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历史:俄罗斯是怎样开始的

2.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

3.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苏联解体美苏争霸中哪个时间段美苏分别处于守势哪个时间段处于攻势?能全部列举

4.美国历史的冷战时期

5.苏联酝酿一箭三雕的,为何偏偏援助了越南20多年?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_美苏冷战时油价多少

苏联的经济在战后是世界第二,是GDP.美国是毋庸置疑的经济老大,日本是到了80年代后才跃居世界第二,但那时候的苏联已经开始衰弱了。

苏联的成功在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优势就在于能似国家特别是后起国能够快速完成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且底子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强国。战前帝俄时代,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1%,轻纺工业为主。苏联30年代左右,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占世界10%,拥有完整独立的大批基础工业,重化工业为主,并建立完备的国防工业和科研体系。

苏联的失败在于,当国家工业体系,国家工业化已经完成的时候。掌权者抱着经济,并仍不注意加紧发展下游轻工业或消费品制造业。在这种工业化已经完成的阶段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的思想核心就是“高积累低消费”,这种思想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嗤之以鼻。因为这种体制后遗症和日后的弊端很多。而且经济从来要的就不是经济景气与繁荣,而要的是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国力。所以经济学家一般都持批评态度。

世界上对再好的东西的利用都得有个度。经济有它的适用范围。

世界历史:俄罗斯是怎样开始的

按照最近的汇率计算,100元人民币可兑换1195元俄罗斯卢布,100美元能够兑换7738元俄罗斯卢布,我们可以看出,受乌克兰战争及西方国家制裁因素, 俄罗斯卢布贬值的十分严重 。可是, 相比当年的苏联时期,100卢布可是能够兑换100多美元,购买力在美元之上,可谓是今非昔比 。 提示:速读可只读加粗部分

制裁下的俄罗斯贸易市场 来源.Pexels

卢布与美元的纠葛

说到卢布,还是不得不提下美元的发展。二战末期,美国的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到1944年,为了解决因为战争导致的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准备战后重建,西方各国召开了布雷顿会议,并且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对等,美元在世界货币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在这里,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宾馆,美元开始走向台中央 来源.Pexels

二战结束后,苏联损失巨大,尤其是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地区,出于战后重建的现实需要及国力不及美国的原因,在双方冷战开始以后的四五十年代,苏联一直尽量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并且对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持欢迎态度,准备从美国,从而迅速恢复自身的经济。

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美国霸权行径及西方英国等国家的敌对行为愈演愈烈,美苏关系已经朝着对抗的道路越走越远,苏联向美求助经济援助的也不了了之。 在美苏两极霸权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世界货币市场逐渐形成了美元体系和卢布体系相互竞争的局面 。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试图吸引 社会 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加入,并且西方各国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等协定、协议,对苏联东欧实行了严厉的封锁和禁运。

针对美国及西方霸权行为和美元的强势地位,为了保护国家的货币主权,苏联选择拒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设定为1:1。同时,它建立了 社会 主义阵营的金融体系——“多边清算协定”,即以转账卢布(transferableRuble)为中心的货币区。自此,卢布与美元同样值钱的时代来临。

来源.Pexels

冷战前期的卢布

虽然说卢布与美元汇率为1:1,但显然苏联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美国,卢布的货币权力也同样弱于美元 。美国通过“马歇尔”、对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战后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石油与美元挂钩”等金融秩序安排,将美元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系统中,形成了对货币流通区域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具备一定的货币权力。而 社会 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卢布,发挥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计价功能,是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的结算与清算工具,并没有像美元一样形成对货币流通区域的强有力控制,货币权力较弱

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失败则进一步弱化了苏联卢布的货币权力 。苏共二十大后,以东欧国家为代表的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开始 探索 新的改革道路,甚至出现了“去苏联化”趋势。

在苏联内部,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改革。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苏联陷入了经济衰退,卢布本就微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被削弱。

苏联无法像美国一样以“货币手段”制裁推行改革的东欧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只能直接用军事手段粗暴干涉东欧国家的改革,随即爆发了1956年的“匈牙利”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苏联用军事干涉勉强维持了 社会 主义阵营在东欧的统治秩序,如同国家间的博弈一样,卢布在与美元的博弈中处于下风。

“软的”不行来“硬的”

虚的辉煌

在七八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卢布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卢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曾高达 1:2 。美苏争霸在这一时期进入了“苏攻美守”的阶段,卢布与美元的博弈也呈现出了强势卢布的局面。

