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皇帝油价格_新加坡成品油价格
1.天然香料详细资料大全
2.年画的起源,有名的年画产地,年画的内容?
3.山东特产是什么?
4.林一凡是做什么的
5.端午节资料
6.请写世界各国的国花及国树?
7.端午节的资料
1春节,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2"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3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4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5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6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7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7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8、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中国春节习俗
9祭社(腊月廿三) 扫尘(廿三到除夕) 春联(三十) 年画(三十) 年夜饭(除夕夜)
守岁(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压岁钱(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财神(正月初五) 送穷(正月初六)
10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11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12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13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14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
天然香料详细资料大全
老舍的简介: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年画的起源,有名的年画产地,年画的内容?
天然香料(Natural Perfume) 是在历史上最早套用的香料,所谓天然香料是指原始而未加工过的直接套用的动、植物发香部位;或通过物理方法进行提取或精炼加工而未改变其原来成分的香料。天然香料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天然香料两大类。动物性天然香料最常用的,商品化品种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四种。植物性天然香料是以植物的花、果、叶、皮、根、茎、草和种子等为原料提取出来的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天然香料 外文名 :natural perfume 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品种分类,动物香料,植物香料,种植制作,种植栽培,原料选择,提取方法,实际套用,法规制度,套用领域, 基本概念 英文名:natural perfume 天然香料是指以动植物的芳香部位为原料,经过简单加工制成的原态香材,其形态大多保留了植物固有的一些外观特征,如香木块、香木片等;或者是利用物理方法(水蒸气蒸馏、浸提、压榨等)从天然原料中分离出来的芳香物质,其形态常为精油、浸膏、净油、香膏、酊剂等,如玫瑰油、茉莉浸膏、香荚兰酊、白兰香脂、吐鲁香树脂、水仙净油等。 泰雅族的天然香料 自然界中现已发现的香料植物有3600余种,得到有效利用的约400余种。植物的根、干、茎、枝、皮、叶、花、果实或树脂等皆可成香,例如,茉莉、熏衣草取自植物的花;豆蔻、小茴香、鸡舌香取自果实部;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降真香取自木材;龙脑、乳香取自树脂。动物香料多为动物体内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约有十几种,常用的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4种。 天然香料广泛分布于植物或动物的腺囊中。天然香料有其特有的定香作用、协调作用及独特的天然香韵,是合成香料难以媲美的。天然香料的主要成分有萜烯、芳香烃、醇、酸、酮、醚、酯和酚等。 发展历史 古代人类使用的都是天然香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发展合成香料。玫瑰、茉莉、晚香玉、香根和鸢尾等仍是时下流行的花香型天然植物香料,也是素心兰型和东方香型等各种日用香精的重要成分。天然动物香料品种较少,主要有麝香、龙涎香、海狸香和灵猫香等。一般分为浸膏,净油、精油、压榨油、单离香料、酊液和香树膏七类。天然植物香料是由植物的花、叶、茎、根和果实、或者树木的叶、木质、树皮和树根中提取的易挥发芳香组分的混合物。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考虑到化学合成物质的安全性及环境问题,化学合成香料的用量逐渐减少。而天然香料的套用日益广泛。天然香料以其绿色、安全、环保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钟爱世界天然香料产量正以每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性天然香料资源,有500余种芳香植物广泛分布于20个省市,但由于提取加工工艺落后,香料资源只有部分被开发利用。很多植物性天然香料只能做到初步提取,而且收率和纯度都较低;甚至有一些产品被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这不仅导致中国市场植物性天然香料紧缺,而且严重浪费中国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瑞士、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对天然香料的套用研究很活跃,主要趋向于研究天然香料的功能性;如免疫性、神经系统的镇静性、抗癌性、抗老化性、抗炎性和抗菌性等。中国有关天然香料提取的研究很多。 天然香料 国外 国外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500年埃及皇帝晏乃斯的陵墓于1987年发掘,发现美丽的油膏缸内的膏质仍有香气,似是树脂或香膏。可在英国博物馆或埃及开罗博物馆看到。僧侣们可能是主要的采集、制造和使用香料者。 埃及人在公元前1350年沐浴时,用香油或香膏,认为有益于肌肤,当时用的可能是百里香、牛至、没药、乳香等,而以芝麻油、杏仁油、橄榄油为介质。麝香用得也很早,约在公元前500年。公元七世纪埃及文化流传到希腊、罗马后,香料成为贵重物品即贵族阶级的嗜好品,为了从世界各地寻求香蕉及辛香料,推动了远洋航海,促进了新大陆的发现,对人类交通史大有贡献。 圣经<旧约>埃及记第30章记载:“请你取用香料,即苏合香、没药、枫子香、纯乳香,各种香料必须重量相同,然后按照制造香料的技术制造薰香......。”文中提到的香料都是由树脂等天然物质制成的,其中有些香料21世纪还在使用。在同一章中还有关于制造香油的记载,所用原料是液体没药、肉桂、桂枝和橄榄油。 随着香料需求量的增加,草根树皮不便处理和运输,花类也无法四季供应。因此到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开始经营香料业,并用蒸馏法从花中提油,较著名的是玫瑰油和玫瑰水。中世纪后,亚欧有贸易往来,香料是重要物品之一。我国香料也随丝绸之路运往西方。 1370年最古老的香水即“匈牙利水”问世,这也是用乙醇提取芳香物质的最早尝试。开始时,可能只是从迷迭香一个品种蒸馏所制得,其后则含有薰衣草和甘牛至等。这时的调香比以前原始的用纯粹的天然香料植物来调香前进了一大步,已有辛香、花香、果香、木香等精油和其他香料植物精油、香膏等供调香者使用,香气或香韵也渐趋复杂。1670年马里谢尔都蒙创造成含香的粉,叫“La Poudre a la Marechale”闻名有两个世纪之久。这也视为一种新的香精配方的典范。十七世纪中发现了不但使用了天然植物精油于调香,而且还套用了天然动物香料。 1708年伦 敦调香师查尔斯李利制成了一种含香的鼻烟,它含有“龙涎、橙花、麝香、灵猫香和紫罗兰”综合性的香气。1708年著名的古龙水(Eau de cologne 亦称科隆水)问世了,它原来的目的是要具有清毒杀菌性,但由于它带有令人感兴趣的而又协调的柑桔香气和药草香就很快地、普遍地被人们用作为漱用水,这种香型流行极广,药草香普及世界各地,仍然风行不衰,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这确是一种极为成功的调香创作。 在十八世纪以前,调香师们所能得到的只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天然动植物香料。配制的香水和香精,虽然比原始调香有所进步,但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称之为“自然派” 香料调香。 进入十九世纪后,随着有机化学、合成香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香料相继问世,调香师的想像力越来越丰富,调香也逐渐由自然派→真实派→印象派→表现派→表现派+真实派,它还在不断向前发展,有待于人们继续摸索、创新。最早制造合成香料是在1834年,人工合成了硝基苯。不久人们发现了冬青油的主要成分是水杨酸甲酯,苦杏仁油的成分是苯甲醛,并且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这些香料。1868年合成了干草的香气成分香豆素,1893年合成了紫罗兰的香气成分紫罗兰酮, 这些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合成香料陆续进入市场。 现代形态的香水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在法国南部创办了香料公司以后才开始进入市场的。但香水在当时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只供上层社会妇女社交时使用,香料公司得到宫廷的支持和保护。 合成香料工业、天然香料工业即精油工业、调合香料工业及食品香料工业总称香料工业。精油工业主要是处理从植物中采取的精油。采油的方法有:水蒸汽蒸馏法、压榨法、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等。大部分精油作为香原料不加处理而直接使用,但有时也把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分离出来使用,并且有的主要用作合成香料的原料。 合成香料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加,需要大量廉价而且能够保障供给的原料。合成香料工业使用的原料,在天然精油方面主要是香茅油、松节油,在化学制品方面主要是乙炔、丙酮、异戊二烯。新的合成香料的研制也不断取得进展。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缩合、重排、分解、酯化等化学反应来制造。在精制香料时不是单纯提高纯度就可以了,除去其中含有的微量的带有异臭的物质非常重要。 在化妆品中使用的香料并不是单独的精油或合成香料,而是由少则数种、多则数百种香料按目的香型创造而成的调合香料。这种行业叫作调香。