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中东石油的产量_第二次中东战争原油价格
1.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现货原油价格主要与什么有关?
3.战争与原油的关系?
4.1973年中东战争时该地区发展中国家大幅度提高什么价格,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
5.只靠印钱就能收割中国!揭秘美元霸权的真相,终结或仅需6个手段
6.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7.为什么说石油有政治色彩?
8.联合国对石油危机的解决方法
2,2008年油价每升多少元
2008年平均油每升6.3元。2008年,国际油价历史最高点为146.08美元/桶,欧盟每升约14.8元,而当时北京地区油价为6.2元/升。现在国际油价在80美元每桶,现在的油价92号汽油8元左右,那么如果国家原油价格恢复到08年的水平147美元每桶的话,我们的油价不是要到15元每升,很多国际原油专家预测,到年底国家原油价格可能会上涨到100美元每桶,到年底我们的油价可能会涨到10元左右。
3,国际油价历史最高价
历史原油最高价147.91(2007年)
据说在未来5年要上涨到10元/升,与国际油价接轨,目前欧洲汽油价格在1欧元左右/升.
4,那年油价145美元
2008年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创出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是在2008年油价145美元/桶
搜一下:那年油价145美元
5,历史上国际油价最低是多少美元一桶
历史上最低的时候 一桶油还不要 2美圆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1盎司黄金兑换30桶原油,在解体前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圆
23.1
当前油价布伦特原油 $52.47纽约轻质油 $49.51
6,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与近来趋势
面对今天的开门长阳,操作上可注意几点:A、大盘已经开始进入3300-3500点区域,理论上已经进入这里上涨的波段高点区域,也就是说已经开始进入风险区域,明后天有望出现冲高回落的走势B、今天中小板指数同样走出中长阳,而创业板出现下探年线后的回升,这里指数的分化原因已经讲过,那关注中小板指数能否站住5600点一线,这里将决定个股的反弹能否延续
主要还是几个产油国的平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7,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 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从2002年的每桶20多美元涨至目前的每桶140美元左右,6年间,国际油价涨了6倍多
61元
8,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980年9月22日,长达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共造成53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千亿美元。这场战争使用了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武器,而且运用了极原始极残酷的人海战术,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拼国力、拼人力的拉锯消耗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罕见。
1980年9月10日,美国中央情报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军队开始向伊朗边境集结;伊拉克谍报人员自8月起在伊朗境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另据可靠情报: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湾国家频繁地往来,并达成了一项旨在针对伊朗的秘密协议。这个时刻关注着自己在海湾地区利益的超级大国已于这些迹象中嗅到了浓烈的火药味。
早在8月,海湾国家首脑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将很快在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点燃,那份新近达成的《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已将这一情况通告了他们,并且这场秘密的交易使他们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这个波斯人聚集的国家成了海湾各阿拉伯国家共同的愿望。
战争的帷幕拉开了,两国人民的鲜血将随同浓烈而令人窒息的战火燃烧起来,灾难和着弥漫的大雾笼罩着两伊。谁曾预想到,9月22日这噩梦般的一天使两伊人民陷入持续八年的苦难中。
据统计,激战了八年的两伊战争,双方死亡约60多万人,伤95万人,伤亡总数相当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2倍。
双方共损失飞机400余架,坦克3500辆,火炮2700门,舰艇31艘。双方被袭击的船只近500艘。
由战争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济损失的5倍。
这一系列数字性的罗列也许还很难使人触及到两伊战争给两伊人民乃至世界带来的灾难。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持久和最残忍的地区冲突。遭受轰炸地区的灾民多达300多万。仅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除、氢弹等核武器以外的几乎各式现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化学武器。
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元气大伤,产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不及战争前的1%。战争使得伊拉克债台高筑,据西方观察家估计外债约800—1000亿美元之间,资金的缺乏使国家财政和国民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一向缺少劳动力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率达每年40%。
在伊朗,仅首都德黑兰在八年战争中,全市遭受导弹133枚,死1700人,伤8500人。伊朗一军方人士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一个导弹,一个“化弹”(化学武器),成了战争后伊朗的致命伤。导弹动摇了民意,化弹涣散了军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到处施放“化弹”,毒烟弥漫,天空都变了颜色,无数士兵中毒后失明、聋哑,就连死状也让人惨不忍睹,火焰喷射器将人燃成了一团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战争中死亡达40万人。失去亲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挂着许许多多在前线阵亡的官兵的照片。
由于战争耗资巨大,伊朗国家货币里亚尔越来越不值钱,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来的175∶11落到1500∶1。
石油生产是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主要经济支柱,占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石油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95%,粮食则有一半靠进口。由于双方不停的袭油战、袭城战,石油的出口减少了近70%,石油设施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一切都有待重建,许多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由于战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芜,加之债台高筑,各种生活用品奇缺。
战争期间,双方不断扩充军备,八年的消耗战使得两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仅伊拉克战前外汇储备有300多亿美元,战后外债高达1000亿美元。
再看看两伊战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表明: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法国35%,美国21%,意大利32%,英国14%,德国15%。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发展与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和油价波动紧密相关。