自信,由“内” 来源.Pexels

到“外”(图为勃列日涅夫与卡特总统)来源.Pexels

由于二战后美国仗着国力强大,四面出击,先后聚焦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深陷战争的泥潭之中,美国的经济实力消耗严重,财政赤字大幅增加,无力维系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的制度安排。

11年, 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与此同时, 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大涨,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特大油田,石油产量超过美国,外汇收入大涨 ,依靠石油带来的巨额利润,苏联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在七八十年代,苏联开始在非洲、南美洲等各地区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明显的攻势,美国则处于明显的守势。由于各方面的牵制,美国明显力不从心。 在80年代初期,苏联卢布的汇率不断提高。在汇率最高阶段,100美元只能兑换60多元卢布

石油让人笑出强大,卢布开始炙手可热

卢布强势的背后实际上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苏联在政治博弈中暂时处于优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石油价格上涨和发现大规模油田带来的外汇收入增加不是货币权力走强的核心因素, 过度依赖石油的单一型经济结构无法实现对卢布的“托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成为外界攻击卢布的致命弱点

到了 1980年代,石油在苏联外汇收入中最高曾达到 54.4%。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布走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旦人为操纵石油价格下跌,卢布就会走弱。

跌入谷底

依仗油气及高油价,苏联于19年入侵了阿富汗,但盛极必衰,卢布及苏联的命运迎来的情况。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通过政治施压逼迫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增产,世界石油价格开始走低。苏联内部则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和农业领域改革的失败,出现了严重的食品短缺。

八十年代,苏联一半的外汇收入用来向其他国家,尤其是 社会 主义阵营以外的国家购买粮食和食品。但是, 苏联的对外贸易以美元计价,实际上,苏联已经被卷入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秩序中 。从1985年起,世界油价开始大规模下跌,到1986年,已经从1985年的30美元每桶下跌至12美元每桶。面对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发起的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 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苏联无法承担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巨大外汇损失,以卢布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货币体系陷入危机之中

打仗,就意味着“烧钱”。谁也不会想到,当入侵的直升机冲上阿富汗上空,苏联已经坠入了深渊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逐渐进入攻势,苏联进入守势 。进入1980 年代中后期,里根推出了“星球大战”,开启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苏联经济,阿富汗战争则使苏联财政赤字激增,再 加上戈尔巴乔夫所谓的经济改革陷入混乱,自由化和私有化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苏联卢布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莫斯科街头的民众排起了长队,打算尽快将手头的卢布换成货物 来源.Pexels

苏联实行的是联邦制,由于卢布的大规模贬值,各个加盟共和国开始取“去卢布化”的政策 。随着苏联中央对加盟共和国政治控制力的下降,苏联在货币政策领域赋予了加盟共和国更多自主权,货币权力变弱,苏联卢布对加盟共和国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被削弱,而与苏联经济捆绑较弱的东欧 社会 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则直接脱离苏联。

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卢布汇率大幅贬值 ,仅1990 年前6个月,卢布与美元的汇率直线跌至20:1,到了1991年7月,甚至跌破了50:1的关口。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苏联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甚至突破169:1,仅为年初的15%。

随着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压缩,美苏力量悬殊,苏联无力再扭转卢布的弱势地位。至此,卢布衰退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已经无力与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抗衡。到了1995年,100美元能兑换450000多卢布。进入90年代末期,100美元竟然能够兑换600000卢布。

由“软黄金”沦为废纸 来源.Pexels

由此可见, 主权货币实力的弱化是国家实力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而货币力量的弱化也会加速国家实力的衰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增加了市场的金融风险,同时削弱了的宏观调控能力。货币实力的弱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俄罗斯货币与美元的稳定兑换比例并不是基于经济实力,从而消耗了大量外汇和黄金储备,国内的资产进一步萎缩,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来源.Pexels

大国竞争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货币实力是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发展长期滞后的双重约束条件下,面临加速开放的经济体,出于稳定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国家控制力,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洛云 地缘谷成员

参考资料:

试析苏联卢布国际化改革及借鉴意义.王忠文;地缘政治博弈与货币实力的衰变.刘典 张婷婷;论苏联卢布国际化.胡定核

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

一,俄罗斯地理

俄罗斯横跨整个欧亚大陆,面积为1707.5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11.4%,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它有14个邻国,西同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接壤;南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和朝鲜相邻。此外,在东部还同日本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隔海相望.气候属于北半球温带和亚寒带的大陆性气候. 地貌以平原为主, 主要有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由于靠近北极,相当部分是北极荒漠带和苔原过渡带,所以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0%左右.俄罗斯的水,矿产,森林等自然极其丰富,俄罗斯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目前全国人口总数约为1.4亿,居世界第六位,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9人。在城乡人口比重中,城市人口占73%,农村人口占27%.俄罗斯境内有100多个民族,其种俄罗斯族是国内最大的民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1.5%.