调制符合目的的香气如绘画一样,是一项艺术创作,因此要求担负这种工作的人需要具有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研制调香配方的人称之为调香师。培养调香师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训练,只有在积累了相当经验之后才能胜任这种工作。 中国 天然香料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农时代,早有采集植香料物作为医药用品来驱疫避秽。当时人类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已很重视,闻到百花盛开的芳香时,同时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良好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时代就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祭祀、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后来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在夏商周三代,对香粉胭脂就有记载,张华博载“纣烧铅锡作粉”,中华古今注也提及“胭脂起于纣”,久云,“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美玉有容,德感仙人,肖史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云丹,传以笛曲终而上升”,可见脂粉一类产品早在三代已使用。春秋以后,宫粉胭脂在民间妇女中也开始使用。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们消耗化妆品用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齐民记要”记有胭脂,面粉,兰膏与磨膏的配制方法。 品种分类 动物香料 较珍贵的天然香料。在调香中除起圆和谐调、增强香气等作用外,还有使香气持久的定香作用(见调香术)。主要有 4种: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通常以乙醇制成酊剂,并经存放令其圆熟后使用。除龙涎香为抹香鲸肠胃内不消化食物产生的病态产物外,其他三者是从腺体分泌的引诱异性的分泌物。动物性香料在未经稀释前,香气过于浓艳反而显得腥骚,稀释后即能发挥特有的赋香效果。 植物香料 大部分天然香料属植物性香料。以芳香植物的花、果、叶、枝、皮、根或地下茎、种籽等含有精油的器官及树脂分泌物为原料,可制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的香料产品。在世界各地,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有各种芳香植物的栽培和生长,如印度的檀香、保加利亚的玫瑰、中国的薄荷和八角茴香、斯里兰卡的肉桂以及法国的熏衣草等均著称于世。虽然含有精油的植物很多,但常用的约200余种。产量较大的有松节油、薄荷油、香茅油、柑橘油以及桉叶油等。天然植物原料经采集、整理、筛选以及经适当处理,如短时间热水浸渍、干燥、粉碎,即可直接作赋香原料或作调味料使用,如玫瑰花干、八角、桂皮、月桂叶等。但大多数都制成精油使用。因此,精油是植物性香料的代表。此外,还有浸膏、净油、香树脂、油树脂和酊剂等制品。 ①精油:天然香料制品中最常用的形态。通常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取,少数采用冷榨、冷磨方法。呈透明澄清,无色至棕褐色,具有挥发性特征芳香的油状液体,因而又称挥发油。具有易燃性和热敏性,一般不溶或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大多数精油的比重小于水。精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常为其主香成分。由于精油中的萜烯化合物易氧化变质,将萜烯成分除去后称为除萜精油。将精油中有效成分加以浓缩所得产品称为浓缩油,如二倍浓缩甜橙油等。除萜精油水溶性较好,是配制水溶性香精的重要原料。主要的精油有玫瑰油、香叶油、熏衣草油、檀香油、薄荷油等。 ②浸膏:采用溶剂萃取法制取。具有特征香气的粘稠膏状液体或半固体物,有时会有结晶析出。浸膏所含成分常较精油更为完全,但含有相当数量的植物蜡和色素,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小,色深,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以此法制成净油或脱色的浸膏。常用的有茉莉花、桂花等浸膏。 ③净油:以纯净乙醇作溶剂,浸膏在低温下进行萃取后再经过冷冻除蜡制成的产品。可直接用于配制各种高档香水。常用的有晚香玉、茉莉等净油。 ④香树脂:用乙醇为溶剂,萃取某种芳香植物器官的干燥物,包括由香膏、树胶、树脂等渗出物和动物的分泌物,从而获得的有香物质的浓缩物。香树脂多半呈粘稠液体,有时呈半固体,如橡苔香树脂等。 ⑤油树脂:用食用挥发性溶剂萃取辛香料,制成既含香、又有味的粘稠液体和半固体。多数作食用香精,如生姜油树脂等。 ⑥酊剂:用天然芳香物质作原料,以一定浓度纯净乙醇进行萃取,再将萃取液经适当回收溶剂制得的产品,如麝香酊、排草酊、枣子酊等。 种植制作 种植栽培 由于野生植物的采集很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制约,采收的产量有限,出产也不稳定;而且,那些出产名贵香料(沉香、檀香、麝香)的动植物大都遭到了过渡的采伐猎取,时至21世纪均已成为濒危物种,所以大多数的天然原料的生产都主要是依靠人工种植。 要保证人工种植香料品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因素。首要的是品种因素:同一种植物中常分为不同的亚种,各亚种的性状也常有较大的差异。 水土自然环境:植物生长区域的水分、温度、光照、土壤、空气以及周边的植物群落等自然因素,即“水土”、“风水”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的质量。 成熟周期:从培育到采摘之间的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对某些香料来说,其“孕育”时间越长,质量也越高,例如沉香,其“三年香”的价格差不多正是“一年香”的三倍。熏衣草自种植后,约在第三年才是成熟期,出油质量最好,超出这个阶段后其质量也会下降。 栽培的方式:在这方面,栽培方法、栽培经验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工业污染的程度。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以及空气污染等都会直接导致香料质量的降低。在一些不已开发国家,由于化学肥料甚至比天然肥料还贵,所以很少被使用,这反而使他们出产的香料品质更好。 采取的部位:植物的根、干、枝、叶、花、果实等不同的部位,芳香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如檀香,越靠近根部和树心的部分含油量越高。 采取的时机:同一棵植株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辰,不同的生长阶段采摘,其芳香成分也会不同。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仅影响香料的药力,甚至会改变香料的药性。 原料选择 凡具有异香的植物都可以提取芳香油。中国出产的植物性芳香油的种类,据不完全统计达两百多种。最主要的是八角油、丁香油、桂皮油、月桂油、香草油、柠檬油和黛衣草油等数十种。 提取方法 为了使植物性原料符合加工要求,在加工前,要进行筛选分级、储存陈化、发酵生香、浸渍、干燥或粉碎等处理,称为前处理。如鸢尾蒸馏前的陈化生香,玫瑰花的清水或盐水的浸渍等。常用的提取方法有以下4种。 ①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香气成分不因水蒸气加热而产生显著变化的原料。此法实施简便,故套用较广。利用精油的挥发性,虽其沸点大都在150~300℃,但通入水蒸气即可在低于 100℃时被蒸馏出。在蒸馏前应先将原料适当干燥、粉碎,均匀装入带筛板的蒸锅中,从筛板下面通入水蒸气,上升的水蒸气均匀通过料层,精油通过水渗作用从植物组织中逸出,随水蒸气上升,经蒸馏锅上方导气的鹅颈管、冷凝管进入油水分离器,最后分离出精油。 ②萃取法:对香气成分受热易变质的,或一部分香气成分溶解于水中,不适用水蒸气提取的原料,尤其是对某些鲜花原料,精油含量较低,只能采用低于水蒸气蒸馏法的温度进行提取的原料,宜采用萃取法。最常用的是挥发性溶剂萃取法。所用溶剂有石油醚、苯、二氯乙烷或混合溶剂等。所制的浸膏在香气上与原香料植物的香气仍有差别,但尚能满足调香的要求。如玫瑰、茉莉、白兰、紫罗兰、金合欢、黄水仙、香石竹金雀花等比较娇嫩的鲜花,都采用这种方法加工。其过程是:将鲜花和溶剂放入静置或转动的萃取器中,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分离出的萃取液,经澄清过滤后用蒸馏法在较低温度下回收溶剂,最后脱净溶剂制成浸膏,或者再经乙醇萃取,脱除蜡类物质制成净油。如一般挥发性溶剂的萃取温度对热敏性香成分有影响,则使用液化的丙烷、丁烷或二氧化碳作溶剂,在特殊的耐压设备中萃取。用液化二氧化碳作溶剂时,还可采用超临界萃取法,在较低温度下无需加热除去溶剂,对食品香料的加工萃取极为适合,制品香气更加接近天然原料,且无溶剂残留。但因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较高,工业上的套用尚不广泛。 ③冷榨冷磨法:用于从柑橘类果实或果皮获得精油的方法。经压榨刺磨可在室温下将油囊压裂或刺破,使精油流出。从油囊释出的精油连同破碎的果皮组织、细胞碎屑以及细胞液喷淋水一起流出,再将油、水和渣屑分离、澄清,即得产品。实施的方法有:手工压榨果皮,流出的精油借助海绵吸取进行回收;手工锉榨法,利用铜质的具有尖刺的锉榨器,手工进行锉榨使精油流入漏斗回收;机械压榨法,利用以锉榨法原理设计的各种锉榨或压榨机,如辊榨机、螺旋压榨机;机械磨削法,从整果的外面进行磨削取油。 ④吸附法:最早套用的吸附法为冷吸附法。将采摘下来仍有生命力的鲜花,如茉莉和晚香玉等花朵放在涂有精制油脂的花框上,然后将花框叠起置放在低温室中。经过一段时间要更换花朵,多次更换后使油脂吸附鲜花的香成分达到饱和。然后用乙醇进行萃取,制成的产品称为香脂净油。此外,利用活性炭吸附的原理,将上述类型鲜花采摘后放入顶端置有活性炭床层的吸附室中,通入一定温度和流量的纯净空气,空气通过花层将鲜花释出的头香成分带入活性炭床层中被吸附。经过一定时间后,将饱和的活性炭用溶剂脱附,制成精油。近来开发了多种新的多孔聚合物吸附剂、吸附技术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发展了使用液化二氧化碳为脱附的溶剂,使精油质量和得率有显著的提高。 实际套用 法规制度 为了保证使用安全,不少国家对已有的各种香料,均有关于毒理方面的规定或法规。如美国香料研究所,欧洲的国际日用香料协会专门制定日用化学品用香料的规定;美国的调料和提取物制造商协会和欧洲理事会专门对食用香料安全性严格进行评定,公布一般认为安全的香料及其用量等。中国的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香料分会负责这方面安全法规的审议工作。 套用领域 香料香精广泛用于香皂、洗涤剂、各种化妆品(冷霜、雪花膏、发乳、发蜡、洗发精、花露水和香水等)、护肤美容品、牙膏、空气清洁剂和杀菌剂等环境卫生用品,糖果、饼干、饮料、烟、酒、豆乳、奶制品、植物蛋白食品,以及医药、纸张、塑胶、皮革、织物等的加香。规模较大的香料企业有美国的国际调味品香料公司、瑞士的奇华顿公司、联邦德国的哈尔曼-赖梅公司、荷兰的纳尔登国际公司、日本的高砂香料工业公司等。 