自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双方展开袭油后。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美国中质原油每桶上涨近3美元;在欧洲现货市场,原油每桶上涨近5美元。涨幅最高时,一周每桶油价就上涨了3.5至9美元。
石油的涨价使许多国家的炼油厂开工不足,不得不解雇工人。特别是那些经济上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会因此而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并带来大量的工人失业。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袭油战再继续下去,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会变得暗淡无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轮的油流入海湾造成严重污染,对海湾水域中丰富的“原料工厂”,即浮游植物的生产带来打击。浮游植物是细微的漂浮植物,它们构成了整个海洋生物链的基础。由于大片浮油覆盖水面,阳光不能穿透水层,浮游植物就无法生存下去,从而威胁着海洋生物链。这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并影响海湾沿岸国家居民的饮水。
两伊战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严重的。毫无疑问,这场地区性冲突给两国自身和世界带来的灾难在有形的之后尚隐着许多无形的、无法估计的灾难。
1988年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结束了,没有胜者,一场演绎了八年的灾难结束了。
二十世纪这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战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内每天都有枪炮声,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一次接一次的灾难,人类拿着自己发明的枪炮屠杀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发,将无数无辜的人们推入战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战争中枯萎了。人类的天性是向往美好的,进入新世纪之际,人类应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这个灾难重重的时代,丢弃战争、暴力这种已陈旧、腐朽而狭隘的人类垃圾,共同创建和平,步入一个充满博爱、宽容的大同世界。
现货原油价格主要与什么有关?
供求关系,原油库存,汇率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突发事件与气候状况。
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扩展资料:
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点-50~24℃。
原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接近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原油分类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参考资料:
战争与原油的关系?
对于原油价格的分析上,主要需要关注来自于三个方面的信息:供给、需求及库存。下面的列表列出了来自于分析中一般需要关注的一些具体要素:
(一)需求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经济增速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增长会通过改变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影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天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气候状况会影响到原油的供给和需求,比如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国际油价,但它对整个国际油价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二)供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产量变化的原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的供给对油价的作用原理有所不同,产量与价格的关系有着主动与被动的区别。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原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惯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产量来抑制油价。
2.地缘政治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突发事件与气候状况——使油价波动更加不确定?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三)库存与原油的相关性
原油库存分为战略原油库存与商业原油库存。战略原油库存是国家为战略考虑,防备石油短缺而储备的石油库存。这是因为原油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除了战略属性外,原油同时具有其商业属性。商业属性方面需要关注商业原油库存,它是高于安全义务库存量的部分,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的需要,因此与价格紧密相关。
每周三EIA(Energy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美国能源情报署)会在美国东部时间早10:00公布库存报告,市场的关注重点在商业库存上,通过商业库存量来预测原油的价格走势。
(四)金融市场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投机持仓变化与NYMEX原油价格
目前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国际投机资本的操作是影响国际油价不可忽略的因素。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2、相关商品对原油价格判断的参照
众所周知,商品走势总体和美元走势呈反向相关关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商品的相对价格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往往代表了避险情绪的上升,从而减少对商品等风险资产的需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汇总表
1973年中东战争时该地区发展中国家大幅度提高什么价格,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
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战争发生在油田,战争会导致原油产量下降,从供需的角度来说供应减少,价格就会上升。
第二种情况,如果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世界经济衰退,那么原油的需求就减少,价格就会下降。
原油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在全球正处于经济衰退期,油价从去年的120美元下降到现在的40美元,一方面是欧佩克增大了产量,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衰退,双重的因素所致。
希望楼主满意,求赞同。
只靠印钱就能收割中国!揭秘美元霸权的真相,终结或仅需6个手段
1973年中东战争时该地区发展中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
美国知名政治家基辛格曾如此说道。
大家好,我是瑾瑜。
从基辛格这番言论来看,先不提谁控制了石油和粮食,美元霸权的存在几乎让美国掌握了货币发行权,也难怪历任美国总统都热衷于当“世界警察”。
美元霸权实际上就是指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据领导地位,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可以随意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限制其他国家使用美元交易等等.