二,俄罗斯的文化与民族特性

俄罗斯人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双重性和矛盾性.对外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摇摆不定却喜欢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欧亚大陆中间.在文化归属.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既没有融入欧洲文化,也不能被亚洲文化所接受.俄罗斯的双头鹰的国徽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特点,一面看欧洲,另外一面看亚洲.俄罗斯地广人稀,自然丰富.冬季漫长.造就了俄罗斯人自信和懒散,却又能吃苦耐劳.一方面性格豪放,勇武善战,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容易走极端.

从历史来看,俄罗斯最早属于欧洲,并引入了拜占庭的东正教文化,但西化的进程被蒙古人入侵所打断.蒙古人给俄罗斯人带来最根本的转变是集权和专制统治.从此俄罗斯人与欧洲开始分离.虽然在17世纪彼得大帝时,又开始向西方学习和靠拢,但过程很短暂.并没有做到彻底的西化,到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后,帝国的原有统治模式被推翻.进入苏联时代.再次进入中央集权统治模式.到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又开始准备脱亚入欧.开始学习西方民主,建立三权分立和议会制度.但经历10年的苦难之后.最后是普京的强力集权挽救了俄罗斯.在中西方的模式之间摇摆不定,是这个国家的最大特点.

俄罗斯的国教是东正教,国内有超过60%的人口信仰该教,俄罗斯人认为东正教属于罗马基督教的正统.莫斯科也是罗马和拜占庭帝国之后的继承者,东正教主张的普济众生和救世,为帝国的扩张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最初15世纪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的东欧小国,最后扩张成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对外一直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三,俄罗斯历史

1,苏联之前(公元9世纪-公元20世纪)

俄罗斯的祖先是斯拉夫人,在公元9世纪,斯拉夫人在欧洲建立了他们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现乌克兰地区).公元10世纪,当时巴尔干半岛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将东正教(属基督教)传入基辅罗斯.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俄罗斯的欧洲化进程在13世纪由于蒙古人的入侵而中断.基辅罗斯分裂,蒙古人在此建立了金帐汗国,由此进行了200多年的集权统治.

俄罗斯由于战争失败,反思之前分权式统治的错误,为后面的中央集权统治形成了共识.随着蒙古人的衰弱和莫斯科的逐渐崛起.到16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国统一了其他几个公国,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集权制国家.

在蒙古入侵前的基辅罗斯,王权,教权,民权是平等的,农民可以自由迁徙.蒙古进行集权统治时期,农民还是自由的.到16世纪,由于农业危机和大量土地被贵族占有.农民开始被限制自由,逐渐形成农奴制.

俄罗斯在独立之后开始向外大量扩张领土,17世纪彼得大帝成为执政者后,重新开始向西方学习,推进俄罗斯的欧洲化,兴建向欧洲学习的窗口--圣彼得堡市,并首次定义俄罗斯为帝国. 到叶卡捷琳娜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国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从此,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到亚历山大二世,由于农奴制度严重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内的激烈反对中,于1861年宣布彻底废除农奴制.

在20世纪初,中国已经被列强入侵,俄国和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殖民地利益发生战争.最终俄国惨败.从此国内危机开始发展.国内出现革命的萌芽.但最终被镇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东线俄国对德奥的交战中失利.,最终俄国被迫退出战争.由此俄国国内矛盾开始激化,到1917年1月沙皇被推翻.同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进行武装起义,经过几年国内战争.最终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击败了孟什维克的白军和英美法日等国的联军.于1922年正式成立苏联.

2,苏联(1922-1991)

苏联在成立之初, 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3.8%,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执政,决定取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前苏联一跃为当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苏联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轻工业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5%,相对重工业40%左右的投资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为支持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推行农村集体化,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充公,到1937年左右.99%的土地成为国营农庄.其中1933年造成了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几百万农民饿死自己的土地上.从1926年到1953年,农业生产仅增长21%.还不及1913年的水平.如果考虑耕地增加的因素.农业一直处于倒退的状况.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遭到苏联的顽强抵抗.最终败退.苏联作为战胜国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明星.苏联模式成为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效仿的榜样.战后,苏联继续实行以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路线.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相继上台.开始鼓励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苏联进入一波高速发展和扩张期.1950年时苏联的GDP是美国的30%,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年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为8.5%,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9.2%,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

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GDP已经达到美国的80%.苏联的国力到达顶峰.但苏联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低效的国有资本占据了大量宝贵的社会.大量的工业产出并不是用来满足消费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主要通过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来获得高速工业发展.