国际香精油会议是国际性专业会议,其活动内容涉及香料植物的农业与加工、精油成分分析和利用、合成香料以及贸易等多方面。一般每三年召开一次。1983年中国代表第一次参加了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九届会议。山东特产是什么?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只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山东潍坊杨家埠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四川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初,绵竹年画老艺人陈兴财之孙陈强展示他近期创作的创新年画“挤金门神”。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主要产于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有"年画之乡"之称。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是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画。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规模,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公元1662年至1820年),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仍有144家,其周围68个村庄里共有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画业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在外地开设的批发庄有180余处,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行销当时大半个中国。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构图饱满、主题突出,结构紧凑、线条粗犷,兼施黑、红、绿、黄、紫、粉等色,对比明快,极富有装饰性。有门画、窗画、灯画、斗方、贡笺、中堂画、炕围画、顶棚画、囤画、对联、条屏等,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在雕法上有的精细,有的粗细相间,尤以大刀阔斧粗犷自然的刻法见长,以阳刻为主,有的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表现出刀味木趣、笔情墨意,弄成独特的古朴而稚拙的风格。题材主要有戏文故事,风俗时尚、喜庆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寻梅"、"三娘教子"、"赵州石桥"等。
武强年画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佛山年画
华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广东省佛山镇(今佛山市)。始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隆、嘉靖年间。佛山年画分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包括门画、神像画两大类。所取题材有各种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其特点是线条刚劲、粗放、简练,有木刻趣味。设色多使用大红、桔红、黄、绿等色,有的还吸收了当地铜衬剪纸艺术的特色,在画中人物的盔甲袍带上加饰金银花纹,使神像金碧辉煌,这种强烈的装饰风格可谓佛山年画的一个特色了。
▲凤翔木板年画
陕西凤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门前贴的胶印年画。原来一直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邰增科现已放弃这门手艺。凤翔木板年画多年深受西北民众喜爱,但木板年画近年受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不景气。如今凤翔县从事版画制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妇,且至今没有传人,版画工艺面临失传。
▲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画版、成品等实物消失殆尽,如今已经不易见到。天津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丰润、玉田交界处,交通便利,曾商贾云集,有“京东第一镇”之誉。为与北京丰台相区别,人称东丰台。东丰台年画历史久远,成气候时,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传承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亦受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比较起来,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粗犷和夸张。另外,版式亦较独特,有的对吉祥字大胆使用,不惜占据画面主体;有的为窗格式画面,将10余块画版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戏剧情节,可将画面裱制成16幅条屏等。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近百年前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林一凡是做什么的
山东特产 山东特产有青岛啤酒、山东大花生、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龙口粉丝、德州扒鸡、东阿阿胶、潍坊风筝、淄博料器等。 岛特产 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名牌产品,中国啤酒第一驰名商标。青岛啤酒采用优质原料、特有菌种、应用经典酿造工艺和独到的后熟技术精心酿制,素以泡沫洁白细腻、澄澈清亮,酒体醇原柔和、香醇爽口、持久挂杯而驰誉海内外,曾7次荣获金奖、3次在美国国际评酒会上荣获冠军。青岛啤酒自1954年出口以来,现已畅销四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崂山璐石 崂山璐石又名海底玉,产于崂山东部的仰口湾。色泽有墨绿、翠绿、灰绿,以翠绿为上品。通过雕琢,光泽透亮。崂山璐石可作盆景及装饰品。因为多年沉积海底,供于案上,过雨天则显露珠之特点,这是其他艺术制品中所不见的。崂山璐石的自然纹理及斑点有的似瀑布、流云、山峰等等。现在,已建成崂山璐石博物馆,其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 青岛贝雕 青岛贝雕工艺品厂始建于一九六二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是生产经营贝雕工艺品的专业工艺美术厂。青岛贝雕工艺品厂产品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工艺,以珍稀螺壳为原料,综合玉、木雕和螺钿镶嵌等工艺特点,精心雕琢成平、浮、立体形式的挂画、首饰和旅游纪念品,深受宾客喜爱。尤其以近期研制的大型立体件《九龙壁》、《龙风宝瓶》、《龙舟》、《珍贝镶嵌双面座屏》,精美绝伦,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工艺师巧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精心雕琢成多种工艺品,以构图新颖、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寓意深切而享誉中外,其展品陈列在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国际机场、亚运村等地。 产品曾荣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天马”金奖, 中国工艺“百花奖”银杯奖(最高奖),产品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现有七大系列近千余件花色品种,主要包括以花鸟、人物、山水、静物为题材的贝雕工艺挂画、屏风等,规格齐全,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欣赏性,适用于各种大宾馆的客厅、会议厅及家庭和艺术装饰。还有便于携带的小型画屏、纪念品、首饰品和立体摆件,均深受国内外宾客的喜爱,是馈赠亲友、喜庆致贺、表彰纪念的佳品。 崂山云峰茶 崂山是“海上第一名山”,有“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美誉,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和旅游度假胜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培育出的崂山茶,色、香、味、形俱佳,名扬海内外。崂山种茶历史悠久。崂山云峰茶的成品茶属于绿茶,由精选崂山鲜茶用现代工艺加工而成。由于此地气候温暖湿润,光照较强,霜期也较南方长,加之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充分时间积累养分,故崂山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有大量的多酚类、咖啡碱、芳香物质和蛋白质、 氨基酸、维生素等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 常饮用崂山云峰茶,清心明目,兴奋解倦,止渴解毒,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茶内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高,茶汤浓醇鲜爽,饮后颊齿留香,令各方品茶者赞不绝口。青岛崂山云峰茶场是一个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茶场,技术非常力量雄厚,制茶技术先进,设备精良,生产的崂池牌“崂山云峰茶”有崂山贡、崂山春、崂山青三大系列,近二十个品种,以其优质的品质倍受消费者青睐,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十大特色旅游商品”,1998年被认定为“世界五星级钻石奖”产品。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以独特的原料和工艺酿造而成,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即墨老酒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久负盛誉。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出版的《黄酒酿造》一书称“长江以北,以山东省黄酒生产为最,而‘即墨老酒’尤负盛誉。”即墨老酒的原料为黍米、麦曲和水。在酿造工艺上继承和发扬了“古遗六法”,即“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炽必洁、火剂必得”。