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食用油为什么大涨_09年食用卫生油价格
1.三十年前的家乡环境
油脂检验经验体会有哪些
油脂检验经验体会有哪些
工作
09-09-18 匿名提问 发布
1个回答
时间
投票
ruan5058 | 2009-09-18 18:04:25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1Y^3}j,ks0
标准依据: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畜牧人gsaH1g#`suF2j
一、 目的与要求
1、
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2、
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
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1、
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酸价,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4,棉子油≤1。
2、
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常见油脂的碘价为:大豆油120~141;棉子油99~113;花生油84~100;菜子油97~103;芝麻油103~116;葵花子油125~135;茶子油80~90;核桃油140~152;棕榈油44~54;可可脂35~40;牛脂40~48;猪油52~77。碘价大的油脂,说明其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饱和程度高。
3、
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4、
羰基价:羰基价是指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羰基价作为评价油脂氧化酸败的一项指标。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其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胺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油样中的总羰基价。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羰基价≤20
mmol/kg。
三、 仪器与试剂
(一) 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
碘量瓶 250mL;
(2) 各种分析天平;
(3) 分光光度计;
(4)
10ml具塞玻璃比色管;
(5) 常用玻璃仪器。
2、 试剂
(1) 酚酞指示剂(10g /
L):溶解1g酚酞于90 mL(95%)乙醇与10 mL水中。
(2) 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0.05mol/L]。
(3)
碘化钾溶液(150g/L):称取15.0g碘化钾,加水溶解至100 mL,贮于棕色瓶中。
(4)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mol
/ L):按GB601配制与标定。
(5)
韦氏碘液试剂:分别在两个烧杯内称入三氯化碘7.9g和碘8.9g,加入冰醋酸,稍微加热,使其溶解,冷却后将两溶液充分混合,然后加冰醋酸并定容至1000mL。
(6)
三氯甲烷(分析纯)。
(7) 环己烷(分析纯)。
(8) 冰乙酸(分析纯)。
(9)
可溶性淀粉(分析纯)。
(10) 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 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11)
精制乙醇溶液:取1000mL无水乙醇,置于20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g铝粉、10g氢氧化钾,接好标准磨口的回流冷凝管,水浴中加热回流1h,然后用全玻璃蒸馏装置,蒸馏收集馏液。
(12)
精制苯溶液:取500mL苯,置于1000mL分液漏斗中,加入50mL硫酸,小心振摇5min,开始振摇时注意放气。静置分层,弃除硫酸层,再加50mL硫酸重复处理一次,将苯层移入另一分液漏斗,用水洗涤三次,然后经无水硫酸钠脱水,用全玻璃蒸馏装置蒸馏收集馏液。
(13)
2,4-二硝基苯肼溶液:称取50 mg2,4-二硝基苯肼,溶于100mL精制苯中。
(14)
三氯乙酸溶液:称取4.3g固体三氯乙酸,加100mL精制苯溶解。
(15)
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称取4g氢氧化钾,加100mL精制乙醇使其溶解,置冷暗处过夜,取上部澄清液使用。溶液变黄褐色则应重新配制。
(二)
学生自配及标定试剂
1、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05mol /
L)的标定:(按GB601标定或用标准酸标定)。
2、中性—乙醇(2+1)混合液:按—乙醇(2+1)混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所配的KOH溶液中和至刚呈淡红色,且30s内不退色为止。
3、
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的配制: 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乙酸,混匀。
4、淀粉指示剂(10g /
L)配制:称取可溶性淀粉0.50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至透明,冷却。
5、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0020mol /
