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投资华夏油?

2.受供需方面多重利空影响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跌,油价后续走势如何?

3.记录黄金行情分析一切只为实战对吗?

4.政府当年为什么不趁着油价便宜的时候建立战略储备?

5.布伦特原油期货走势图

6.中国在近一年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

7.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走势该怎么进行调控

油价顶点是多少_油价调节顶点价格

原创出品,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自全球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一路飙升,其中最引人收藏的除了能源、粮食外,另一个就是化肥。

化肥价格飙升也成为助推粮价上涨的一大因素。

然而近期,随着全球油价、粮价不断回调,国内粮食价格也开始阴跌,同时国内化肥价格也有了明显回落。

在今年6月中旬的时候,国内化肥还创下了历史新高,但谁也没想到这瞬间成为了顶点,随后涨势戛然而止,并且开始迅速下跌。

截至目前,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国内尿素价格跌幅最高超过了1000元/吨,从之前的高点3200-3300元/吨降至2200-2300元/吨,而钾肥价格也跌了440元/吨,磷肥的降幅也超过1000元。

虽然称不上是“断崖式”下跌,但是在仅仅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跌幅也有点惊人了。

惊人到什么程度呢?

厂家对备货已经变得不再积极,而是先开始倾销库存,而经销商的反应更明显,相比之前的积极采购,现在已经不敢再大批进货了。

化肥价格大幅回落,厂家着急清库,经销商提货意愿降低,难道化肥要大跌了吗?

首先,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观望情绪开始变浓。

随着全球经济通胀见顶回落的预期越来越高,能源、粮食下行,国内原料成本也有一些波动,而另一方面,需求高峰已过,因此在库存高位、需求低位的状态下,厂家并不急于生产。

而经销商更是一反常态,之前在化肥价格不断上涨时,其进货还很积极,生怕今天一个价明天就是另一个价,但是俗话说“买涨不买跌”,化肥价格迅速下跌以后,经销商采购也开始明显收紧。

其次,成本可控。

近期欧洲多国又再次发布了高温预警,欧洲的热浪还在持续,电力需求飙升,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欧洲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而就在这时候,欧洲对俄罗斯煤炭的禁令已过完120天的过渡期,这意味着煤炭需求将变得更加强劲,全球煤价也应声上涨。

不过相比国际煤价大涨,国内早已提前布局。

去年国家就曾公布2022年煤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2022年煤炭长协签订范围进一步扩大,核定能力在30万吨及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原则上均被纳入签订范围;需求一侧,要求发电供热企业除进口煤以外的用煤100%签订长协。

所以国内煤炭长协价格稳定,成本相对可控。

企业心态也相对宽松,原料库存备货最多只会备1个月左右,产品价格随行就市。

这也意味着在化肥领域的博弈已有所下降。

第三,国家会对化肥“动手”吗?

一说起粮价,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粮价上涨了要调控,化肥涨了什么时候调控啊”。

粮食不仅是重要的口粮,同时也是工业生产重要的原料,因此粮价的波动牵涉方方面面,而决定粮价的不仅是供求关系,还有种粮成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肥价格。

除了稳定化肥原料煤炭等价格外,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就大力保障化肥企业生产开工率,使得日产量一直维持在高位,并且还限制化肥出口,目的就是增加国内的化肥供给,给市场降温。

因此可以预见,下半年这一系列措施仍将持续。

那么,化肥价格会大跌吗?

我们认为大概率也不会大跌。

因此市场经过2年多的调整,已发生巨大变化,再考虑到通胀的因素,无论是原料还是其他成本都有所走高,这也意味着化肥价格很难再回到原来的价格区间。

其实不止化肥领域,粮食领域也是如此,它们正在新的市场供需中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怎么投资华夏油?