所谓黍米必齐,即生产所用黍米必须颗粒饱满均匀,无杂质;曲蘖必时,即必须在每年中伏时,选择清洁、通风、透光、恒温的室内制曲,使之产生丰富的糖化发酵酶,陈放一年后,择优选用;水泉必香,即采用了质好、含有多种矿物质的崂山水;陶器必良,即酿酒的容器必须是质地优良的陶器;火炽必洁,即酿酒用的工具必须加热烫洗,严格消毒;火剂必得,即讲究蒸米的火候,必须达到焦而不糊,红棕发亮,恰到好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即墨老酒属作坊型生产,酿造设备为木、石和陶瓷制品,操作笨重,劳动强度大,检测手段落后,其工艺流程分浸米、烫米、洗米、糊化、降温、加曲保温糖化、冷却加酶母、入缸发酵、压榨、陈酿、勾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在旧酒馆的基础上建起了即墨县黄酒厂,对老酒的酿造设备和工艺进行了革新,逐步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生产。炒米改用了产糜机,榨酒改用了不锈钢机械,仪器检测代替了目测、鼻嗅、手摸、耳听等旧的质量鉴定方法,并先后采用了高温糖化、低温发酵、流水降温等新工艺,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对老酒的理化指标进行控制,现在生产的即墨老酒酒度不低于11.5度、糖不低于10%,酸度在0.5%以下。即墨老酒的色泽纯正,醇厚爽口,性质温馨、具有微苦焦香,后味深长的独特风格,据检测,即墨老酒含有17种氨基酸,16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及酶类维生素。定量常饮能增强体质,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防止疾病,延年益寿,所以即墨老酒有“滋补健身之佳酿”的美称,并被中医选为“药酒”。据多年临床验证,即墨老酒含有少量乙醇,而在其氧化过程中对人体有舒活血、驱风寒、健脾胃的功能,对关节炎,腰腿疼及妇科病和体弱者均有明显疗效,适量饮用具有强心肌、软血管、降血脂、降胆固醇的效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营养学家于若木先生说:人们都说啤酒是“液体面包”,从这个意义上讲,即墨老酒就是“液体蛋糕”了。 济南特产 阿胶酒 阿胶因产于原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它以专用黑驴皮与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水质——狼溪河水熬制而成,已有两千年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将阿胶称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 龙山小米 章丘市名产“龙山小米”,在历史上为全国四大贡米之一。相传自有“龙山文化”以来就有“龙山小米”。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向皇帝进贡.“龙山小米”的营养很丰富,据化验,它含脂肪5.26%,比其它小米高2%;含蛋白质10%;维生素A和维生素B1及维生素B2的含量也超过其它小米。因此,人们把它作为敬养老人、哺育幼儿、 滋补身体的佳品。 “龙山小米”集中产于龙山村周围十里内,全都是旱田春播,不浇水,不施化肥,多用农家肥和饼肥,是一种无公害食品。 明水白莲藕 明水白莲藕产于明水百脉泉头,花洁白如玉,藕质地细腻,块大脆甜,嚼后无渣,是宴席上的佳菜,莲子既可上席,又可入药,有清淤理气之功能。十年期间,白莲藕濒临绝产,现已发展到500多亩,亩产5000斤以上。 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产于明水镇砚池村附近百脉泉水的泉头,已有2000年的历史,从明朝开始就作为贡米向皇帝进献.以浓郁的香味而闻名中外,有诗为证“一处开花满坡芳,一家煮饭四邻香”。1959年,明水香稻参加了在印度举行的国际香稻品种展览,各国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明水香稻为最好,其次是美国、日本和印度。明水香稻原种“大红芒”,虽然米质好、香味浓,但因秆高易倒,低产晚熟,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为了保护地方名产,章丘市人民政府组织科技人员,经过几年努力,培育出了“明香花育一号”和“辐香三号”两个品种。新品种既保留了“大红芒”的优点,又增加了抗倒伏、耐肥水、早熟高产、营养丰富的优点,为发展香稻生产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平阴玫瑰 平阴玫瑰始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因花大瓣厚,色艳味浓,品质优异而闻名中外。世界著名玫瑰王国保加利亚的玫瑰专家斯达依坷夫曾于1958年、1959年两次来平阴考察玫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60年,轻工业部在平阴召开了“全国玫瑰花生产现场会”;1982年,在文登召开的“全国玫瑰花生产座谈会”确认平阴玫瑰香甜如意,芳香四溢,具有香气纯正、清甜、浓郁等特点,是中国传统玫瑰的代表。1996年,平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五大花卉基地之一。目前,玫瑰种植面积已近万亩。平阴玫瑰的用途十分广泛,玫瑰花可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既可制作玫瑰酱,酿造玫瑰酒,又可提取玫瑰精油。玫瑰精油被称作“液体黄金”,其价格昂贵,既是香精工业的高级香料,又可用于香烟,化妆品的加香工艺中。玫瑰干花蕾可用作中药,具有醒郁解脾,通经活血的功效,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特效。目前,平阴玫瑰以出售鲜花蕾为主,大多销往江浙一带及东南亚地区。 糖酥煎饼 “三龙牌”糖酥煎饼,采用山东特产“龙山小米”为主要原料,辅以“涌泉”矿泉水,经科学配方烘制而成。主要有花生、山楂、芝麻等30多个品种。该厂地处四门塔景区,由于地处泰山之阴,素有吃煎饼的习惯。相传郎公和尚主持神通寺时,庙里僧人常以煎饼为主食,一日误将花生掺入料中,摊出的煎饼酥脆可口,从此就有了酥煎饼的说法。 鱼石 鱼石是60亿年前生成于长清县馒头山一带的一种珍贵石材。总储量为1.2亿立方米,可开发量0.8亿立方米。据《本革纲目石部》记载,木鱼石有“益脾,安脏气,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其机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经国家科学技术部门鉴定,木鱼石含有许多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经过自来水、蒸馏水、白开水浸泡,能够析出硒、锌、铁、钻、鳃、锰、偏硅酸等多种元素。用木鱼石制作的器皿,对抗衰老,防止高血压、动脉硬化,降低血液胆固醇,维持人体内的正常代谢,促进人体发育,有积极明显的作用。用木鱼石制作的器皿还具有通透、防腐的性能,酷署季节泡茶7天,色、香、味不变。木鱼石色泽凝重,纹理清晰,还能制成各类造型美观,晶莹剔透的观赏收藏艺术精品。长清县的木鱼石矿石质好,用木鱼石研制而成的各类保健品闻名全国。现已研制出各类茶具、酒具、餐具、咖啡杯,文房四宝等保健器皿及工艺制品40多个系列,近300个品种,产品除了畅销国内外,还远销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港澳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章丘大葱 章丘大葱是章丘市的名产之一。高大脆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既可生吃,也可熟食,还能做药用,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所分析,大葱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特别是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和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的蒜素,用它作药用,可以预防治疗十几种病,如杀灭痢杆菌,治疗心血管病等。章丘种植大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优良品种“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达到2米,单株重1斤左右,有的达到3斤多,章丘大葱被称誉为“世界葱王”。章丘大葱不仅畅销国内,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现已扩大到4万多亩,总产达1亿公斤以上,主产区为枣园、乡惠、宁家埠、三乡镇接壤地区。 黑陶 黑陶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其工艺在世界制陶历史上独具特色,并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为当今世人所珍爱,被誉为“中华国粹,稀世珍宝”。为继承发掘古老的黑陶工艺,济阳黑陶工艺品厂通过技术引进,开发生产出黑陶产品,该厂在继承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以开拓精神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已生产出近150个品种,主要有罐、壶、杯、瓶、尊、爵、锤、鬲、篮、钟、鼎、香熏、画盘、地动仪、笔筒、腊台、台壁灯以及壁饰、壁画和人物、动物造型等等。其形体制成高度最高达到2米,制成难度最大的是龙山典型器皿——蛋壳陶杯。杯体高度与平面大喇叭口的直径均为23X23厘米,最小厚度为1毫米。粘接难度最大的是四足六耳仿青铜陶篮。特别是开发出的新产品——陶制编钟,不仅技术难度大,比例要求严格,外型美观,且音阶排列有序,击之音色集中,声音悦耳,能奏出和谐动听的旋律。这些黑陶产品,造型与装饰、整体构思与组合协调。或简洁、刚健、粗犷,或繁丽、娟秀、精巧,均不失去朴典雅之风采。陶体色泽黑中透亮,有乌金墨玉之感。装饰纹样,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也不乏现代艺术格调。构图严谨,刀法豪放细腻,疏密结合,错落有致,韵律感强,赏心悦目,充分体现出其外观质量和美学价值。目前,济阳黑陶产品畅销于港、澳、美国、泰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至于说最大的这不好说,看你怎么看了 望采纳哦 祝你开心
端午节资料
林一凡
林一凡先生,超写实派画家,毕业于中央美院,加拿大华人艺术家。98年回国,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2003年在新加坡华人艺术画院举办个展。在法国举办“中国中青年油画展”。2007油画在中欧地区被多家贵族收藏。2013年受邀参加国家画院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油画联展”。2014年受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邀请,特约出席国家会展中心开幕的“LOHAS艺术博览节”。
中文名:林一凡
外文名:James
国籍:加拿大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3.14
职业:画家、企业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国资委任命团级领导
主要成就:盛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