L)配制:用0.1mol / 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稀释。
四、 实验步骤提示
(一)
酸价测定(参照GB/T5009.37—2003)
1、
分析步骤
称取3.00g—5.00g混匀的试样,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中性—乙醇混合液,振摇使油溶解,必要时可置于热水中,温热使其溶解。冷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以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初现微红色,且0.5min内部退色为终点。
2、
结果计算
X = (1)
式中:
X——试样的酸价(以氢氧化钾计),单位为毫克每克(mg/g);
V——试样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体积,单位毫升(mL);
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实际浓度(mol/L);
m——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56.11——与1.0m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1.000mol /
L]相当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二) 碘价测定(韦氏法)
参照GB/T5532—1995
1、
分析步骤:
试样的量根据估计的碘价而异(碘价高,油样少;碘价低,油样多),一般在0.25g左右。将称好的试样放入500mL锥形瓶中,加入20mL环己烷—冰乙酸等体积混合液,溶解试样,准确加入25.00mL韦氏试剂,盖好塞子,摇匀后放于暗处30min以上(碘价低于150的样品,应放1h;碘价高于150的样品,应放2h)。反应时间结束后,加入20mL
碘化钾溶液(150/L)和150mL水。用0.1mol /
L硫代硫酸钠滴定至浅**,加几滴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剧烈摇动后蓝色刚好消失。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做一空白实验。
2、 结果计算
X = (2)
式中: ——试样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空白试剂消耗硫代硫酸钠的体积,mL;
C——硫代硫酸钠的实际浓度,mol / L;
m——试样的质量,g;
0.1269——1/2 的毫摩尔质量,g/mmol。
(三)过氧化值的测定(参考GB/T5009.37—2003第一法)
1、分析步骤
称取2.00g—3.00g混匀(必要时过滤)的试样,置于250mL碘瓶中,加30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使试样完全溶解。加入1.00mL饱和碘化钾溶液,紧密塞好瓶盖,并轻轻摇匀0.5min,然后再暗处放置3min。取出加100mL水,摇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0.0020mol/L)滴定,至淡**时,加1mL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用相同量三氯甲烷—冰乙酸溶液、碘化钾溶液、水,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2结果计算
试样的过氧化值按式(3)和式(4)进行计算
= (3)
= 78.8
(4)
式中:
——试样的过氧化值,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试样的过氧化值,单位为毫摩尔每千克(mmol/kg);
——试样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试剂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
/ L);
m——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0.1269——于1.00m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 )=1.000 mol /
L]相当的碘的质量,单位为克(g);
78.8——换算因子。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四)羰基价测定(参考GB/T5009.37—2003)
1、分析步骤
精密称取约0.025—0.5g试样,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苯溶解试样并稀释至刻度。吸取5.0mL,置于25mL具塞试管中,加3mL三氯乙酸溶液及5mlL2,4-二硝基苯肼溶液,仔细振摇混匀,在60°C水浴中加热30min,冷却后,沿试管壁慢慢加入10m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使成为二液层,塞好,剧烈振摇混匀,放置10min。以1cm比色杯,用试剂空白调节零点,于波长440nm处测吸光度。
2、结果计算
试样的羰基价按式(5)进行计算。
X=
(5)
式中:
X——试样的羰基价,单位为毫摩尔每千克(mmol/kg);
A——测定时样液吸光度;
m——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试样稀释后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测定用试样稀释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854——各种醛的毫克当量吸光系数的平均值。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5%。