由于美苏之间的冷战,美国有意识引导的军备竞赛使得苏联的经济内在失衡情况越来越严重.1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到1989年被迫的撤退.这场接近10年的失败战争使得苏联经济长期失血.也是苏联由盛转衰的标志.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改革的状况.在起初推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失败后,戈氏开始走向极端. 全盘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并放弃苏共一党专政.实行多党制.经济的倒退加上政治上的混乱.使得美国人有机可乘.苏联迅速进入崩溃边缘.1989年8.19保守派的失败.苏联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年底,14个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苏联正式解体.

3,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内部原因

苏维埃革命成功后,由于受马克思的影响.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没有实现世界大同的情况下,发展自身,参与竞争是必由之路.制度模式只是各国在发展选择道路不同. 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苏联执政党在思想和理论认识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经济向上快速发展时,简单的认为社会主义有自身的优越性,必然会战胜资本主义,当经济开始下滑,市场经济改革出现混乱后,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问题归咎于制度本身。思想和理论认识上的缺陷,也给西方的所大力标榜的自由化、民主化可乘之机,造成上层官员的思想混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不统一。这是后面苏联***解散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对于周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化国家,苏联刚成立时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工业化,发展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必然选择.苏联在社会制度具体发展模式的设计中,欠缺的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过度的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效率.造成内在经济结构的巨大不平衡;缺乏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机制.造成普通民众和官僚阶层的分化;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造成官员的权力滥用;全盘的体制扼杀了民众的创造性和内生的经济活力,偏重于低效的国有企业,造成有效被大量配置到无效率的部门。制度设计的缺陷,造成了苏联在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极限和瓶颈。苏联并没有完成能够在合适的时机作出有效调整,而是在遭遇困境的时候以极端的方式推倒重来,导致苏联的经济社会彻底崩溃。

苏联对内一直强势推行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各民族间没有完成真正的融合,造成积压,在苏联比较强盛的时候,这种加盟的纽带尚能维持,在苏联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民族问题自然被放大,离心力增强,最后相继独立。

同样,苏联的对外政策也是强势扩张为主,把自己当作社会主义阵营大家庭的家长。造成了周边关系的紧张和恶化。苏中关系在赫鲁晓夫上台后,长期交恶。相反,美国在为了对付苏联,联合了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在越战期间秘密访华,联合敌人的敌人--中国。

由上可以看出,苏联的内部问题是决定其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美苏争霸的局面,一直到苏联解体才宣告正式结束。美国在里面起了个助推的作用,而苏联因为缺乏真正的外部盟友,最终毫无悬念的进入了崩溃流程。美国主要的策略是实行马歇尔,扶持二战战败的德国、日本,帮助欧洲恢复经济。与中国开展外交关系,支持阿富汗的游击队,形成经济和军事联盟对抗苏联阵营,对苏联进行战略包围。开展星球大战,把苏联长期拖入冷战,诱导苏联继续走错误的经济发展路线,加剧苏联经济的结构失衡问题。利用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优势,操控原油等价格,造成苏联的收支不平衡,使得苏联经济在最虚弱的时候遭遇冲击。在思想领域上的文化入侵,标榜西方社会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大力扶植苏联国内的亲美势力和改革派,在遭遇苏联改革遭遇困境的时候,诱导苏联进行体制改革,走全盘西化的道路。

最后的结局是,苏联这个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帝国,最后的崩盘极其惨烈,政治,经济社会体系全面瓦解,苏联人民辛苦多年的成果被消灭,生活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四,俄罗斯时代(数据资料摘自网络)

1,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失去的10年

政治状况

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作为美国宣扬的民主,自由和改革的代言人,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信任. 叶氏一心想学习美国模式,按照美国人的指导推行经济休克疗法,结果导致社会经济体系瘫痪.经济和社会体系的混乱造成严重的政治分歧.叶氏在面对困境时,选择政治和个人利益优先,为了保住总统的位子,强行解散议会,在2年之内5易总理,把上台时宣扬的民主和经济发展丢到了垃圾桶里.在这民主化的10年中,社会经济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俄罗斯人民得到了一张名义上的选票,却几乎失去了一切.