画家陈逸飞得意弟子
代表作品:历史题材古典油画《盛唐乐舞》《红烛惊梦》《敦煌观音》
星座:双鱼座
血型:B型
身高:178
体重:65KG
最尊敬的人:父亲、母亲
事业轨迹
林一凡先生、历任中央国资委任命的高层管理人员,享受团级领导干部待遇。独立法人、盛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国外期间进陈逸飞油画工作室,师从著名画家陈逸飞学习油画,成为陈逸飞晚期的得意弟子,以相近而饱满的人文情怀致力于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致力于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影响和培养以经典的艺术审美态度纠正和引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氛围。
艺术成绩
参加全国和省级画展,作品被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艺术机构、画廊和收藏家收藏!林一凡先生的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以《盛唐乐舞》《菩萨》《红烛》系列命名。《盛唐乐舞》系列包括《霓裳羽衣》、《王者之音》、《王者之舞》等。以“大历史、大文物、大场景、大美女”为创作元素的主题内容。融合了当代的、西方的、时尚等各类艺术元素的现代作品。
创作经历
林一凡进行艺术创作主要涉及的是历史题材,因此在进行主题思想设计、画面构图、光影设计、以及素材取材的文化背景上都要进行客观详实的考证,以求真实并符合逻辑的反映历史。比如:林一凡先生创作的《盛唐乐舞》系列的油画来说,这个题材系列的油画,从画面主题上看,涉及到唐代的服饰、化妆、发式、建筑、文物等元素,因此在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他察阅了大量的文字和资料,包括实地观摩文物实物。比如,考察过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曾候乙编钟,以求直观的感受在不同的光影和光照下,文物的色泽和质感以及逻辑结构的严谨。去过周庄、上海舞蹈学院、上海车展、拍摄过大照的舞蹈素材,和情景素材,以求创作的人物的外表形体极尽完美,人物的结构完美,以及光影幻化的出彩和大气。每创作一张油画,都要进行周密的构图调计,光影设计、服饰设计、素描稿的精细刻画。接着在用油的比例,辅助材料的选用、作画工序上,都有细致的选择和丝丝入扣的操作。以求达到画面效果温润、细腻、色彩丰富,细节精致,也为艺术欣赏爱好者展现完美极致的艺术境界。
心有灵犀
系列:盛唐乐舞系列之四
又名:乐风观
风格:古典写实风格中国历史题材布面镜面油画
文化渊源
作品取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主题背景
几百年前,李商隐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品《乐凤观》通过古典大气,温润细腻,动感幻化的舞台画面效果表达在这样的美妙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的爱情故事,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作品《乐凤观》将文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既有诗辞的意境,又兼备绘画的美。
林一凡以其独特的创意构思和视角,将这一切以一种梦幻般的抒情手法表现得极其唯美、飘逸、恢弘和生机盎然。在他的画作里面,时常会有楼阁、庭院的把杆,女子妙曼的身姿,更重要的是辉煌的舞台灯光效果扑面而来,将原本那由于重复和机械而显得枯燥的舞蹈姿态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活和年轻。与这般恢弘场景相映成趣、平衡画面色彩的,是舞者那一色纯白的纱裙,层层叠叠、朦胧间可见女孩子矫健有力的腿部线条以及韵律感的柔美背部。光影婆娑无拘无束地抚摸着女子,在裙裾和地板上形成美丽的投影。这是多么完美的景致。
创作场景
创作场景方面选择了敦煌乐舞壁画的代表作莫高窟112窟的舞乐图和榆林窟25窟的舞乐图。从一个特定侧面展示敦煌壁画除佛教与美术两大传统研究科门外更广泛意义的伸延。
创作手法
古典主义是贯穿于林一凡艺术创作的一条主线,尽管当下能够表现艺术家个性的艺术形式很多,林一凡却钟情于古典主义。在他的画中没有当今所常见的燥气、火气,相反却透出一种久违的静穆纯粹与大气。林一凡的作品刻画着一个个人们梦境中灵气十足的历史肖像,笔下的人物糅合了社会、历史等人文因素,力求保持自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并创造丰富的空间想像力,不断向深入掘进,试图在深度上做到极致。
综述
雕塑家罗丹的老师黎科克曾说:“一幅图画不一定要漂亮,但是他一定要有感情。”林一凡的油画作品《乐风观》更是真挚感情的体现和美丽的化身,也表现了他一直以来对画中人物的眷恋。
霓裳羽衣
系列:盛唐乐舞系列之一
风格:古典写实风格中国历史题材布面油画
文化渊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耳熟能详的诗句,令人神往的盛唐,在音乐和舞蹈的华美铺陈中再现于世人眼前,这就是融合了当代的、西方的、时尚等各类艺术元素的现代作品《盛唐乐舞》。
主题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时的人们喜欢用浓艳炫丽的色彩,唐朝妇女的化妆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不例外,喜用朱砂红、杏黄、翠绿、金粉、青黛等颜色来妆点自己,化妆一般集中在面部,分为额头、面颊、眉眼等几个重要部位,通过对这些部位的重点修饰来凸显装扮后那种千妖百媚、雍容华贵的风姿。“盛唐时期的妆容不像现代的妆容那般清淡,喜欢浓妆艳抹,他们大量运用红色、黑色,间或使用粉色和浅棕等中间色来进行衬托,变化多端而别致的各式发髻、高耸的云鬓间点缀着奢华的各色头饰来营造唐代美女的雍容气象.盛唐乐舞《霓裳羽衣》,舞姿悠扬曼妙,翩若惊鸿游龙,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紫,再现了唐朝乐舞的风采,给人超凡脱尘的感觉。
主题取材
《霓裳羽衣》以唐代为创作背景和题材,但并非一件纯粹的古典艺术作品,而是融合了当代的、西方的、时尚等各类艺术元素的现代作品。她以超写实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乐舞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反映盛唐的辉煌。把现代形体艺术语言和西方舞蹈特质添加其中,或刚劲,或妖娆,美不胜收。大色块大背景的舞美与灯光效果出彩,刻意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给人一种恢弘大气的印象。创作中把握了“艺术不是考古”的创新理念,不拘泥于再现历史,而是着眼于把盛唐艺术的精神提炼出来,浓缩进一部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映照了今天的时代主题。
王者之音
系列:盛唐乐舞系列之二
风格:古典写实风格中国历史题材布面油画
创作技法
油画创作中吸取了意大利艺术之父鲁本斯(相当于英国的文学之父莎士比亚)的明暗结构布局和古典浪漫气质的表现理念,画面效果给人一种大气,高贵典雅,空间层次丰富,饱和而细腻的感觉。细节处应用了陈逸飞老师的写实主义表现技法,令画面意境突出,细节丰富,色彩多变而深邃,如玉般油润而透明。并在大胆用色的理念下,巧妙应用写意,表现出画面的动感,和恢弘大气的舞台效果。通过三家糅合,形成了古典大气,温润细腻,动感幻化的画面效果。
主题取材
《王者之音》依旧延袭了盛唐乐舞系列的主题背景,和本人的喜好。以“大历史、大文物、大场景、大美女”为创作元素。所谓“大历史”就是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画面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对历史元素的提练和升华;“大文物”是指画面中的背景题材,一副先秦时期,楚国王候曾侯乙铸制受赠于楚惠王的双音编钟。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种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之所以如此,经现代的考古研究发现,源自于编钟本身的合瓦结构,这也是至今为止,唯一能发出一钟双音的编钟,尽管历代包括近代世人纷纷仿制,但都只能一钟发出一种音。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这些在在画面中都有体现。但因为取材角度不同和意境的需要,有些部分没有深入刻画或忽略。
意境设置
“大场景”在盛唐乐舞系列中不单指空间上的大小概念。在我的理解,还包括:点光源的复杂和交汇;面面器物设计的复杂以及由多点照射形成的空间层次及画面器物的强列质感,这也是创作展示的舞台。也就是说我对画面设计的是高空的舞台点光源照射,不是平行光或散射光照射。造成高光点和背光面的反差和质感真实和丰富。同时大场景也和我反映的盛唐题材是相帮扶的,比如高大宫阙的台阶一角,给人了空间上的想象。最后说到的“大美女”,选择这一元素,可以从“可观、可塑、可及”三个方面表达这一元素的实质意义。“可观”的意义其实是众所周知的感觉,那就是秀色可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我的笔下,也集尽了唐代美女的牡丹,金冠,宝石等华丽首饰,妖娆高贵的装束和气质,融入历史资料及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从而形成了综合形象。正因如此,她也成为了画家笔下“可塑”的目的和动力,让她极尽美好,极尽人们想象中的形象,是件愉悦心灵的事。“可及”其实是一种对素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来源于历史而升华历史的视觉体验。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现代,也体验了历史,逻辑结构的严谨让她生动而有生命力。
细节处理
以及超写实的表达展示着此为历代君王尊享的曾候乙编钟的气势宏伟,和唐代文化,艺术,音乐、青铜铸造工艺的发达。在和平社会的当代,烘托出当今社会中国的崛起和社会的国泰民安。
天泽舞履
系列:盛唐乐舞系列之三
风格:古典写实风格中国历史题材布面油画
创作综述
《天泽舞履》系油画盛唐乐舞系列第三部,历时半年左右创作完成。油画以古典写实的表现方式将中国的佛学,唐代的美女及艺术人文、周易爻学说和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糅合为一体,以此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祈盼社会和平、崇尚真善美的思想理念,同时给人以真实,真切的感观体验。
主题灵感