五、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表
畜牧人3sr1Ij Sp
aabA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 分析结果 结论
畜牧人,R5w,I%O.K)^Q}4x
六、注意事项
1、
测酸价,当样液颜色较深时,可减少试样用量,或适当增加混合溶剂的用量。
2、
侧碘价时,光线和水分对氯化钾起作用,影响很大,要求所用仪器必须清洁,干燥,碘液试剂必须用棕色瓶盛装且放于暗处;
3、
侧过氧化值时,饱和碘化钾溶液中不可存在游离碘和碘酸盐;
4、 光线会促进空气对试剂的氧化,应注意避光存放试剂;
5、
在过氧化值的测定中,三氯甲烷,乙酸的比例以及加入碘化钾后径直时间的长短基价水量的多少等对测定结果均有影响,应严格控制试样与空白试验的测定条件一直性;
6、
羰基价测定时,所用仪器必须洁净,干燥,所用试剂若含有干扰试验的物质时,必须控制后才能用于试验,空白试验的吸收值(在波长440nm处,以水对照)超过0.20时,试验所用试剂的纯度不够理想。
三十年前的家乡环境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1988)规定:
1、酸价: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4棉籽油≤1。
2、过氧化值(meq/kg):花生油、葵花油、米糠油≤20菜籽油、大豆油、胡麻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茶油、麻油≤12。
3、浸出油溶剂残留量(mg/kg)≤50。
食用油选择:
临床上一般是食用一些橄榄油对身体好一些。橄榄油,属木本植物油,是由新鲜的油橄榄果实直接冷榨而成的,不经加热和化学处理,保留了天然营养成分,橄榄油被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油脂中最适合人体营养的油脂。
橄榄油和橄榄果渣油,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西方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因为橄榄油作为一种植物油,石油橄榄果轧制而成,里面不添加任何的额外化学试剂,且橄榄油内部含有比起食用油更丰富的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等油脂成分。
此外在橄榄油中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抗氧化物等。
1980年前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19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应该有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日用工业品匮乏;农业还是靠天吃饭,粮食实行定量供应,人们的生活还处于温饱状况。作为一个经历了那段岁月的过来人,我想把那个年代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作一个回顾,让今天的人们知道那个年代农民真实的生活情况,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家乡的人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家乡的环境和农业生产情况。我的老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是武汉市的一个郊县,现在属于武汉市远城区,与武汉市汉阳区中心地带约有40公里的路程。我的老家地处湖畔,被两个大小不一的湖泊以呈“U”字型半包围状。这里地势西高东低,西边是黄土冈,面积小,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0%,以种植棉花、红薯、瓜果等耐旱农作物为主;其他三边是有一定起伏的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因为靠近湖泊,水源充足,农作物基本能旱涝保收。我们村(当时称为大队)有6个小队,我们家处在第6小队,有22户人家,130多口人,有120来亩地。当时农作物的种植是按照一年三熟制即一季小麦或油菜、两季水稻来安排的。由于我的家乡地理环境较好,土地也比较肥沃,农民的生活基本有保障。即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处于大饥荒的时期,我的家乡也同样处于严重缺粮状态,但由于湖里有莲藕,水里有水草,田间地头有野菜,乡亲们度过了艰难的冬季和春季之后,到夏季小麦成熟、秋季红薯和水稻收获时节,乡亲们的生活可以达到半温饱状况。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除了年岁大的老人和小孩由于体弱多病加之营养不良没有挺过那场饥荒外,我们家乡还没有真正饿死的农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还处于“文革”年代,但是政府对农业生产还是抓的很紧,公社的干部们被下派到生产队“蹬点” ,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当时农民们的生产劳动很繁重,在冬季农闲时农民们还要组织起来挖水渠、修堤坝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为我们生产队只有四十多个劳动力,在春耕和夏收时节村里的初中和高中学生都要当作壮劳力来使用,特别是每年7月份的水稻收割、插秧的“双抢”时节,基本上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人们忙着收割、耕地、扯秧、谷物脱粒等农活;女人们的负担很重,仅仅插秧这种农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插秧,腰肌劳损很严重,待秧苗全部栽种好,一双手由于长时间在水中浸泡,皮肤也快要溃烂了;老人们则除了保证一家老小的吃喝外,每天还要烧开水几次送到田间供家人饮用。学生们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7岁左右的小学生帮生产队放牛,因为需要耕种的水稻田较多,为了保证耕牛吃饱喝足,放牛娃每天早晨4点左右就要起床放牧,6点半钟再把耕牛送到耕种的田间;10来岁的学生则帮着大人收割水稻、插秧;12岁以上的初高中生就是壮劳力了,干的是挑稻谷、挑秧等重活。