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国际贸易,那美元霸权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美元的霸权之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黄金美元体系,另一部分是石油美元体系。
美元黄金体系指的就是在二战结束之后, 美元直接同黄金挂钩,即美元等同黄金 。黄金具备硬通货优势,受杠杆影响较小,所以各国大部分都会想要储备黄金资产。
这也意味着各国需要使用美元兑换黄金,这样一来世界各国离不开美元,那么来看一下美元黄金体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众所周知,自资本主义诞生之后,英国便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英国在殖民地等多地大量挖掘黄金。
在二战之前,英国黄金储备高达12000吨,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大部分贸易都是使用英镑来结算。
二战之后,英国被德国侵略国力大伤,英国逐渐衰退,黄金储备大大减少,二战期间,欧洲国家一片混乱,战争也给英镑价值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所以各国也不敢将英镑作为结算货币,更多是使用黄金进行结算,黄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相比欧亚大陆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美国远在大洋彼岸则显得十分宁静,美国在这个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大量生产军事武器出售给其他国家。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又再发了一笔横财,由于各国使用黄金从美国购买军事武器,大量黄金也都流到了美国国内。
到1948年这一年,美国国内黄金储备已经达到了21682吨,比英国巅峰时期还要多,美国当时手头上拥有全球3/4的黄金。
凭借拥有大量黄金资产, 美国在1994年便召开了国际会议,正式确认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
在会议上,美国提出应该让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各国货币直接同美元挂钩,美元则同黄金直接挂钩, 美元兑换黄金的比例是固定的 。
同时还建立起了稳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得超过1%,美元黄金体系正式确定。美国没有想到的是,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便崩溃了 。
为何美元黄金体系会瓦解?最主要原因是美元泛滥,美元同黄金直接挂钩,这也意味着美元的量要依照黄金的量来确定,但是美国此后却开始疯狂印发美元。
在那时,美国印发美元同现在不一样,美国印发美元主要是为了援助其他国家,因为美国受二战波及较小,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有大量商品正想着如何卖出去,这个时候美国便想到了一个办法。
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可以提高其他国家的消费能力,这样一来各国就大量用美元从美国进口商品,最终美元还是回到了美国的口袋里,美元得以实现全球化。
在当时,由于各个国家都忙于经济恢复,也没有直接将这些美元拿去兑换黄金,更多还是希望能够将美元投放到市场中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所以这样一来, 各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发现美国印发美元的量没有同黄金储存量对等 。
美国大量印发美元,势必会造成美元贬值,在美国疯狂大放水之后,各个国家也开始意识到不对了。
世界上有多个国家想要将手头上的钱兑换成黄金,但是由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美元兑换黄金的比例是固定的,这下子美国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黄金来给世界各国。
最终美元爆发了信用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各国家不再使用美元,进而也导致外汇市场极其混乱。
直到 1974年美元石油体系正式建立,美元再次确立霸主地位 。
货币霸主地位主要是基于国家综合实力来确定,虽然美元黄金体系已经瓦解,但是美国综合实力没有发生变化,美国依旧是超强大国,美国自然不会放弃美元霸主地位。
于是乎 美国便抓住第4次中东战争 ,第4次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暴涨,石油是各国不可或缺的能源,进而导致各国生产的成本迅速提高,随后引发经济危机,美国在这个时候便将目光转移到了石油身上。
美国也是石油产国,但是单个国家的石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找到了沙特阿拉伯。
美国表示,愿意为沙特阿拉伯提供援助,但是沙特对外出口石油贸易必须使用美元结算,这样一来,各国想要购买石油则必须要拥有美元,各国为了进口石油,自然会增加美元外汇储备。
想要进口石油,世界各国就离不开美元,最终石油美元体系正式成立,美元又再度确认霸权地位之后,多年来 美元一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 。
美元依靠沙特阿拉伯建立美元石油体系,自然会有一些国家想要突破这个体系。美元此前已经爆发过一次信用危机,世界上各个国家要不是想购买石油,自然不会储备美元资产。
各国为了美元资产自然会去购买美国国债,但是美国到底有没有钱还呢?这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既然美元是依靠石油建立起的美元霸权,那么只要 世界各国不使用美元结算就可以粉碎美元霸权体系,如果此时的你是这么想的话,那就太简单了。
在当时,伊拉克萨达姆曾经对外宣布,伊拉克石油贸易不会使用美元结算,而是使用欧元结算。
这下子直接抓住了美国“命根子”,美国便以伊拉克拥有大量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起战争,最终伊拉克战争爆发,伊拉克多年深陷战火。
为了避免国家消失, 伊拉克临时政府迅速宣布把石油贸易使用欧元结算改为使用美元结算 ,最终世界各国还是向美元霸权妥协了,美元就这样一步步成为第一货币。
因为美元是世界流通货币在货币体系中占据主要领导地位,大部分国际贸易往来都需要依靠美元结算。
所以 美国也可以利用美元霸权地位来制裁其他国家,限制其他国家进行国际贸易 。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因为无法使用美元结算没有办法同其他国家贸易,国家遭受的损失可想而知会多么严重,被制裁国家的经济必然遭受重大打击。
从近的来说,拜登在上台之后便推出多轮经济刺激计划,拜登这种大放水,让全球各国感到十分担心。
1月14日当天晚上拜登宣布上台,随后立马推出第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该计划金额高达1.9万亿美元 ,主要用于抗击疫情、发放援助等等。
美国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并不乐观, 那么到底是要从哪里拿出这笔巨款呢 ?简单极了,通过 加征关税还有继续发行债券 来获得这笔资金。
美国在世界放债实际上就是从世界各国借钱来刺激美国经济发展, 归根结底是在收割世界的财富来支持美国发展 。
美元大放水势必会导致各国出现通货膨胀,各个国家在发现美元今年大放水之后便开始采取行动,包括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在内, 纷纷通过加息来避免发生通货膨胀危机 。
本以为通过这种方法能够避免发生通货膨胀,但是土耳其加息也给土耳其本币里拉兑换美元汇率带来一定影响。
在土耳其将基准利率由17%提高到19%后,里拉兑换美元的汇率下跌17% ,相当于土耳其的资产一直在缩水。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各国只能采取继续印钱的方式来保持汇率稳定,这样一来,市场流通的货币多了,自然会爆发通货膨胀危机。