“天泽舞履”依旧延袭了盛唐乐舞系列的主题背景,融合了当代的、西方的、时尚等各类艺术元素的现代作品。此画作中所谓的“大历史”就是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画面的意境和想象空间,用人们熟悉的盛唐文化制造画面语言,用画面联系起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并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历史,同时融入了居住在“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的鲜卑族拓跋部,经过“九阻八难”两度由北向南的大迁徙,建立的北魏王朝的佛教历史。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北魏的皇帝们把佛教定为国教,把武周山视为祈福的神山,大兴土木建寺立庙,于是,誉称三大石窟之首的云岗石窟便应运而生。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对历史元素的提练和升华;另外还融入了《周易》之阴阳学说和爻的学说,正如《正韵》的诠释:“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意思就是天地和谐的完美行为,万物得以在地上生长,形成了阴阳的完美行为,目的就是使人们向善良方面做。“天泽舞履”取意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兑卦“天泽履”的表达,意为“悦而健,九五中正履帝位而不内心忧虑,是光明的事”表达了一种亨通的景象;另一方面与画面中释迦牟尼坐像相呼应,实为主题的点睛之意。
细节的处理与突出主题方面
通过写实或超写实的表现方式,在光影的效果下,在展示画面意境效果的同时,表达唐代仕女歌舞饰品的精致,妆扮的华丽多紫。以及国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昨日只恨年纪小,今朝却嫌岁月老。但是比起云岗的变化,我几乎还是可以幸庆自己“涛声依旧”的。云岗的变化太大了。许多的佛像已风化到手脚残缺,面目全非。好多窟内,昔日辉煌只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浅浅痕迹,需要很多的想像才能修补成一篇相对完整的故事。凝视某一张佛像的脸,因为老百姓的愚昧或侵略者的贪婪失去了黑色琉璃眼珠,仍下颌微倾,嘴角含笑,一语不发。那尊云岗名片一般的大佛空举着手臂,手掌却再也不见了。后来来到云岗的人只能猜测他曾经手作莲花十指纤纤。在和平社会的当代,烘托出当今社会中国的崛起和社会的国泰民安,云岗大佛之于心怀情缘的人,是一种坚持的象征。佛本无相,佛法亦不因膜拜而增,不拜而减,与其膜拜佛相,何如探究佛理。1500年前的云岗石窟,作为艺术珍品的价值远远大于佛家信仰。
油画<俊熙>
古典写实油画《俊熙》以生活素材为蓝本,用写实的角度表现孩子形体的柔和感,和弹性感,使人感觉到血液的流动和肌肤的起伏,富有生命的生机和纯净;人体形体线条之优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富有天真和幻想,把对未来的期盼一一再现。林一凡沉着与精致的绘画语言,这种绘画语言的求得,既与制作的技术有关,又不全是制作的技术问题。他把粗俗的生活用典雅精心安排,著意推敲这都使他迷恋和陶醉。但他处理得很谨慎和有分寸,既保有来自生活的感受,又赋予理性的秩序。画面整体效果厚重而温润,细腻如镜面但平实无华。该作品已由藏家收藏。
绘画风格
特征一
林一凡先生以创作历史题材为主。文化艺术是人生活的一个重大方式,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建设的成果也应当在艺术上有所反映。其次,以历史题材作为美术创作的主要对象在古今中外皆不罕见,历史画的创作对于普及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民族自尊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再次,从加拿大回国以后,我也有创作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强烈愿望,它不仅能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魅力。由于艺术创作环境的宽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历史题材创作日益稀少,如何选择创作题材,如何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综合考量就显的尤为重要。
特征二
人物画一直是历史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林一凡着眼于是人体画形态结构的精确和俊美,表现人体的柔和感和弹性感,使人感觉到血液的流动和肌肤的起伏,富有生命的生机,人体形体线条之优美,青春魅力之强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再现。由于他的绘画功底和个性,画面流露出一种浑厚感。林一凡不喜爱轻薄的表现,画面的浑厚感常会不由自主的表现。他不喜欢在光洁的画布上作画,画前非要在画布上做有色的厚底。这样画面不会显得太单薄,色彩也会比在白底上画的更深沉一些。在画的过程中他偏于运用反复多层的画法。重叠使笔触和色彩在间隙间呈现,画的浑厚感也油然而生。他画每一幅都是反反复复不下数遍,每一层都会在微妙的展现特别的痕迹,在间隙中透出。给人以厚实之感。
特征三
哲理在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起着十分微妙和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形式,如线条、色彩、明暗起着直接的、具体的、表层的作用,而内在的思想性和哲理却起着间接的、深层的、本质的作用。艺术人文、周易爻学说和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糅合为一体,使人从真实,真切的感观体验中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和灵魂。
跨文化艺创
产生时代
跨文化艺术创作仍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但是它不再把暴力革命及其思想确认为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动力,也就是说,主张把"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上来.在此情况下,影响社会公众生活的不再是"传达文件不过夜"的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市场价格、股票行情、社会保险及其人生百态,和以大众文化和传媒为主导的日常叙事。通俗地说,是产生于一个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功能多层化与发展的现实商品时代。
现实特点
特点一:重新确立作为整体与个体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如何重塑持久的、能够适应并推及和改善世界的基于群体和个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理性平衡,自由和谐的新价值信仰和生存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巨大难题。
特点二:需要以一种后革命时代的健全心态来重新发现我们的历史。而长期以来大众文化领域的两个极端是:只有过于激动的暴力话语对历史文化的偏激批判,没有欣喜与感动的重新发现;只有宫闱历史的猎奇心和对暴力阴谋权术的精心钻研,没有对历史文化全面洞察的责任心。
特点三:大众需要“灵魂归宿”和“德行”教育、亲切平等地聆听教诲。大众有权利和资格参与对历史的全面、普遍的认识和反思——借此从中获得重塑灵魂的营养。如果正在或者将要发生一场“文艺复兴”,那么这场“文艺复兴”应该是一种持久的、纯粹的新价值信仰的建设——基于对传统文化深刻理性的认知取舍、更为广泛的大众参与的学习和创造——不是作为生存手段的唯技术教育和残缺的生存竞争教育。说到底,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是基于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有根的,并且是站在人类文明视野的高度的创造性的文化价值信仰的实现。
媒体访谈
·《人体油画展现神秘典雅魅力名画收藏》(东方网·东方收藏)
·《市场聚焦当代名家精品》(中华网·文化·文化历史珍藏)
·《人体油画展现神秘典雅魅力名画收藏首选》(新民网·新闻)
·《油画王者之音赏析》(博宝艺术网·资讯中心·收藏业界)
·《灵动与美丽完美交融的第二季》(紫风网·风艺术·艺术资讯)
·《著名画家林一凡访谈》(北京画廊·名家欣赏)
·《现代艺术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传承》(《ELLE》)
·《超写实派画家林一凡谈水墨画的国际化发展》(博宝艺术网·资讯中心·人物动态)
·《中国魂·艺术与奥林匹克同行艺术展》特邀艺术家受邀于央视(央视·证券资讯频道·奋斗)
·《林一凡油画亮相2013全国青年油画联展》(中国广播网·新闻)(凤凰网·凤凰商业)
·《画家林一凡牵手LOHAS艺术博览节》(艺术中国·绘画)(网易·网易艺术)(宝藏网)(搜狐艺术)(雅昌艺术)(手机搜狐)
·《盛会丨让艺术成为人生风景》(宝藏网·新闻)
请写世界各国的国花及国树?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端午节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的资料
俄罗斯——向日葵
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并将它定为国花。现在俄罗斯把国花仍定为向日葵“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合人带来
美好希望之花,它全身是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关于向日葵,历史上有一美妙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女儿名叫明姑,她憨厚老实,长得俊俏,却被后娘“女霸王”视为眼中钉,受到百般凌辱虐待。一次,因一件小事,顶撞了后娘一句,惹怒了后娘,使用皮鞭抽打她,可一下失手打到了前来劝解的亲生女儿身上,这时后娘又气又恨,夜里趁明姑娘熟睡之际挖掉了她的眼睛。明姑疼痛难忍,破门出逃,不久死去,死后在她坟上开着一盘鲜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它就是向日葵。表示明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之意,这传说激励人们痛恨暴、黑暗,追求光明。这向日葵便繁何至今。
荷兰、土耳其、匈牙利--郁金香
荷兰,欧洲的花园,鲜花之国,提起荷兰,就不能不说说它的国花--郁金香。
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学家开始的。16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千方百计从出使土耳其的奥地利大使于中得到了原产亚洲的、美丽的郁金香,并带着郁金香来到了荷兰,使这种花很快地遍及荷兰各地,一度掀起了郁金香热。起初,郁金香的价值成倍地增长,许多人疯狂地种植郁金香,甚至有人用一座带花园的别墅换取一个珍贵的品种。到1637年,郁金香价格暴跌,市场出现危机,由政府出面整顿,才恢复了正常。现在荷兰的郁金香是主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在荷兰,郁金香是美好、庄严、华贵和成功的象征。
虽说,荷兰的郁金香誉满全球,其实郁金香的故土在土耳其。土耳其人更钟爱郁金香。郁金香的生物学名是Tulipa,来自土耳其语TUber1d,含义是郁金香花象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少女一样美丽。郁金香成为土耳其的国花比荷兰还早。郁金香为热爱它的人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匈牙利、伊朗、新西兰也把郁金香定为本国国花。
法国——鸢尾花
法国是一个鲜花之国,它的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誉。莺尾被视为法兰西王国的国花.