经济与社会状况

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国土和经济基础,60%的人口。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那时苏联是一个国力强大,科技发达,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国家.

苏联解体十年后的200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是1991年苏联的十分之一。黄金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虽然军事力量还在,俄罗斯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

从1992开始推行休克疗法让俄罗斯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起初,西方国家答应提供200亿美圆的,来帮助休克疗法后期的经济恢复,但直到1998年8月,俄罗斯仅得到40亿美圆的. 休克疗法并没有能够挽救俄罗斯,反而使整个国家长期处于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力被严重削弱, 债台高筑.除了和石油之外,经济体系几乎完全瘫痪.从1991年到1996年,GDP下降56%,工业下降了60%,农业产值下降50%.俄罗斯人民经历了持续恶性通货膨胀.俄罗斯卢布最早从苏联时代的与美元接近1:1的比价.到19年时,贬值到5800卢布兑一美元.休克疗法中私有化的步骤,使得大量社会财富迅速向极少数人手中聚集.据俄罗斯杜马听证会公布的材料,从1992年到1996年,私有化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按1995年价格计算,超过9500万亿卢布,相当于卫国战争期间损失的2.5倍. 人民生活水平倒退回到1917年的水平,人均寿命降低了十几年,人口持续减少.俄罗斯人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2,普京时代

上台背景

由于叶利钦在全盘西化和民主化改革中遭遇严重的失败,俄罗斯人民对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满,引起了回归苏联的运动.在叶利钦执政后期,中央已经没有任何权威.俄罗斯***是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得到了不少俄罗斯人民的支持.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强势的人物出场,很有可能是俄罗斯***重新执政.回到苏联模式.这种情况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1999年叶利钦下台后.迅速推出了苏联***的反对派—强势人物普京.最终支持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成功取代俄罗斯***,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

主要实行的改革措施

1,对内实行集权统治,压制反对派,结束议会纷争.削弱地方联邦的权力, 制止了地方的分离倾向.

2,打击金融寡头,在公平的前提下继续推进私有化,把战略性企业和重新国有化.

3,对内大力打击贪污腐败,对外平叛车臣分裂主义.重新树立俄罗斯的威望.

4,实施能源出口的策略来振兴经济.

5,财富分配向民众倾斜. 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稳定基金,国民基金,筹建住房,医疗.教育,农业四大民生工程.

经济发展状况(图为2001-2008年原油价格走势)

2000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50亿美元, 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到2008年俄罗斯GDP达到创纪录的16660亿美元. 在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前,俄罗斯经济总量按市场汇率计算已进入世界前10. 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2000年,俄罗斯全国平均月工资为2223卢布,相当于当时的82美元。2010年,俄罗斯全国平均月工资为20815卢布,约合682美元.

但现在这个经济模式的问题在于,俄罗斯的经济更加依赖于能源出口. 原料出口比重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50%,1998年为65%-70%,如今为75%. 目前俄40%的预算收入来自石油天然气的开、加工和运输,GDP的2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俄罗斯预算中的油价是以每桶75美元计算的.所以只有在油价达到75美元上方,俄罗斯会有财政盈余.不然就出现财政赤字.

俄罗斯的工业优势主要在于重工业和高端军事工业,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国内轻工业只能满足其25%的需求,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在俄罗斯占据了主要市场. 俄罗斯土地的耕种面积占全世界可耕种面积的14%,但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所占份额仅约为5%.

俄罗斯的服务业占据了GDP的25%左右.在最近的10年当中,俄罗斯尚未能够做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08年的经济危机,阻止了俄罗斯经济迅速向上的发展势头.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回落至40美元下方.同时俄罗斯的油气巨头由于掉入了外资设的陷阱,欠下了近5000多亿美元的外债(与俄罗斯外汇及黄金储备相当).使得俄罗斯在经济上遭受重击.2009年俄罗斯GDP大幅回落近8%.股市缩水近80%,卢布贬值,经济倒退.民众开始对普京出现不满,2008年普京让出统位置,亲美派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统.普京留任总理.

五,俄罗斯的未来

俄罗斯在经历过最痛苦的10年民主改革尝试后.在中央集权的模式下获得了后面10年的发展.

俄罗斯目前还是依靠初级原材料的出口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属于比较低级的经济结构体系. 在这10年的发展中,主要的资金用在了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拓展,支付外债,民生保障上面,但缺乏资金对基础设施的进行维护和进行产业升级.

俄罗斯这种经济结构相当脆弱,因为油价主要掌控在美国手中.俄罗斯现阶段必须与能源需求国加强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与联盟关系,共同应对美帝国的全球战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加快经济模式的转型.