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随着美国经济有所好转,美国大放水到了一定限度之后,美国便会采取紧缩财政政策,迅速通过各种手段让世界上的美元重新回到国内,这样一来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经济繁荣只是假象。
受此影响, 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已经出现物价上涨,巴西更是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来偿还外债,多次宣布破产 。
拜登推出多个过亿万的计划已经给多个国家造成影响,如果接下来美元继续在世界进行收割,各国的经济危机将会越来越大。
从古至今来看, 美元霸权只是美国的金融武器之一,美国还有各种评级信用机构 ,这些组合起来,美国便有能力操控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可以说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是由美国确定的,也是由美国来维护的,这样一来,其他国家便生活在美元的金融体系之下, 美国随意就可以利用美元霸权对其他国家发起金融战争 。
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在世界的收割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再此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近一些的来说,早在2019年,惠誉等国际评级公司突然下调希腊的国债评级,导致世界各国纷纷为了规避风险抛售希腊国债。
许多投资者紧急撤离希腊的金融体系,这场风波还波及了整个欧洲地区,导致欧元出现贬值,随后欧洲各国的外汇储备迅速流失,这样一来,美国便削弱了欧元的实力 。
再早一些,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有了美国扶持,经济很快得到了发展,制造业迅速崛起,民众在获得大量财富之后,便将这些财富投进了股票或者是房地产市场,最终出现泡沫经济。
美国通过操纵汇率导致美元贬值,这样一来日本本国货币则会迅速升值,给日本制造业带来重大打击。
接着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发展,日本政府只能继续放低贷款门槛,促使民众借更多钱去投资经济, 最终导致日本泡沫经济彻底破灭,日本金融体系被美国击溃 。
如果说哪个国家被美元迫害得最深,则不得不提到利比亚。早在2011年,多国联军披着维护人道主义的外衣,实则是为了抢占石油资源进军利比亚。
利比亚虽然领土面积较小,但是国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利比亚曾经借着石油贸易赚取大额财富。
美国是依靠石油建立起来的美元霸权体系,如果利比亚不使用美元结算的美元石油霸权体系将会受到极大冲击,美国自然不可能任由利比亚采取这种行动。
所以美国就直接通过军事入侵的方式来压低利比亚石油价格,受此影响利比亚石油价格自然会有所波动。
最终在美国步步紧逼之下,利比亚国内原油大部分都私有化,所谓私有化并不是由利比亚民众控制,而是大部分都被外国人控制了。
最终利比亚的石油资源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瓜分得所剩无几,经济发展从此一蹶不振 。
早就有分析指出,美国在这个时候将矛头对准利比亚, 不仅仅是因为利比亚想要摆脱美元结算,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 。
在当时有大量中国人在利比亚城市石油开采等各种工作, 利比亚对外出口的石油11%都进入了中国市场 。
美国更加担心,随着中国同利比亚的合作越来越多,最终利比亚会同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制美元霸权,显然只要美国能够操控利比亚所有石油资源,那么美元石油体系就不会瓦解。
显而易见,美国一直奉行着这种美元优先战略已经损害了其他国家利益,此举是在侵蚀美元信用,意味着接下来世界各国势必会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快去美元化,去美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中国近几年来饱受美国针对,美国也有可能会利用美元霸权来遏制中国发展,那么人民币到底能否发起反击呢?答案绝对是肯定的 。
首先,美元之所以可以确定霸主地位归根结底是世界各国全部都在使用美元结算,如果世界各国能够减少使用美元结算,那么美元的霸权地位自然会受到一定冲击。
实际上并 没有规定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必须要使用美元结算,如果贸易双方可以达成协议使用本币进行结算,那么也可以绕开美元结算 ,这样一来自然不用受到美元限制。
俄罗斯深明这个道理,早在此前俄罗斯被美国制裁时, 俄罗斯陆续抛售美元资产 ,同时减少使用美元结算,俄罗斯同欧洲国家大部分贸易都在使用欧元结算。
俄罗斯正在逐渐摆脱美元结算体系,这样一来有利于摆脱美国制裁。
中国也可以同俄罗斯一样采取措施加快去美元化, 另外还有一大方法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想要真的突破美元霸权体系限制,那么人民币必须要走向国际 。
由于美国一直奉行美元优先,如今美元的信用有所降低,加上拜登政府又不停大放水,各国对美元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这样一来 人民币的机会来了 。
中国必须要发挥大国优势,积极同其他国家展开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推广人民币的结算范围。
为了冲破美元霸权体系,中国也做了不少努力。
早在 2015年,中国同俄罗斯签订能源协议 ,该协议中明确规定中俄两国能源贸易将会使用人民币结算。
2018年中国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中国借此机会扩大人民币定价权,并且 同中东国家积极使用人民币结算 ,去年上海原油期货交易量与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20%。
另外在今年3月份,中国同伊朗签订合作协议,该合作协议中提到,接下来 中伊两国贸易往来将会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 ,这样一来可以绕开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国家正在突破美元霸权,中国如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复刻美国的道路,但是在这同时也吸取了一定教训。
不过,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为了像美国一样建立起人民币霸权制裁其他国家。
而是希望能够给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结算提供更多可能,可以阻止美国动辄使用美元霸权制裁其他国家 。
中国除了采取上述方法之外,实际上 中国还有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便是推出数字人民币 。
中国近几年来一直在打造数字货币支付体系, 一旦世界各国同中国使用数字货币进行结算,这将会给美元霸权带来很大冲击 。
数字化货币相比较实体货币来讲会更加稳定一些,同时国家也更加容易进行管理,人民币的币值会更加稳定。
加上中国在数字货币这一领域走在世界各国前列,中国抢占了发展的机会。
现美元信用不断降低也给数字人民币推出带来机会,目前中国正在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加快打造数字货币项目。 中国必然会抓住这个机会,推出数字人民币,让中国的人民币彻底走向世界。
至于到底要如何终结美元霸权,想必依靠中国一个国家难以做到,不过早已有专业人士提出了有以下方法,在此给大家做个总结。
一是 减少使用美元结算 ,要推出更多像欧元一样的区域货币。不过就目前来看,由于各个国家货币体系不同,想要建立起像欧元一样的区域货币难度较大。
或者是可以 创建有相同作用的货币符号,类似虚拟黄金 等等,这种货币符号区域国家都认同,可以以此确定汇率。
二是 让更多主权货币成为通用货币,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都是主权国家的货币 。这些货币承担着货币责任。
然而世界各国在进行贸易过程中却互不相认,所以可以推出更多主权货币给予世界各国贸易结算更多选择。
这些主权国家必须要提高信誉,互相使用本币进行结算,这样一来就可以打造多元化的货币体系。
三是 打造跨境支付结算体系 ,人们之所以不使用黄金直接结算,就是因为携带黄金结算十分麻烦。