农民们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外,在冬季农闲时候,有的年度公社组织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种劳动大多数属于生产队的义务劳动,公社组织者不负责解决劳动报酬,参加者在生产队记工分参与年终分配,1980年代这种劳动有一定的现金补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是建水渠、修水库、筑大堤,公社以大队为单位分配任务,大队就将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生产队身上,这时候基本是每家都要派人去参加劳动。因为是野外作业,社员们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就住在工地附近的帐篷里,劳动强度大,且远离家乡,生活非常难苦。但正是有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默默贡献,当时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保持了一定的稳定高产水平,直到现在这些水利生产设施在农村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时农民的劳动采取记工分的形式进行计量,按照工分进行分配。每日工分的计算方法:农闲时节,一个30-40岁的男劳动力记1个工分,妇女记0.8个工分,学生按照年龄大小及劳动强度分别记0.3-0.7个工分;农忙时节(4月、6月、7月), 男劳动力记1.8个工分,妇女记1.5个工分,学生记0.6-1.3个工分。全年算下来,男劳力大概可挣420个工分,妇女挣320个工分,学生挣60-120个工分。
农民的收入情况。当时农村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生产队基本没有副业和加工业,因此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卖粮食作物获得的。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基本做法是:对农村的余粮户,在留足口粮、种籽、饲料和缴纳农业税后,政府统购农村绝大部分余粮;对城镇居民和缺粮农民实行统购统销。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后,严禁私营粮商自由经营粮食,并对粮食价格实行统一管理,由政府定价。我在网上查到了青岛市当年的粮价,1978年几种主要粮食的收购价格为:议购价每斤小麦0.27元,大米0.34元,大豆0.40元,高粱0.18元,谷子0.19元,玉米0.19元,瓜干0.15元。其他农产品的统购价格,大豆每100斤20.00元、黑豆19.20元、茶豆18.70元、豆油90.00元;一等棉籽每100斤8.50元,二等棉籽为8.00元,三等棉籽为6.00元;芝麻为50.00元、原棉油为60.00元、芝麻油为100.00元、卫生油为69.00元。议销价每市斤标准粉0.35元,玉米面0.22元,玉米0.21元,大米0.35元,小米0.28元,瓜干0.17元,大豆面0.46元,大豆0.42元,高粱米0.27元,高粱0.20元。这个价格与武汉市当年的粮食收购价和议销价差不多。由于统购粮食价格过低,造成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分红也很少,不少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入不敷出,还欠下生产队的一笔钱,即超支款。按照当时不同年度的农业收成情况,我的家乡农民的一个工分在0.3-0.5元左右,平均下来一个工分以0.4元计算,一个男劳动力年收入为170元,妇女为130元,学生为40元左右。
农村的生活状况。农民们都有自己的住房,且大部分是三间的土坯平房,只有大约10%的少数人家是祖辈传下来的青砖瓦房,面积基本在100平米以内。当时我们家乡已通电,不过只有每年的除夕夜和春节头三天电力有保障,平时农村白天基本没电,一般是每天凌晨三点左右才有电,因此农村需要用电的农机具这时候才能运转,如打谷、碾米、抽水等,这时候有少数农民是最忙碌的了。
农民们吃的都是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主粮以大米为主,劳动力多的人家分配的粮食较多,一年四季都是吃白米;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平时在大米中要掺和红薯煮熟后一起吃,春末夏初时候吃用小麦做的面疙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有吃野菜团子的;由于每家都有自留地,农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吃,农民们都很勤快,秋末在湖里挖的莲藕一般可吃到春天到来之际;此外,每家都有家畜养殖业,一般以养鸡、养鸭、养猪为主,所养的数量以家庭粮食状况而定, 鸡蛋和鸭蛋是换取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钱的来源, 只有个别条件好的家庭在冬天杀一头猪过年,或者有子女结婚的人家养猪就是为了办酒席所用,绝大多数人家养猪主要是卖给国家换钱,这也是家庭挣现钱的主要合法方式。食用油有菜籽油、棉籽油,必须凭油票购买,每人每月二两油票。