  主要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经济,以惩罚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国际油价大跌,美国汽油0.73美元/L,而水1美元/L,油比水贱。美国大妈的幸福时刻似乎到来了。

从今年夏天开始,国际原油价格狂泻30%至4年来最低点。截至北京时间17日晚21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78.4美元上下徘徊,较前日继续下跌。分析师们仍在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有专家预测,此轮下跌将探至50美元/桶。

当地时间11月1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4.21美元,跌破每桶75美元关口,为2010年9月以来最低。1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7.92美元,也跌至四年来最低。

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传导至美国国内,美国成品油自2010年以来首次跌破每加仑(约3.8升)3美元。

经济学家们分析,本来这轮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几乎走到了顶点,海外需求的放缓拖累了出口,可能会让经济转而向下;但突如其来的汽油大降价却可能是刺激国内消费的一个大利好。《纽约时报》预计,过去几周内汽油价格的陡降,会在马上开始的消费季给美国带来数十亿的额外零售收入。

分析称,对于那些中低收入的美国消费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下降尤为重要。这部分人群还没有从过去几年的经济复苏中恢复元气。虽然近年来就业市场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工人在这几年获得的工资增长简直微乎其微。至于那些经济上最为拮据的群体,更是能从此次汽油降价中稍微松一口气,并将花费转移到其他日常生活或者服务开支上。

目前美国人每天花在汽油上的开支是10亿美元。汽油降价将让美国消费者们在今年11月和12月比去年同期总共省下84亿美元。按照一户典型的美国家庭每年购买1200加仑(约4542升)汽油计算,现在的汽油价格将让他们每年至少省下400美元。同时家用燃油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5%,这是另一笔会因为油价下调而带来的额外节省。

事实上,美国并不缺油。上周四美国能源部出具的当周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原油产量已经上升到了29年来的最高水平:每日900万桶。按照这个产量计算,美国已经快要追平日产量960万桶的沙特阿拉伯。

报道称,美国石油产量的攀升和新型能源科技的应用密不可分:页岩层中抽出了成百上千万吨的油气;几条关键输油管更新升级,重新布流了从美国中部平原向墨西哥湾的石油输送,这个变化让现在墨西哥湾附近冶炼厂们仓库里几乎塞满了原油库存。美国已经终结了从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进口原油的时代。

但火上浇油的是,面对此轮油价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并未减产,利比亚石油产量的恢复加剧了供过于求;同时,虽然伊拉克局势依然动荡,但该国的石油出口已经创下了自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最高纪录。

欧佩克成员国甚至趁机大打价格战,沙特阿拉伯日前就下调了向美国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这一举动触动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敏感神经。但曾经“呼风唤雨”的OPEC正在丧失对原油的定价能力。约翰·科尔德福认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都把希望押在了中国和亚洲其他的原油大客户身上,但亚洲同样竞争激烈,今年9月,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油田所产原油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韩国。

一边是供应超预期增长,另一边却是需求却越发疲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际能源署10月份发布的报告将2014年和2015年的全球原油需求日均增长预测值分别下调了25万桶和9万桶。此外,美联储10月底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元新一轮走强,美元指数已于近期刷新5年高位,以美元计价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受到打压。

而到了明年3月,美国石油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950万桶/日甚至更高,随着届时寒冬逝去,全球石油消费市场亦会陷入萎靡,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继续探底。上周五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已经准备好面对油价“灾难性”下跌。

油价的底在哪儿?左右油价的因素是哪些?

据华夏能源网的分析,目前能够左右国际油价的因素不外乎五个:

1、欧佩克的产量

自6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其中具体来源有三:第一,OPEC增产约60万桶/天,其中主要来自于利比亚,其余国家大体增减相抵;第二,美国原油增产近30万桶/天;第三,三大能源机构持续下调需求预期,下调幅度约30万桶/天。而供应过剩造成的油价下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出口国,尤其是欧佩克。

因此,近段时间原油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消息层面均指向于欧佩克的产量动向。11月27日欧佩克会议将召开,但目前市场言论不一,最终是否会减产尚无定论。

而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导致欧佩克大多成员国财政出现问题,因此,分析认为欧佩克最终限产保价可能性偏高。即使欧佩克不对3000万桶/天的产量配额进行下调,只需要求成员国严格遵守该配额同样也可达到减产效果。因为目前欧佩克整体产量约为3080万桶/天,超出配额近百万桶。