这样一来,美国便建起了美元结算体系,所以世界各国应该采取行动,建立有区别于美元结算的货币体系,将以来可以在多个方面同美元竞争。
四是 境内接纳境外机构还是本币账户 。以人民币为例,人民币在流出之后需要重新流回中国国内,所以必须要尽快对境外机构本地账户松绑,这样更多境外机构在境外贸易的同时能够带动本币回流。
五是应该 建立起国际金融机构可以协调国际贸易结算问题 ,国际贸易在结算过程中涉及汇率等诸多问题。
双方少不了会因为结算的问题出现一定矛盾,所以必须要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来针对这一些纠纷进行调和等等。
六是 保持汇率稳定,推动本币升值 。一个国家汇率一直出现波动,将会给国家金融体系带来较大冲击,这样一来也不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所以必须要保持汇率稳定,同时不断推动本币升值。
世界各国为了粉碎美元霸权已经做出诸多努力,但是美元依旧居于主导地位,想要终结美元霸权还需要继续努力。
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则占据了60% ,可见美元还是世界各国主要外汇储备。世界各国结算还是使用 美元,使用率高达39.47% 。
另外,美元霸主地位还有美国的军事、 科技 等诸多力量作保障。美国在这些方面占据优势,可以确定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凭借自身实力自然可以保证美元的稳定性,所以国际投资者也将美元资产作为主要投资,这是不可否认的。
虽然世界各国已经掀起一场去美元化的浪潮,但是美元凭借诸多优势,在世界上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 美元根基牢固,很难被其他国家动摇 。
在当下美国就像是一个恶霸一样,美国利用其他国家想要过上好日子的心理,不断给中国等多个国家发放肥料,等到大家的果树都结了果之后,美国便扛着大刀在中国等国收割。
如果有哪个国家不屈服于美元,美国直接掏出军事武器,就这样美元成了第一货币,不断印钱就能收割中国。
但这种日子终会有结束的一天,特别是在疫情之下,中国成为了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实力不容小觑,中国将不断发挥作用,与全球多个经济体共同努力,早日打破霸权,让全世界拥有更多选择!
为什么说石油有政治色彩?
2019/1/4
第一,供需,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数据对原油价格影响重大
第二,地缘政治,特别是中东方面,中东地缘政治会影响原油短期供给
第三,全球经济,工业化时代,经济好才能带动原油价格实际需求,经济不好原油需求也相对较少。
第四,季节性影响。原油季节性消费对原油据挨个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第五,新能源的发展,原油主要是作为能源使用,若新能源发展较快就会对原油有一定替代。
第六,战争因素。目前大多重型武器大多使用石化驱动,当然要是规模越大,对原油价格影响也越大,另外要是中东战争影响了原油供给,也会对原油价格带来相对利多。
第七,美元走势。目前在是有美元体系下,美元和原油也有一定负相关性。
第八,其他影响因素
希望对您有些许帮助,如想了解更多,可以找我。
联合国对石油危机的解决方法
(1)石油的政治说。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安全供应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实际上也具有政治属性,是“战略政治商品”。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资源掠夺战中,石油虽是后来者,但对其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其他资源的争夺。一些战略家甚至宣称:谁占有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世界。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石油实际上一直是和金钱、政治、战争缠绕在一起的,与国际政治紧密相关。石油和政治是一对双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几乎是不存在的。近现代历史中,石油更是直接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相连。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问题就开始跨越了经济问题的范畴,对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与石油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得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哪种商品能够像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调整。有专家甚至称,在某种意义上说,石油和天然气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锐不可当。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体现是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广泛使用。在冷战期间,石油作为政治武器被频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来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实行石油禁运,禁止伊朗石油进入世界市场,因此导致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夭折,民族主义的摩萨台政府垮台。这一历史事件日后也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长期结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石油则被资源国广泛用来作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将石油视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国家在阿以冲突中广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样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切断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输油管线。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被切断,沙特阿拉伯对英、法实行禁运,导致欧洲出现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宣布停止石油生产,并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OPEC成员国如伊朗以减产、禁运为手段,给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以痛击,由此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是阿拉伯国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经济上给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沉重打击,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叙利亚等国的军事斗争。