农民们穿衣比较简单,当时衣服是棉布织成的,不耐磨,后裆和胳膊等部位很容易磨破,所以穿有补丁衣服的人比比皆是,农民干农活时一般穿破旧的衣服。买衣服要布票,一年的布票每人大概可以做一套服装。农民们的现金收入少,很少有人每年都能置新衣的,家庭条件好的人家穿戴要好一些,条件差的穿得就破破烂烂了,特别是子女多的人家,当时有个说法,“新老大,旧老二,破破烂烂是老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就是当年人们穿衣的真实写照。我读高一的那一年,我家隔壁一位叔叔从武汉买了一条的确良草绿色长裤,因长裤短了一点到我家动员我奶奶帮我买下,用了11元钱买下来,我穿在身上很有些不安,因为我们家是缺粮户,买衣服的钱是我父亲从武汉邮寄回家的,占了我家当月买粮食的一半资金。
日用工业品因为价格昂贵且要凭票购买,农民们基本是可望而不可即。当时的日用工业品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称为“三转一响”,许多条件好的家庭在儿子娶媳妇时倾尽多年的积蓄也难以购置齐全,条件差的根本就不用想了。我有一位叔叔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学当民办老师,他们家三口人,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是生产队长,挣的工分在全队是最高的,他们家一年可挣1200个工分,每年可以分两千斤以上的谷物,每年有200元左右的年终分红,每年还养三头肥猪,这样的家庭在我们村算是殷实人家了,就是这样的家庭置办齐全“三转一响”也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当年这位叔叔托我在黄石大冶钢厂当生产车间主任的伯伯买了一块“上海”牌21钻全钢手表,花了120元人民币,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全年的收入了。
再谈谈农村的出行情况。我们老家修建了一条铺设石头的简易乡村公路,是村民们自己修建的,公路直通汉沙公路,也就是现在的318国道。农民们出行基本靠步行,赶集如此,到公社供销社买化肥、交公粮都是靠人力肩挑背驮走3公里路程,劳动强度很大。1975年每个生产队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基本解决了农村日常买卖的运输问题。汉沙公路是一条武汉到沙市(现在的荆州)、宜昌的双车道公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很多地方坑坑洼洼,当时的车辆虽然很少,但车速只能在每小时40公里以内。1982年我参加工作,有一次与省经委的两名干部出差到宜昌,我们早上8点坐长途公交汽车从武汉出发,11点半到潜江吃了中餐,前后约用了40分钟的时间,到达宜昌的时间已经是下午5点钟了,可见当年的出行是多么的不容易。
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当时大队有一个医疗点,医疗点有日常的医药品,并配有一到两个“赤脚”医生,农民们一般的小病如伤风感冒、手脚破皮出血、肚子疼痛等病症不用出村都能医治,但大一些的病症要到公社卫生院或县医院治疗,医药费个人自理。我的家乡湖泊没有血吸虫,但也有一些农民在外地劳动染上了血吸虫病,当时国家对农民的血吸虫病很重视,派出医疗专家给予免费治疗。197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当农忙结束后,大队把患有血吸虫病的四五十个农民集中起来,利用小学教室和借了村民的几间闲置的房屋,县里和公社派来了医生,大概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治愈了农民的血吸虫病。
精神文化生活情况。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很枯燥乏味,大队一年大概有三、四场露天**,**要么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8个样板戏,要么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老影片。在1975年左右有《闪闪的红星》、《海霞》、《青松岭》等**,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当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队的高音广播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节目中有**录音剪集,有时也有广播剧,就是将一个文学作品由男女播音员对白,再配上音乐及解说,这也是农民在生产劳动时的一种方式。
干部的特权问题。总的来说当时的干部很清廉,经济案件和腐败行为很少,现在分析起来可能有几种原因:一是政治高压,当时的运动很多,到了运动的时候,如果有人揭发某人有经济问题和腐败行为,处罚起来是很严厉的,如果受到党纪国法处理,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就基本结束了,今后很少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干部一般是不敢以身试法的;二是当时的经济活动基本是公事公办,物价水平国家统一规定,没有如今拿回扣、中饱私瓤的操作空间;三是当时大家都很贫穷,也没有行贿的本钱。干部虽然很清廉,但特权还是有的,干部们利用特权为自己谋点私利,除非上级有人想整治你,一般的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当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学招生不用考试,由地方推荐农家子女上大学,这些上大学的名额基本上由各级干部子女独占了。另外,当时经常有一些下乡知青的回城招工名额,也有一些干部将自己的子女顶替了招工指标。当时我们村有一位干部在邻乡当副乡长,他的两个女儿就是顶替别人的名额分别进入武汉和黄石当上工人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