如果欧佩克11月会议上宣布限产,原油市场供应过剩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长期压制原油的一座大山将移除,国际油价将会迅速反弹,有望重返90美元/桶上方。

2、美国页岩油的产量

从原油生产成本角度来看,非常规油气资产属高成本之列。其中美国页岩油开采的平均成本约为65美元/桶。但对于一些中小型页岩油公司而言,成本可高至75-80美元左右。因此,美原油价格跌破80美元/桶,将会令部分生产公司面临经济性考验,随之而来的则是减产问题。

3、欧美对伊朗的制裁

11月24日将迎来伊朗核谈的最后期限,双方将继续围绕核问题展开交锋,以决定双方是否相互作出让步。但近日表示“分歧依然很大,恐怕达不成目标”。此前,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四轮制裁,欧美也单方面对伊深化制裁,目前欧美允许伊朗日均出口不多于100万桶的石油。而谈判结果达成最终成果的可能性不大。

4、期货市场的动作

近五个月来,由于原油市场利空消息不断释放,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也随之不断升温,并出现了罕见的做空浪潮。以美原油期货为例,自7月份开始,交易商在美原油期货和期权中持有的净多头寸减少53%,其中多头头寸减少32%,而同期空头头寸暴增111%!虽然目前原油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仍未有得到实质改观,但有一现象需要警惕。

5、产油国的局势

俄乌军事冲突,ISIS中东暴力行径以及利比亚内部等地缘紧张局势依旧活跃于石油市场。俄乌双方关系陷入拉锯战,而且随着冬季来临,天然气供应问题将为俄罗斯增加谈判筹码,领土及能源贸易争端预计仍难以根除;近来,虽然中东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但ISIS仍在间断性的挑动市场神经,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利比亚内乱问题趋于长期化,内部分裂势力干扰下该国油田及港口频繁开与关,致使产量增长仍面临较大挑战。

油价大跌、领土纠纷、内乱等因素存在令上述地缘风险大范围升级的可能。一旦局势升级,原油期货价格将会迅速反应。不过,由于市场供应整体相对过剩,将弱化地缘局势紧张所造成的供应紧张的担忧,所以,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阴谋论流行:美国和沙特要把俄罗斯“弄死”

石油行业内发生的任何事情,很多都可以用阴谋论来解释。最近油价暴跌也不例外。

据凤凰财经的报道,最近《纽约时报》社论刊登了汤玛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讨论阴谋论的文章。这位前中东记者最近一篇专栏中发问:“这是我的幻想?还是一场全球石油战真的已经爆发?一方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另一方是俄罗斯和伊朗。”接着他自问自答:“是的”,并认为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正试图将主要依赖石油收入的对手伊朗和俄罗斯置于死地。与此同时,阴谋论这一观点在俄罗斯也很流行。

俄罗斯《真理报》的重要新闻就是:《希望沙特摧毁我们的经济》。

事实上,沙特是剩余产能最多的产油国,历来都是左右石油市场的力量。油价出现泡沫,沙特就增产遏制价格升势,价格下跌就减产支撑市场。今年夏天结束时油价开始暴跌,市场普遍预期沙特如往常一样减产。但事与愿违,沙特上月宣布将致力“维持市场份额”,不会减产支持油价。

虽然人们不禁会从政治角度去解读沙特的做法,但它这个战略也可以多个经济理由去解释。最明显的理由就是,对沙特来说,美国不再是一个极度尴尬的政治盟友了。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但现在出现“叶岩油革命”了,美国从沙特的大客户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

由于叶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采油成本,应对竞争的战略之一就是压低油价,迫使叶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目前,沙特一直不能使用这一战术,因为基于许多供应和政治因素,油价一直高于叶岩油生产成本。就在最近几个月,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意外大增,但需求锐减。从6月份以来,油价已经下跌大约25%,上周更跌破每桶80美元。

如沙特现在减产支撑价格,美国就可以扩大叶岩油生产攻其要害,阿拉伯半岛势必落得原油收入减少的下场。沙特目前可以采用的战略,就只有迫使美国成为另一个原油供应国。若这个说法是对的,它的意义将非常重大。这意味着油价下跌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全球两大原油供应国之间将爆发频繁的价格战,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格局。

