牧草、林木生长。

2、热量

年平均气温6.8C°。最冷1月,最热7月,年较差34.9C°,日较差13~16.9C°。热量的地理分布由南向北递减,面北年平均温差0.6C°。临河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较差最大的5月为16.9C°,最小的11月为11.3C°。4~9月,光热水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日较差13~16C°,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3、水资源

黄河是过境河流,是临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黄河总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年平均总径流量为367.2亿立方米,流量为847.3立方米/秒。年内月季变化大,最大流量在8月,最小流量在11~12月。最大月份的流量为最小月份流量的5~24倍。黄河是临河灌溉的主要水源。已形成以永济、黄济两大干渠为主体的引黄灌溉网。年引水量为11.02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90.99万亩,沟渠占地20.51万亩。

地表水除黄河灌溉网以外,还有总面积3.1万亩的大小湖泊,水深1~7米,PH值8~9。

地下水储量丰富。埋深平均在1.6~2.2米,3月份最深在2.5米以下,11月份最浅在0.5~1米。地下水走向与地形一致由向北。北部埋深<1米,含水层厚度180米,单位涌水量5~10立方米/小时;中部埋深<1.5米,含水层厚度150米,单位涌水量10~20立方米/小时;南部埋深<2米,单位涌水量10~20立方米/小时。地下水浅部为淡水,矿化度<3g/l的总面积的71.65%,矿化度3~5g/l的占20.61%,矿化度5~10g/l的占7.74%。深部以淡水为主,有咸水、半咸水,主要分布在古城、份子地、白脑包一带。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引黄灌溉,年渗漏5亿多立方米。

4、灌淤土

灌淤土是临河主要土类之一,分布地区较广,包兰铁路与陕坝——五原公路之间是灌淤土分布集中区,黄河防洪堤以南,总排干以北有少量分布。灌淤土面积1762727.22亩。

灌淤土的物理性质:表土容量<1.5g/平方厘米,总空隙度44.46%,地下水埋深0.7~2.7米。其化学性质:pH值7~8.5,含盐量<0.8%,全氮0.068%,速效碳9.16ppm,速效钾2.45ppm,有机质1.05%,碳氮比为8:8.9。

灌淤土灌效层较薄,一般在50厘米左右。由于引黄河水灌溉和耕作施肥,灌效层均匀一致,层理不明显。灌效层中,腐植质含量较高,结构良好,易耕作,是临河主要耕作土壤,适于多种作物、林木极牧草生长。

灌淤土类包括草甸灌淤土、盐化灌淤土载个亚类,灌淤红泥土、灌淤两黄土、灌淤沫土、灌淤沙土、盐化红泥、盐化两黄土、盐化沫土、盐化沙土8个土属,127个土种。

5、农产品

(一)苹果梨:产量高,个头大,颜色好,汁多味浓,营养丰富。1988年被评为国家优质果品,1991年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鉴定会上被评为中国优质水果,1996年临河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发展部命名为“中国苹果梨之乡”,2000年面积为10.1万亩,产量4336.5吨。

(二)蔬菜:蔬菜种植面积达5.1万亩,年产各类蔬菜29.3万吨,其中新华镇“马莲”牌韭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该镇是全国三大韭菜生产基地之一。

(三)籽瓜子:片大,均匀,颗粒饱满,价格便宜,种植面积10.7万亩,总产量1.6万吨,其产品通过加工,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呼市地区的代表性标志礼品。

(四)蕃茄:种植面积2.3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品除了本地进行深加工外,远销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台湾、香港等地。

(五)小麦:品质优良,粗蛋白含量高,出粉率高,是生产优质面粉及进行深加工的理想品种,2000年种植面积41万亩,产量为17.4万吨。

(六)油葵:颗粒饱满,含油率高,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年产量达到1.34亿斤。

(七)西瓜、蜜瓜:产量大,含糖量高,具有香、甜、脆等特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现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西瓜、蜜瓜批发集散地,年产西瓜11.4万吨,蜜瓜16.6万吨。

6、林木

林木种类繁多,分属杨柳科、榆科、胡颓子科、无患子科、槭树科、蔷薇科、葡萄科、茄科、木栖科、圣柳科、豆科等共11个科,17个属,24种。天然林以红柳、河柳为主,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河滩地上,其次为胡杨、白茨。人工林主要有杨、柳、榆、沙枣、灌木、果树等。

7、药用植物

天然生长的有苍耳、扁蓿、兔丝子、车前、蒲黄、芦根、苦豆根、蒲公英、枸杞、茵陈、戟草、问荆、艾和甘草等。人工栽培的有党参、百部、大黄、板兰、黑丑、白丑等。

8、牧草

牧草资源丰富,有藜科、菊科、禾本科、豆科、蒺藜科、蔷薇科、蓼科、萝_科、紫草科、玄参科、十字花科、毛茛科、报春花科、车前科、红柳科、莎草科共16个科,48属,60种。

9、家养畜禽

动物资源以家养畜禽为主,有牛、马、骡、驴、骆驼等大牲畜,有绵羊、山羊等小牲畜,还有猪、鸡、鹅、鸭、兔等。

10、皮张

质量优良,皮革与制品销路较好,1999年牛皮产量为2890张,绵羊皮产量319041张,山羊皮产量234张,加之周边旗县皮张汇集于临河,流通量可达到80万张。

11、绒毛

临河区年产绵羊毛4468吨,山羊绒350吨,二狼山白山羊绒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柔韧性强,被专家们誉为“纤维之王”,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2、工业产品

(一)“维信”牌羊绒、羊剪绒系列制品

维信(集团)有限公司年生产羊绒衫60万件、羊绒围巾30万条、羊绒面料10万米,羊剪绒制品180万平方尺,“维信”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女装名牌之一。

(二)“河套”牌雪花粉及其系列产品

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河套”牌雪花粉及其系列产品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标志。

(三)金川保健啤酒

内蒙古金川保健啤酒总厂生产的金川保健啤酒经卫生部批准为中国唯一保健啤酒,获吉尼斯世界之最证书,年产5万吨。

(四)昌河饲料

昌河饲料发展有限公司年产优质全价颗粒、粉状料及浓缩料20万吨。

(五)“宇程”牌羊绒衫

宇龙羊绒衫有限公司年生产白山羊无毛绒30吨,“宇程”牌羊绒衫10万件,羊绒围巾10万条。

(六)得利斯系列低温熟肉制品

内蒙古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得利斯低温熟肉制品和速冻、油炸、快餐食品系列,拥有瘦肉型猪、肉羊等三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得利斯为中国驰名商标之一。

(七)“冬青”牌、“敖敦”牌驼绒唐装、防寒服、羽绒服

临河民族服装厂生产的“冬青”牌、“敖敦”牌驼绒唐装、防寒服、羽绒服远销海内外,年生产能力为20万件。

历史

临河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赵武灵王开疆拓土,设置九原郡,临河为九原郡西部地,至此时有隶属。1929年建县,1949年9月19日,临河和平解放,1950年隶属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隶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隶属巴彦淖尔盟。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临河撤县设市。在明末清初以前,临河地区人迹稀少,到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景象。后来内地连年灾荒,加上,迫使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的“口里人”不断流落到临河,在这里开垦土地,从事农耕,使临河地区逐渐变成农业区。1949年建国后,临河人民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先后组织开挖了总干渠、总排干等大型灌排工程,改变了临河地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临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临河区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榜单新鲜出炉,临河区位列第32名。

2018年2月,临河区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5年,临河区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3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