从地缘政治和历史的角度来说,俄罗斯是一个处于恢复期的巨人.只要有机会,他会重新站起来.成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角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苏联解体美苏争霸中哪个时间段美苏分别处于守势哪个时间段处于攻势?能全部列举

海湾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原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经过美国帮忙开打伊拉克,结果伊拉克战败科威特获救

海湾战争 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起因:伊拉克想迅速发展国家

经过:伊拉克进攻科威特,于是美国联合了多国军队进行围剿

结果:"伊拉克退兵,接受制裁

影响: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伐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

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原因!

people/GB/guoji阀209/10482/

海湾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海湾战争有什么特点

您好。

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了一些 *** 国家的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

为什么说海湾战争打破了世界格局?有什么理由

海湾战争评析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它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 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

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80年代末期,随着东欧和前苏联的剧变以及前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世界形势开始 发生战后最深刻的变化。东西方两大阵营长达40年的冷战局面被打破,作为战后世界战略格局支柱的雅尔塔体系开始瓦解,世界的主要矛盾即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它一方面给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酝酿和产生著新的矛盾与不稳定因素。海湾战争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吞并,违反了国际法准则,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就世界的一个局部来说,这是中东地区力量对比失衡的产物,也是伊拉克 *** 谋求地区霸权的结果。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论,这一又构成了对有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冲击。

首先,它对美国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谋求新的霸权地位的全球性战略提出了挑战;

其次,它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对中东石油的渴求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利益构成了威胁;

再次,它对本来就很紧张的中东局势更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引起了这一地区国家的强烈不安和反对。

正是这些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激烈冲突,在以政治手段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作为政治的继续,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胜利一方政治上的目的。科威特的 *** 得到了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和中东地区的地位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加强;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利益得到了维护;中东格局表面上恢复了战前状况。

但是,作为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引发这场战争的所有世界基本矛盾。战后,由于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膨胀,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更加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在共同的目标达到之后,都想在战后中东格局的建立和科威特重建中捞取实利,在原有各种摩擦继续存在的基础上,矛盾难以弥合;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了石油的冲击,使这些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等关系更加突出,南北矛盾愈益加剧;中东地区仍然是在世界新秩序建立过程中斗争的重点地区,各派力量重新排列组合,原先已有的多种矛盾更加复杂;世界各国从这场战争中重新认识到军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军备的势头又有所发展,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海湾战争标志著战争的高技术时代已经到来 在海湾战争之前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战争的特征已初露端倪,其最为突出的标志是高技术兵器的使用。但是,就使用的广泛程度来说,那几场战争都无法同海湾战争相提并论。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尤其是美军使用的高技术兵器几乎包括陆海空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夜视器材、新型坦克、隐型飞机、巡航导弹、防空导弹系统、电子战武器、军用计算机、C3I系统等等。高技术兵器的使用,使战争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情况。例如,在以往的战争中,美军的坦克必须先找到隐蔽物,停车瞄准后才能开火,而且夜间在2000米以外击中目标的机会几乎等于零。而在海湾战争中,M-1A坦克却不仅可以在行进中开......>>

海湾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 *** 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钜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

“沙漠盾牌”行动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 *** 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

海湾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1991年初爆发的第一次海湾战争距今有14年,2003年开打的第二次海湾战争距今已有2年多了。

战争的尘埃基本落定。

谈谈这二次战争的主角,美利坚合众国吧。

第一回;海湾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幽幽的石油情节

1、美国的生活方式

论坛上喜欢议论美国的网友不少,但真正了解美国的却并不是很多。经常听人谈起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呵呵,说到这也许有人已经开始流出口水了。

我们就从美国式的生活方式说起吧。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美国是个被上帝宠坏了的孩子。这句话虽然有很大的嘲讽的成分,但仔细一想还是大有道理的。

200年前的美国,以一大片广袤的尚待开垦的富饶之地吸引了全世界有胆有识的淘金者的到来。一条大西洋和另一条太平洋把美国与欧洲大陆的战乱和亚非州殖民地的苦难巧妙的隔开了。丰富的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美国人可以充分的发挥移民的创造力过上富足甚至是奢侈的生活。奢侈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

美国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大字之上的。大的住宅、大的轿车、大的工厂,大的冰箱电器最后是大的能耗。一句话,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对的强力需要基础之上的。