当然,也有人表示所谓的阴谋论之说有些牵强附会。

据网易财经的报道称,很多人自然相信金融与政治格局的关系深厚,但供求关系的变化才是所有外围因素的最终落脚点,经济复苏不力以及世界对原油能源的依赖度下滑才是其步步跌向80美元/桶的推手。

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由3.4%调低到3.3%,经济疲软之势依然明显;国际能源署(IEA)10月14日将今年石油需求日增长预期由70万桶调低到20万桶,为五年来最低。但需要看到的是,较低的能源价格带来的不会仅是负面影响,在经济复苏困难期,能源成本的降低对工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技术发展,目前世界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远没有上世纪石油危机时那么重要,加之各国开采能力的提升和替代能源的飞速发展,以及美国长期投资开发的页岩石油开始进入产量高速增长期,导致今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同比上涨13%至9月份的880万桶,即将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因此OPEC对全球油价的垄断控制能力早已大打折扣。数据显示,目前非OPEC国家生产的原油占世界原油贸易的比重超过50%,而在1970年代只有不到30%。此外,不仅是OPEC与非OPEC国家难以协调行动,OPEC内部成员也经常意见相左。

众所周知,俄罗斯财政对石油收入十分依赖,俄罗斯向国际市场出售原油720万桶/天,构成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5%,其财政盈利线约为102美元/桶。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5%,油价下跌的伤害确有体现。但据85美元/桶的美国页岩石油成本来看,美国的页岩石油生产企业陷入亏损几乎是必然的,受到牵连的还有200万人的就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并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

油价八连跌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影响,发改委昨日再次宣布下调成品油价格。自今年7月22日起,国内油价实现罕见的“八连跌”。本次调价落实后,7月22日以来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每升累计分别降低了1.11元和1.25元,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普遍回落至“6元时代”。

那么,“八连跌”能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私家车油耗成本明显下降。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L为例,本次调价后私家车主每月将减少23元左右的用油成本。如果综合“八连跌”累计降幅计算,每月出行总油耗累计降低185元左右。

2。降低物价,刺激消费。低油价使出租车、航空、旅游等行业都深受其益,减少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刺激消费。

3。国家原油进口成本降低。纽约每桶油价创下2011年10月以来的收盘新低;伦敦布伦特每桶油价创下2010年9月以来新低。2013年10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据专家分析,国际原油年平均价格每下降10美元,中国就将节省200亿美元进口成本。

4。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受供需方面多重利空影响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跌,油价后续走势如何?

华夏是个什么平台,都没听过。谨慎选择平台,但是原油投资谈谈自己的经验:

1、学会建立头寸、斩仓和获利

"建立头寸"是开盘的意思。开盘也叫敞口,就是买进原油的行为。选择适当的油价水平 以及时机建立头寸是盈利的前提。如果入市时机较好,获利的机会就大: 相反,如果入市的时机不当,就容易发生亏损。

"斩仓"是在建立头寸后,突遇油价下跌时,为防止亏损过高而采取的平盘止损措施。例如,以157的价格卖入原油,后来油价跌到到150,眼看名义上亏损已达7元。为防上油价继续下滑造成更大的损失,便在150的价格水平卖出原油,以亏损7元结束了敞口。有时交易者不认赔,而坚持等待下去,希望油价回头,这样当油价一味下滑时会遭受巨大亏损。

"获利"的时机比较难掌握。在建立头寸后,当油价已朝着对自已有利的方向发展时。平盘就可以获利。例如在145元买入原油;

当油价上升至150元时,已有5元的利润,于是便把原油卖出,赚取利润。掌握获利的时机十分重要,平盘太早,获利不多;平盘太晚,可能延误了时机, 油价走势发生逆转,不盈反亏。

2、买涨不买跌

原油买卖同股票买卖一样,宁买升,不买跌,因为价格上升的过程中只有一点是买错了的,即价格上升到顶点的时候,油价象从地板上升到天花板,无法再升?除了这一点之外,其他任意一点买入都是对的。在油价下跌时买入,只有一点是买对的,即油价已经落到最低点,就象落到地板上,无法再低,除此之外,其他点买入都是错的。