相传法兰克王路易、克洛维斯接受洗礼时,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就是金百合花,法文的百合花与“路易之花”,发音相近。视金百合花为纯洁,金百合花花形象白鸽飞翔的姿势,象征着“圣灵”。法国国王路易第六,将金百合花作为他的印章和铸币图案,装饰他蓝袍的边缘,他穿着蓝袍去参加受任国王的仪式,因此金百合花又成了王室权利的象征。其实,这里所说的金百合花就是香根莺尾。 法国人种植香根莺尾除供观赏外,也是获取香精的重要原料。
关于法国国花,另一种说法是百合花。相传当初统治法国的克罗卑鸟斯王是以青蛙作徽章的。有一次一名隐士在他家显灵,吩咐他献一只美丽的盾给皇后,盾上雕一朵百合花。以后,克罗卑斯麦持此盾上战场交锋,每战告捷,从此以后定百合花为国花。
巴西——毛蟹爪兰
毛蟹爪兰是原产巴西、墨西哥热带雨林中的一种附生植物。体色鲜绿,茎多分枝,常成簇而悬垂,一根枝条由若干节组成,每节呈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数节连贯,似蟹爪,因而得名。其根紧紧攀附在巨树高枝或悬崖峭壁上,不为风雨所动摇。它自1818年被人们发现以来,至今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经园艺家的选育,已培养出200多个优良品种。花期从头年10月到次年3月,花色有白、红、紫等,一株开花数朵,且无枝无叶,十分奇妙。毛蟹爪兰以其株形优美、花色艳丽深受花卉爱好者的欢迎。巴西曾经将此花馈赠中国,丰富了中国兰花珍品。
德国——矢车菊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的母亲路易斯王后,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逃难途中,车子坏了,她和两个孩子停在路边等待之时,发现路边盛开着蓝色的矢车菊,她就用这种花编成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后来威廉一世加冕成了德意志皇帝,仍然十分喜爱矢车菊,认为它是吉祥之花。矢车菊也启示人们小心谨慎与虚心学习
澳大利亚——金合欢
金合欢属豆科的有刺灌术或小乔木,二回羽状复叶,头状花序簇生于叶腋,盛开时,好像金色的绒球一般。
在澳大利亚,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居民的庭院不是用墙围起来,而是用金合欢作刺篱,种在房屋周围,非常别致。花开时节,花篱似一金色屏障,带着浓郁的花香,令人沉醉。
金合欢还是一种经济树种,芳香的花可提炼芳香油作高级香水等化妆品的原料。果荚、树皮和根内含有单宁,可做黑色染料,茎中流出的树脂含有树胶,可供药用。术材坚硬,可制贵重器具用品。
韩国——木槿花
韩国历史上,太极旗最早出现于19世纪。李氏王朝宗高十九年,即1882年8月,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谈判。途中,两人商议,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没有一面国旗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就在去日本的船上绘制了太极旗。朴、金二人回来后,于1883年,该旗被正式采纳为李氏王朝的国旗,并颁布使用。1948年,韩国政府成立时也决定把太极旗作为国旗使用。后来,韩国文教部正式颁布了太极旗的制作标准,并决定:旗杆顶端使用国花--木槿花加以装饰。旗面上的图案:白底代表土地,中间的圆圈代表人民,周围的四卦代表政府。
墨西哥——仙人掌
墨西哥主要居民是印第安族的阿斯特克人。相传最初部族神指点他们向南迁移,并说,当看到一只老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的地方,就证明那里富足、吉祥、可定居下来,会繁荣兴旺。他们走到墨西哥,果然看到预示的景象,便在那里定居。仙人掌成为他们坚强不屈,为捍卫自已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标志。大丽菊是墨西哥的第二国花。墨西哥是大丽菊原产地,大丽花到处可见,它的花大方、富丽、绚丽多姿、可与世界名花抗衡。
瑞士——也得怀
瑞士是一特殊的国家,提起瑞士,就会令人联想到那举世闻名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种当地人称为“也得怀”的植物,它全身都长满了白色的毛茸,尤其是花朵旁边的苞片,简直就像棉絮堆成的毛毯一般看起来软绵绵、舒舒服服的
圣马力诺——仙客来
仙客来原产地在欧洲南部,被爱花人士栽培的历史己经有300多年以上了。在18世纪的时候曾以德国为栽培中心,后来更风靡了整个欧洲。由于园艺学家不断地进行品种改良,终于把栽培中心移转到了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观赏花卉,很受爱花者的推崇,因此被推举为盆花的女王。圣马力诺选上这种“世界级”的花卉来当国花的确相当有眼光。
卓锦·万代兰——新加坡国花。
象征卓越锦绣、万代不朽。卓锦原名胡姬花,东南亚对兰花的通称。是一位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园艺师艾飞丝卓锦,在自己花园里,将胡姬花育出的优异新品种。1981年新加坡文化部宣布为国花。
金达莱——朝鲜国花。
金达莱又名无穷花,实为杜鹃花科的迎红杜鹃,即中国的兴安杜鹃,其原意是长久开放的花。朝鲜人民以它象征长久的繁荣,象征喜悦和幸福。
睡莲——泰国国花。
花语是迎着朝气、抛去暮气。
樱花——日本国花。
3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日本有樱花30多种类,300多品种,世界上共有800多品种。日本所有公园里,满目都是樱花。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他们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是说花期很短。因此日本家庭里一般不种樱花,认为对家族的兴旺延续不古利。
毛茉莉——菲律宾国花,也是印尼的国花花、友谊之花。
茉莉花在菲律宾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热情的象征,是爱情之花,友谊之花。
菲律宾人称茉莉花为“山巴一吉塔”,意思是你答应我。来源于传说:有一情郎把一枝茉莉花赠给他追求的姑娘。并说:“山巴一吉塔”,从此“山巴一吉塔”便成了茉莉花的名称,成了青年男女之间表示坚贞爱情的心声。在国际交往中,把长长的茉莉花环,挂在客人颈上垂到胸口,表示敬重与友好。 郁金香——荷兰、土耳其、匈牙利(一说天竺葵),伊朗(一说大马士革月季)的国花。
郁金香象征美丽、庄严、华贵。它的土耳其语含意是,它像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女人头一样美。因此,土耳其比荷兰更早定为国花。
矢车菊——德国国花。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的母亲路易斯王后,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逃难途中,车子坏了,她和两个孩子停在路边等待之时,发现路边盛开着蓝色的矢车菊,她就用这种花编成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后来威廉一世加冕成了德意志皇帝,仍然十分喜爱矢车菊,认为它是吉祥之花。矢车菊也启示人们小心谨慎与虚心学习。 石榴花——西班牙国花(一说香石竹)。
花语是红得像一团团火焰。
香根鸢尾——法国国花。
香根鸢尾是幸福的象征,外貌宁静、和谐、大方,体现法兰西民族的自由乐观和光明磊落的精神。香根鸢尾一名蓝蝴蝶,法国人民很爱它,又叫它金百合。
油橄榄花——希腊(一说素馨)、突尼斯、塞浦路斯的国花。
这种花象征希腊民族的骄傲,国家的繁荣。举行竞赛时,以橄榄枝作桂冠,奖励优胜者。还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标志。
北非突尼斯盛产橄榄,素有"世界橄榄园"之称。
塞浦路斯的国旗上印有两条绿色橄榄枝图案,把油橄榄视为和平、智慧、胜利的象怔。
莲花——埃及国花,也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国花。
埃及古传说:托特(鹭头人身,埃及智慧与魔术之神)的妻子埃赫·阿慕纳,奉献给丈夫一束莲花,以表示她对丈夫的忠贞和爱情。后来忠贞与爱情形成莲花花语,故人民对莲花特别喜爱。在印度、斯里兰卡均视为美好吉祥的象怔。
丁香花——坦桑尼亚国花。
此花花语是荣幸、安慰。
糖槭树花——加拿大国花。
加拿大素有"枫树之国"的称号。在国旗中央,绘着巨大的红艳艳的枫叶。日常生活里枫叶图案随处可见。人们以象怔火红、热烈、赤诚的枫叶为骄傲。
糖槭又叫糖枫,是一种高大落叶乔木。高达40米,径40一100cm,树龄可达500年。树干中含大最淀粉,冬天成为蔗糖。天暖蔗糖变成香甜的树液。如在树上钻孔,树液便源源流出。树汁熬制成的糖叫枫糖或槭糖。
赛波花——阿根廷国花。
仙人掌、大丽菊——墨西哥国花。
墨西哥主要居民是印第安族的阿斯特克人。相传最初部族神指点他们向南迁移,并说,当看到一只老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的地方,就证明那里富足、吉祥、可定居下来,会繁荣兴旺。他们走到墨西哥,果然看到预示的景象,便在那里定居。仙人掌成为他们坚强不屈,为捍卫自已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标志。
大丽菊是墨西哥的第二国花。墨西哥是大丽菊原产地,大丽花到处可见,它的花大方、富丽、绚丽多姿、可与世界名花抗衡。
雏菊——意大利国花。
外观古朴,花朵娇小玲咙,意大利人民认为这是君子风度和天真烂漫。
玫瑰花——美国、英国、西班牙、卢森堡、保加利亚的国花。
美国国花经百年争论,于1986年9月23日国会众议院通过玫瑰为国花。他们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美国人还认为红色月季花象征爱、爱情和勇气。淡粉色传递赞同或赞美的信息,粉色代表忧雅和高贵的风度,深粉色表示感谢,白色象征纯洁,**象征喜庆和快乐。
保加利亚是誉满天下的"玫瑰之国",每年六月初的第一个星期日为传统民族节日玫瑰节,人们到玫瑰谷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认为绚丽、芬芳、雅洁的玫瑰花象征着保加利亚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酷爱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芒刺是保加利亚人民在奥斯曼帝国、德国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与坚韧不拔的化身。 雪松——黎巴嫩国花。
黎巴嫩国旗上印着雪松的图案。久经殖民统治压迫的人民,视雪松为偶像。雪松成为民族的勇敢、坚毅、不畏的象征。
白蔷薇——罗马尼亚国花。
该花作为自己民族热情、纯洁、真挚、高贵、朴素和丰收的象征。每年收获节,姑娘们戴着白蔷薇花环,歌舞欢庆。
亚洲
中国国花--牡丹(未定)
朝鲜国花--朝鲜杜鹃(金达来)
韩国国花--木槿
日本国花--樱花、菊花
老挝国花--鸡蛋花
缅甸国花--龙船花
泰国国花--素馨、睡莲
马来西亚国花--扶桑
印度尼西亚国花--毛茉莉
新加坡国花--万带兰
菲律宾国花--毛茉莉
印度国花--荷花、菩提树
尼泊尔国花--杜鹃花
不丹国花--蓝花绿绒蒿
孟加拉国花--睡莲
斯里兰卡国花--睡莲
阿富汁国花--郁金香
巴基斯坦国花--素馨
伊朗国花--大马士革月季
伊拉克国花--月季(红)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花--孔雀、百日草
也门国花--咖啡
叙利亚国花--月季
黎巴嫩国花--雪松
以色列国国花--银莲花、油橄榄
土耳其国花--郁金香
欧洲
挪威国花--欧石楠
瑞典国花--欧洲白蜡
芬兰国花--铃兰
丹麦国花--木春菊
俄罗斯国花--向日葵
波兰国花--三色堇
捷克斯洛伐克国花--椴树
德国国花--矢车菊
南斯拉夫国花--洋李、铃兰
匈牙利国花--天竺葵
罗马尼亚国花--狗蔷薇
保加利亚国花--玫瑰、突厥蔷薇
英国国花--狗蔷薇
爱尔兰国花--白车轴草
法国国花--鸢尾
荷兰国花--郁金香
比利时国花--虞美人、杜鹃花
卢森堡 国花--月季
摩纳哥国花--石竹
西班牙国花--香石竹
葡萄牙国花--雁来红、薰衣草
瑞士国花--火绒草
奥地利国花--火绒草
意大利国花--雏菊、月季
圣马利诺国花--仙客来
马耳他国花--矢车菊
希腊国花--油橄榄
北美洲
加拿大国花--糖槭
美国国花--月季
墨西哥国花--大丽花、仙人掌
危地马拉国花--爪哇木棉
萨尔瓦多国花--丝兰
洪都拉斯国花--香石竹
尼加拉瓜国花--百合(姜**)
哥斯达黎加国花--卡特兰
古巴国花--姜花、百合
牙买加国花--愈疮木
海地国花--刺葵
多米尼加共和国国花--桃花心木
南美洲
哥伦比亚国花--卡特兰、咖啡
厄瓜多尔国花--白兰花
秘鲁国花--金鸡纳树、向日葵
玻利维亚国花--向日葵
巴西国花--卡特兰
智利国花--野百合
阿根延国花--刺桐
乌拉圭国花--商陆、山楂
大洋洲
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桉树
新西兰国花--桫椤、四翅槐
斐济国花--扶桑
非洲
埃及国花--睡莲
利比亚国花--石榴
突尼斯国花--素馨
阿尔及利亚国花--夹竹桃、鸢尾
摩洛哥国花--月季、香石竹
塞内加尔国花--猴面包树
利比里亚国花--胡椒
加纳国花--海枣苏丹国花--扶桑
坦桑尼亚国花--丁香、月季
加蓬国花--火焰树
赞比亚国花--叶子花
马达加斯加国花--凤凰木、旅人蕉
塞舌尔国花--凤尾兰
津巴布韦国花--嘉兰
《〈〈转贴〉〉》
端午节,这个节日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吃一口香甜的粽子外,她还让你想起了什么?在各种洋节日趋火爆的现代社会,端午节是否也像部分传统节日一样,逐渐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粽子的南北风味:
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少不了吃粽子。盛夏闻艾叶香,包上粽子过端午。虽然现在超市里有速冻的粽子,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还是自己动手包粽子,想吃什么口味全凭自己作主,也许一代名粽就会在你的手上诞生。
1.原料的预加工1.糯米、绿豆、花生米的泡制:
将纯糯米淘洗后,用60℃的水浸泡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绿豆淘洗后,加滚水浸泡3.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后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滚水浸泡3小时,或冷水浸泡5小时后去皮。
2.葱姜油的制作方法:把葱末、姜末、精盐少许放在25克猪油中炒成金**,出香味后,捡去葱姜末,即成葱姜油。