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之下,西方被迫调整中东政策。欧盟不再一味追随美国,欧共体9国外长会议通过《布鲁塞尔宣言》,要求以色列结束1967年战争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要求保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不允许通过武力获得领土。极度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也脱离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轨道。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上撤走”,并主张“承认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1973年11月2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宣布的“新中东政策”表明了日本从亲美、亲以转为亲阿拉伯国家的重大政策转变。这是战后“惟美是从”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区政策上的“自主决断”。此后,日本开始在中东实行亲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国在战后也开始被迫调整中东政策,1975年首次承认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国家反以斗争的一个创举,不仅重创了西方,促使其内部出现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极大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着传统的两极格局开始出现瓦解。在此之后,石油武器被更加频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现出来,并一再引发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冷战后,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等国也频繁使用石油武器来应对美国的制裁和封锁。
(3)石油与国际政治形势紧密互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战略物资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战后,石油作为特殊商品,更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焦点之一,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国际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浓厚。正如我国一位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所言:“国际石油经济总是与国际政治,特别是世界霸权主义政治和地区霸权主义政治及反霸权主义政治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中东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苏联入侵临近波斯湾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国前总统卡特针对苏联企图控制海湾发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1991年的海湾危机则由伊拉克企图建立海湾和中东霸权,萨达姆梦想成为“当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关。如果伊拉克并吞了科威特,那么伊拉克将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储量的20%,如再进一步入侵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将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应。因而1991年美国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名义上是为了将伊拉克驱逐出科威特,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进军海湾,谋取控制海湾石油,建立中东新秩序,进而谋求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梦想。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发动海湾战争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历史,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会带来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通常又会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能源外交活动。
(4)地缘政治凸现石油色彩。
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并成为国际关系变动的新因素。
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表现被称为“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地缘政治的形成具体又表现在石油储量与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和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储量或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资源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8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中亚及俄罗斯地区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而集中的地区,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71%。因此,这两大地区的石油资源不仅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这两大地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大地区内部是否稳定,国家之间是否友好、团结,协作状况如何,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具体地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了该地区的主要石油资源。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伊朗等五国,占中东地区石油储量的96%,天然气储量的80%;中亚、俄罗斯及沿里海国家占欧洲石油储量的76%,天然气的91%;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三国占非洲石油储量的81%,天然气的85%;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三国占美洲石油储量的88%,天然气储量的74%;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占亚洲石油储量的89%,天然气储量的67%。石油资源的这种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这些地区或国家的“地缘政治”特色,使这种地缘政治带有明显的“石油地缘政治”色彩。加上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深了它们的地缘政治作用和意义。