由于在价格上升时买入,只有一点是买错的,但在价格下降时买入却只有一点是买对的,因此,在价格上升时买入盈利的机会比在价格下跌时大得多。

3、"金字塔"加码 参考www.orbex.com/?ref_id=1676

“金字塔"加码的意思是:在第一次买入原油之后,油价上升,眼看投资正确,若想加码增加投资,应当遵循"每次加码的数量比上次少"的原则。这样逐次加买数会越来越少,就如"金字塔"一样。因为价格越高,接近上涨顶峰的可能性越大,危险也越大。

4、于传言时买入(卖出),于事实时卖出(买入)

原油市场与股票一样,经常流传一些消息甚至谣言,有些消息事后证明是真实的,有些消息事后证明只不过是谣传。交易者的做法是,在听到好消息时立即买入,一旦消息得到证实,便立即卖出。反之亦然,当坏消息传出时,立即卖出,一旦消息得到证实,就立即买回。如若交易不够迅速很有可能因行情变动而招至损失。

5、不要在赔钱时加码

在买入或卖出原油后,遇到市场突然以相反的方向急进时,有些人会想加码再做,这是很危险的。例如,当油价连续上涨一段时间后,交易者追高买进了该种货币。突然行情扭转,猛跌向下,交易员眼看赔钱,便想在低价位加码买一单。企图拉抵头一单的油价,并在油价反弹时,二单一起平仓,避免亏损。这种加码做法要特别小心。如果油价已经上升了一段时间,你买的可能是一个"顶",如果越跌越买,连续加码,但油价总不回头,那么结果无疑是恶性亏损。

6、不参与不明朗的市场活动

当感到金市走势不够明朗,自己又缺乏信心时,以不入场交易为宜。否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7、不要盲目追求整数点

原油投资中,有时会为了强争几个点而误事,有的人在建立头寸后,给自己定下一个盈利 目标,比如要赚够200美元或500人民币等,心里时刻等待这一时的到来,有时价格已经接近目标,机会很好,只是还差几个点未到位,本来可以平盘获利,但是碍于原来的目标,在等待中错过了好的价位,坐失良机。

8、在盘局突破时建立寸

盘局指牛皮行市,油价波幅狭窄。盘局是买家和卖家势均力敌,暂时处于平衡的表现。无论是上升过程还是下跌过程中的盘局,一旦盘局结束时,市价就会破关而上或下,呈突破式前进.这是入市建立头寸的太好时机,如果盘局属于长期牛皮, 突破盘局时所建立的头寸获大利的机会更大

记录黄金行情分析一切只为实战对吗?

油价的后续走势可能会继续反弹。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能源短缺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虽然供需关系直接导致国际油价出现了一系列的利空消息,但当这些利空消息消化之后,很多人预测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上涨,有些人甚至预测国际油价可能会上涨到每桶150美元以上。

国际油价面临着一系列的利空消息。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走高,不同机构对于国际油价有着不同的判断,分歧也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些人并不看好国际油价的后市行情,国际原油的价格在短时间内也出现了20~30美元的跌幅。在此之后,国际原油的价格普遍维持在95美元到105美元左右。

油价的后续走势可能会继续反弹。

油价的问题其实非常容易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在俄乌冲突进一步明朗之后,很多人把这个消息理解为油价的利空消息。然而事实上,即便俄乌冲突告一段落,能源短缺的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就意味着国际油价在后续行情中可能会继续走高。除此之外,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向欧洲地区输送石油和天然气,这会进一步导致欧洲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暴涨。

很多人预测油价会继续上涨。

在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之后,100美元以上的国际原油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能够彻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之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项能源的价格会进一步上涨,这也会直接推高各类工业制造用品的价格,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成本。与此同时,人们的出行成本也会随着国际原油的价格进一步提高,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政府当年为什么不趁着油价便宜的时候建立战略储备?