3.糯米绿豆瓣:将泡好的糯米、绿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加点碱(3公斤糯米,10克碱),再拌入葱姜油,即成糯米绿豆瓣。
4.陈皮咸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少许盐1汤匙葱白适量姜丝20根陈皮2块切丝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洗净,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盐、料酒调好,搓在肉条上,然后放入葱丝、姜丝、陈皮丝拌匀。腌渍10小时后,捡去葱丝、姜丝。
5.腐乳咸肉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1汤匙葱结、姜丝适量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料酒、葱结、姜丝调好,搓在肉条上,腌渍10小时,捡去葱、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渍肉条的味料,再腌渍1小时即可。
6.陈皮牛肉制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汤匙酱油100克葱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许小茴香30粒(以纱布包好)陈皮两片小苏打少许
制法:将洗净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用小苏打搓匀,放入适量滚开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葱、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会儿即放酱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腊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500克甜面酱250克料酒少许葱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绳毛头纸(窗户纸)。
制法:将肉洗净,切33厘米左右长、3.3厘米宽、3.3厘米厚的条。将料酒、葱花、姜末放甜面酱中拌匀。把肉条放甜面酱中浸2小时。用窗户纸分别把每一条肉包严,用绳扎好,挂在阴凉处风干,约10天左右即好。
8.腊肠的制法:
用料:猪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肠匙白砂糖3汤匙精盐1汤匙葱2根姜25克肠衣3条喜欢陈皮味的,可放些陈皮丝腌渍,或放味精也可。
制法:将猪肉切1厘米见方的丁,用上述调味料腌渍10小时。用50℃的水将肠衣泡5~6小时即软,再用水灌进肠内输通备用。将肉丁(捡去陈皮丝、葱姜)用漏斗灌入肠衣,边灌边分节,挂在阴凉处阴干,约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烧肉的制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猪肉500克五香粉1汤匙料酒半汤匙白糖50克葱丝和鲜姜丝少许,高级酱油100克油适量。
制作:把猪肉切成3.3厘米宽、6.7厘米长、2.7厘米厚的长条,用上述调味料腌制24小时,将肉条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制法:
将煮烂的豆子,放在小竹筛中,筛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筛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筛入水盆中,将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挤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类粽子的具体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猪肉末50克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猪油25克葱末、姜末、精盐适量白糖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用猪油将葱末、姜末炒黄,除去葱姜末后,依次放放火腿肉丁、猪肉末、冬菇丁白糖、盐炒30秒钟,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馅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蒸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便。煮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即好。若用压力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如没有竹叶,苇叶也行。每边三片苇叶,折成斗形。
陈皮咸肉粽用料:泡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陈皮咸肉条250克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改用陈皮咸肉条。
腐乳咸肉粽用料及制法、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换成陈皮牛肉。
咸鸭蛋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鸭蛋黄5个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火腿粽相同。包成,上蒸锅煮1小时后,移文火煮10分钟即好。
腊肉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腊肉丁250克白砂糖2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馅心改为腊肉即可。
腊肠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时间均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将馅心换成腊肠丁即可。
叉烧肉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叉烧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猪油25克白糖1汤匙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马啼丁50克葱结、姜片适量。
制法:用猪油把葱结、姜片炒香,除去葱姜,依次放入叉烧肉丁、冬菇丁、马蹄丁、白糖、适量腌叉烧肉的酱油,炒30秒钟,勾芡,淋上订油、即成粽馅。将两片竹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夹在糯米绿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锅码紧,放冷水与粽齐,煮1小时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可。若用高压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鲜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猪肉末100克嫩笋丝25克精制淀粉1汤匙葱花、姜末、白胡椒粉少许猪油(或素油)、精盐、白砂糖适量。
制法:用猪油煸炒猪肉末,出香味时放入小蚝、葱花、姜末、白糖、精盐、炒1分钟,放白胡椒粉,炒匀后,勾芡,即成粽馅。
包法与煮制时间与叉烧肉粽相同。干小蚝须用冷水发3小时左右。
以上的9种咸粽,吃时可蘸红酱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制过的糯米1公斤绿豆沙或乌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猪油250克精盐、糖桂花适量。
制法:将豆沙用猪油炒匀炒透,加糖(绿豆沙加白砂糖,乌豆沙加土制红糖,亦叫板糖),出锅后放点糖桂花。将两片苇叶折成斗形,填进糯米,豆沙馅,上面再盖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装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宜。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开2/3)生猪油100克白砂糖250克盐少许糖桂花50克精制淀粉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把白糖、盐、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匀,拌入生猪油中(捡出猪油中的丝状物),边拌边倒湿淀粉,最后放入糖桂花,拌匀后即成馅。
包制与煮制时间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
制法: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与煮制时间同果仁桂花粽。
四.与粽子有关的文章:
1.粽子食趣 笑说厨娘藕复松
又快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了,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清代诗人吴曼云,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
“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
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具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一种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过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文/傅治宇)
2.喝茶吃粽子 端午过得有滋味
粽子不是人人都爱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气氛。今天告诉你就着粽子喝茶,配对了茶,粽子味道会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绿茶。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绿茶和薄荷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这两种茶属寒性,适合燥热的甜腻粽。超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油腻的粽子适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腻,普洱茶是上乘的选择,因为它属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气。山楂茶则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肠胃消化。咸甜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可配乌龙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来,咸甜的口味比较清爽,喝乌龙茶是不错的考虑。因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不如绿茶来得生涩,有温润的美感,能衬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在一壶玫瑰花茶里加一颗酸梅,就能衬出玫瑰的香气,还能带出淡淡的甜味,此时再咀嚼清淡不腻的粽子感觉特别好。玫瑰花茶还能调理血液循环,对女性尤佳,抹茶的儿茶素则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两者都适合重视健康的养生族。以上绿茶、红茶、花茶系列,在南京华联商厦一楼食品柜均有销售,端午节期间,购各种茶叶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文/晓燕)
3.吃粽子与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椒盐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据梁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诗曾写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说明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时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风俗遍及我国南北东西,甚至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人们借古色古午的粽子发思古之幽情。粽子,实际上已溶入了中国文化的情趣。
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品种,且各有名气,如象北京的小枣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上海的猪油夹沙粽子、嘉兴的鲜肉粽、湖州猪油豆沙粽、陕西的蜂蜜凉粽子、广东的碱水粽、烧鸭粽、椰茸粽、四川的椒盐粽子都是很有名气的,历来为美食家所称道。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已有相当水平。那时曾宦游四川的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种较多,但尤以“椒盐粽子”风味突出。成都市新津县张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叶儿粑等小吃。她制作的椒盐粽子工艺考察、滋润爽口、软糯清香、口感舒适、味道质朴而鲜美,为一方名食。1987年4月在成都市个体小食、名工艺、名产品评展会上,获“名小吃”奖;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评展会上,获“传统奖”;同年9月,应邀到北京参加迎亚运美食节献艺,受到中外顾客欢迎;1990年12月,张月英制作的椒盐粽子、洗沙叶儿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