这里不能不着重提一下中亚地区这一新的地缘政治问题。中亚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相当特殊和重要,也是历史、民族、宗教等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这是因为,一是中亚国家多是从原苏联分离出来的民族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政府都寄望于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亚地区成为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地区,主要是指里海周围国家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根据美国能源部和国务院的乐观估计,该地区最终可供开采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000亿桶(约等于273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采100年;这里的天然气储量达8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国和墨西哥两国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里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里海地区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但那时的争夺偏重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各加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它的“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这个地区的争夺,就带来了浓厚的“石油地缘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产的地区分布和天然气生产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同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基本上相对应。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又主要表现为石油生产和天然气开采的“地缘政治”,不包括炼油工业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原油生产仍以中东地区为核心,天然气生产以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为核心。中东地区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31%,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3%。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的这种地区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同时,如前所指,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生产正在加快发展,这样也将会加重中亚地区“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北美、亚太和西欧地区分别占29%、25%和20%。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石油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亚太地区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为8.8%,北美为3.9%,西欧为2.4%。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地位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仍将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石油资源的绝大部分。
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贸易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与世界石油三大消费市场相对应,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美国、西欧和东亚。这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区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石油消费的增加。目前,这三大地区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0%以上。与目前世界石油生产格局相关,形成了中东、非洲和中亚及俄罗斯三大主要的国际石油出口市场。世界三大出口市场都是以本国资源的高“禀赋”和石油的低消费为基础的。目前,这三大出口市场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贸易中占有40%的市场份额。世界石油的三大进口市场和三大出口市场,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资源、石油生产、石油消费和石油贸易共同构成的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纠纷”,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也把“石油地缘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它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或国家联盟都在利用地缘政治因素来开展“石油外交”。在发达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投资、开发、加工、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地区,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中东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外交建立在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生产和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抵消发达国家对它们的石油控制,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建立在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开采、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保持它们的独立性,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学者的看法,美国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为美国政府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美国新战略的新视点是把战略重点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转移到包括拥有世界石油2/3储量的海湾地区和石油储量丰富的里海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中南部地区。美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直接控制这一地区,为加强其在整个欧亚大陆的霸权铺平道路。鉴于海湾地区和里海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以及中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未来都需要依赖这两个地区,因此,海湾和里海是美、俄这些世界大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重点地区。
而中亚各国也乘机开展能源外交,谋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中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心脏”地位,“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国对里海能源竞争的背后更多隐藏的是战略上的地缘政治角逐。美、欧、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国政府及能源企业大举进军中亚,在勘探开发、生产、运输等各个领域全线竞争。