科技越发达,美国人的生活质量越提高,美国人对的渴求越迫切。这种迫切把美国送上了一条对无尽贪婪的道路之上。

2、美国的石油情结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其重要性在所有的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美国对石油的情节可以用一首流行歌曲来形容“就像老鼠爱大米”

说道石油必须先给大家说点经济学的烂事。

石油是一种通常所说的原油的价格,其实并不是原油的原始价值,由于原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所以其价值是很难估算,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油价,更多的只是以成本价格为基础计算的油价。并没有包含石油本身的价值。现行油价中含有不同的成本成分,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和"欧佩克税"

其中生产成本部分即因地质条件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额,这类似于好地和次地的区别。如伊拉克的产油成本只有2.5美元一桶,而我国的产油成本约为1..5美元一桶。一般而言中东地区不会超过5美元每桶。高于成本的部分被称为"租金"。租金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级差地租"。在竞争的情况下,石油价格就定于17.5美元一桶。17.5美元与2.5美元之差15美元就是伊拉克油田的级差地租。去掉级差地租的租金就是所谓"经济租",即因的稀缺而形成的租金,也是因欧佩克限制产量而使价格提升的部分。关于租金由谁享有,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谁也没有付出劳动,分配给谁,取决于谈判实力。例如现在国际市场上一桶石油价格60美金,成本5圆,级差地租15圆,那么经济租至少有30美元。可见石油产品的利润之高。如果经济租由石油公司享有,似乎不太公平。因为这完全和企业的投入无关。既然这笔租金帮助人类更有效地使用石油,而依赖于市场制度却无法实现,征收石油租金就是实现一个集体行动而取的行动,并有相应的成本。这应该是超企业的 *** 所为。但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 *** ,只有不同的民族国家。这个经济租怎样分配,就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国际政治格局。

由于石油在现代经济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有关石油的经济租如何分配,涉及到不同国家以什么样的成本使用石油,也就涉及到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有巨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它们控制着大量的油田、输油管道、石油销售渠道和炼油厂,分享了大量的因提价而带......>>

海湾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钜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8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 *** 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 *** ,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耽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钜额损失。

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在参战的43个师 *** 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9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关于海湾战争的伤亡数字有争议。盟军死亡人数可能是378人,其中美军因战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战事身亡的145人。英军死亡47人, *** 军队死亡40人,法军损失2人。盟军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该日一颗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击中一个美国兵营造成28个美军预备队员死亡。盟军受伤人数可能少于1000人。伊拉克伤亡人数的争议比较大。有些估计说少于1500人死亡,有些说约20万死亡。大多数学者认为死亡人数在2.5万到7.5万之间。受伤人数也不清楚。被美军俘虏的伊拉克人为7.1万。估计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从100人到超过20万人不等。 此外战后的状态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比如在中含有共300吨贫铀,铀是一种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属(不过这一点也有争议)。战后伊拉克儿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战后对伊拉克的制裁可能也导致了约200万人死亡,其中半数是儿童。从海湾战争结束到美伊战争开始美军和英军空军几乎每个月都对伊拉克境内禁飞地带及其附近进行攻击。 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

海湾战争是怎么回事?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起因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 *** 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钜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 *** 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

联合国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

“沙漠盾牌”行动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动防御,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部署。

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连同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

美国历史的冷战时期

3个阶段

第一阶段,47年到60年代,这段时间里,苏联逐渐从二战的一片废墟里恢复过来,起初苏联国力衰弱,和美国走的缓和政策,但到了60年代初,随着苏联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暴涨,苏联开始和美国叫板,61年柏林墙建立,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这2个标志着苏联从守势逐渐转入攻势

第二阶段,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是苏联疯狂扩张的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鼎盛,扩张的意图蠢蠢欲动。此时美国战略上处于守势,苏联则是全面迫近,其攻势在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

第三阶段,入侵阿富汗、星球大战和诸多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相反的里根的政策则很好的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戈尔巴乔夫上台标志着第三阶段正式开始,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全面扩展,直到最终苏联解体

苏联酝酿一箭三雕的,为何偏偏援助了越南20多年?