**问题》:什么是石油外交?
随着石油作为战略物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许多国家都将石油问题列入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战略当中,并将石油外交作为确保本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国际上石油问题通常需要借助外交途径来解决。石油外交成为各石油需求国实现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产国保证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同时,石油外交也对国际经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就出现了“石油外交”的提法,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认。有专家将“石油外交”定义为一国围绕石油战略目标,为解决重大石油问题而展开的外交谋略和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石油外交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及其后;第二次是“9·11”事件后,世界石油重要生产国与消费国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应而进行的石油外交活动。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着天然气地位的不断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围扩展为油气并举;第二,第一次石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海湾地区,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湾、里海、非洲、俄罗斯和南美;第三,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于石油生产国和进口国两大阵营间的交锋,即集中在阿拉伯国家及OPEC与西方世界之间,而这次参与的国家进一步扩展,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成为新的参与者,并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质上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为保证石油供应,反映的是禁运与反禁运、垄断与反垄断的关系,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石油外交则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国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第五,20世纪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于爆发石油危机,出现供应紧张而导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力图建立21世纪世界霸权,控制全球能源而引发。同时,反恐战争以及世界石油消费不断增加也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9·11”事件后,在国际政治领域主要有两大因素推动着国际关系的重组:一是反恐,布什以反恐划线,决定谁是美国的盟友或敌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产国或消费国积极利用反恐战争来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在推动国际能源格局嬗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关系的重组。其中能源外交比较活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国等。
石油外交的目标因各国国情不同而表现各异。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是石油生产与供应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实现对本国石油的自主权,保证生产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确保有一个稳定的买方市场和一个于己有利的合理价格,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二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确保本国从外部获得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保证石油价格的合理与平稳,以确保本国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三是地区或全球性大国的石油外交目标。对于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标除了要确保本国的石油安全外,还包含企图控制某一地区或全球石油的生产或供应,并对其敌人或竞争对手的石油供应构成制约。比如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进而实现对该地区的长久控制。四是特殊国家的石油外交目标。受美国制裁,被美列为“无赖国家”或“邪恶轴心”的一些产油国,如前萨达姆政权、伊朗、利比亚和苏丹等,都将石油外交作为抵制美制裁,打破围堵,摆脱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实现手段与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冲突与斗争型。包括直接动用武力占领油气资源或资源所属国,实现对生产国进行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控制,建立生产或销售的垄断性同盟以控制市场(如最早石油工业卡特尔“七姊妹”)、占有或控制战略通道(包括重要运输路线、管道)。二是合作与参与型。这是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与进(出)口国家建立良好双边关系、签署双边或多边石油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共同维护交通运输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石油外交在许多国家外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霸对立失衡,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尽管大国的外交战略根本上没有改变,但各国在开展外交关系中都更加务实,更加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原来的战略伙伴关系转向以发展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务实外交关系。近几年来,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本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油气资源配置,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一些中小国家(如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来,各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外交实施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石油经贸合作与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与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和发挥。“9·11”事件后,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全球能源外交异常活跃,在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生态和国际关系格局。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他们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国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发表了题为《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