参见: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加紧准备,一如战时。这种状态,被称为“冷战”。 参见:杜鲁门主义、马歇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扩军参战,并大量供应盟国物资,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国家垄断资本有更展。美国利用参战的机会,控制了世界许多重要战略据点,建立了军事基地;杜鲁门对外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制订马歇尔,筹划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内政方面,杜鲁门提出“公平施政”纲领,但收效甚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朝鲜战争的许诺当选为。1953年7月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

艾森豪威尔在1953-1954年经济危机的侵袭下,为缓和国内外紧张形势,在内政外交方面作了调整,扩大了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范围,加强科研工作的国家化,进一步发展宇航事业。1955年7月美、英、法、苏四国首脑会议召开,国际形势有所缓和。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向美国尖端科学领先地位进行挑战。 1958年,美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美苏军备竞赛进入宇宙空间竞争。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着陆。 参见: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历史自1960年以来,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经济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仍旧是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继续增加,10年,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有黑人参加作战,军队中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这一事实推动了国内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诉教育局判决案”,宣布长期统治教育领域的“隔离但平等”原则为违宪。1955年12月,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黑人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进行长达381天的抵制乘车方面种族隔离的运动,黑人又在餐馆展开静坐运动,以抗议这方面的种族隔离,民权运动蓬勃兴起。 60年代民主党肯尼迪和约翰逊相继执政,实行长期财政赤字政策,扩大军费开支,增加费用,经济持续上升。同时,由于他们卷入越南战争,支付巨额军费,消耗了美国大量财富,使美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而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60年代,由于越南战争不得人心,国内社会动荡不宁。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开“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4月,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发动了大规模游行、请愿、静坐和示威运动,8月,25万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抗议种族歧视,举行了向华盛顿的进军示威,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国会于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 参见:尼克松主义、中美关系正常化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淖不能自拔,经常性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剧了通货膨胀,处于内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伙伴关系、实力加谈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战略。1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 1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被迫辞职,副总统福特即就任第38届总统。15年5月,正式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1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生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在美苏关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战略后,两国加强了对话。 12年5月,尼克松访苏,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8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从数量方面转向质量方面。1985年以来,美苏经过不断谈判,终于在1988年6月1日,两国***在莫斯科交换了中程导弹条约的批准书。美苏关系进一步趋向缓和。 参见: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共产势力扩张,毅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曾从1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1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参见:里根、星球大战

在经济方面,1980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1981年里根任总统后,推行高赤字财政政策,用大规模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来刺激经济、鼓励投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转入低速增长。1987年10月虽发生股市暴跌风潮,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但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仍是美国经济的隐忧。

1986年11月,美国爆发了“伊朗门”,披露里根(成员)绕过院并隐瞒国会,于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换取美国人质,并将其中所得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反武装。 1987年,美国以保护海湾通航的名义,派遣军事力量去海湾,同伊朗多次发生军事冲突。1989年1月布什就任美国第41届总统。

1990年爆发海湾战争。美国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 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当选总统。其间美国及多国部队多次空袭伊拉克以制止其研制核武器。

美苏冷战相信大家都清楚,这是双方角力的舞台。从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开始大规模的援助越南。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在80年代末期才结束,也就是说,苏联援助越南长达20多年。苏联有很多盟友,为何偏偏援助了越南20多年。其实苏联有自己的,而且是一箭三雕的庞大。认真的说,苏联的曾经实现了。

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这是阶段是为了削弱美国的国力。从1962年开始,美国直接介入了越南战争。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苏联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苏联开始大力援助越南,利用越南进一步削弱美国的国力。不得不说,越南战争对美国的消耗确实很大。尼克松成为以后,开始商议从越南撤军的问题。

1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13年,美国从越南全面撤军。美军撤离以后,南越当然无法长期支撑。15年,越南完成了南北统一。随着越南的统一,苏联对越南的援助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由于国际油价上涨,苏联的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苏联开始在全世界与美国争霸,而且处于攻势地位,苏联的开始了。

苏联一心想在印度洋获得出海口,但西亚各国都是美国的盟友,苏联根本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决定退而求其次,在越南获得基地,从而窥视马六甲海峡。18年,越南将金兰湾租借给了苏联。作为回报,苏联加大了对越南的援助力度。苏联舰队进入金兰湾以后,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合约有效期为25年。

当时东南亚地区的局势并不稳定,如果能够以越南为跳板,在东南亚地区引发连锁反应,那对苏联十分有利。苏联虽然国内丰富,但是橡胶等几种却十分匮乏。而且如果苏联控制了东南亚地区,就等于将两大洋从中间切断。从局势的局势来说,苏联确实很高明。至少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苏联是大获全胜。

但是美国的反应也很快,19年12月,苏联占领了邻国阿富汗。美国认为这是削弱苏联国力的好机会,美欧各国开始全力援助阿富汗游击队。苏联在阿富汗驻军11年时间,军队伤亡41万,其中阵亡3万多人。武器更是消耗严重,苏联的国力受到了消耗。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全面撤军。与此同时,降低了对越南的援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