黄金与原油价格理论上呈同向变化,但相关系数仅为0.6左右,经常发生偏离的情况,因此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偏向长期性。黄金与原油的关系为间接关系,传导机理是:油价波动影响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因为美国经济总量和原油消费量均列世界第一;美国经济走势影响美国资产质量从而引起美元升跌,继而引起金价的升跌。另外原油作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其价格的持续上升引起通货膨胀的忧虑,短期内使美联储加息的压力增加有利美元,但长期而言通胀居高不下且高油价及高利率开始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由此产生对经济陷入滞胀的忧虑,将使黄金的保值功能增强。2013年油价大部分时间在50美元上方波动,换言之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从1973年11月的4.31美元每桶跳升到12月的10.11美元。1978年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次年两伊战争使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一举跳升到1980年37美元每桶的高点,带来了全球性的高通胀。但这两次均是短期因素所引起。美国地球物理学家金·哈伯特于1956年推测?美国石油生产将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达到顶峰。事实证明?美国原油产量的确自70年代早期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在业内被称为“哈伯特顶点”理论,这一理论在之后的多个国家一一得到验证。根据这一理论,球石油供给正面临地质性的资源枯竭,并预计世界石油产量将于2007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将以每年5%到10%的速度下滑,前全球原油产量已经接近极限,200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产能突破8000万桶/天的大关,升至8150万桶/天,实际动用的石油产能已经达到了40亿吨/年。这个水平较之8200万桶/天的世界石油有效产能极限,只有50万桶的潜在增长空间,剩余产能已经很难应对突发性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全球原油的供给体系已经相当脆弱,任何突发性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油价的暴涨。而由于中国及印度需求的强劲增长(大部分用于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原油供需失衡的情况必将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再加上主要产油区中东的局势不稳加剧,美元汇率贬值及游资炒作,未来原价料仍将维持持续上扬的格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各主要国家对于石油资源控制权上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同时掌握石油资源的国家也有了与霸权国家对抗的资本,如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对美国的态度也日益强硬,这些都加重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消费因素

当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意欲相应增强,珠宝、金饰、金牌、金币便成了采购对象。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2004年黄金消费需求大幅上升7%,其中全球最大黄金市场印度的消费需求增长17%,中国的需求量上升13%,其中主要主珠宝商和零售投资的需求。世界黄金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上升26%,达到977吨。其中珠宝的消费需求上升19%达到688吨,占总需求的近70%,除了欧洲和日本之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黄金自身的供需状况使金价步入2005年之后与美元走势日益脱钩,相关性不断下降。

消费因素的变化不能短期内影响金价的走势,因此主要考虑该因素的季节性影响。比如每年的黄金周、春节长假,10月印度的婚嫁高峰等前期,黄金实盘交易的价格就表现得较为坚挺。

央行活动

各国央行是黄金大户, 据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年世界黄金总储量为32650吨,约为世界黄金年产量的13倍,因此各国央行的买卖黄金的动向也成为影响金价的主要因素。下图为各主要黄金储备国排名(数据来源于国际黄金协会):

由于欧洲各国的黄金储备长期价值被低估,如在1970年购入的黄金每盎司才35美元左右,出售黄金换汇,提高各国金融资产价值和质量成为必然选择。2012年来欧洲各国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出售黄金储备以补充国库也成为选择的途径之一。1999年,国际市场上黄金价格大幅下跌。为稳定国际金价,当时的欧元区各国、英国、瑞士、瑞典央行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签署协议,规定在1999年至2004年的5年时间里,各国央行每年一共可以出售400吨的黄金储备,使央行的售金行为受到约束并维持稳定。该协议已于2003年9月份到期,新的五年售金协议将每年

布伦特原油期货走势图

我们的政府谋略上虽然从来谈不上聪明,但也不止于非常愚蠢。国际市场的基本规律是中国买什么什么昂贵,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因此当年石油便宜的时候我们是有你说的这个想法,但是国际投机家和美国这类国家在谋略上经验上远远超过我们,人家早就等着我们去买了,因此结果就是近10年油价的一路飙升,本质上就是针对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人家早就算好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到了这个点上,对于能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度增加,比如我们中国光是应付日常消耗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就需要消耗很多能源,这个就已经会刺激能源价格暴涨,更不要说建立战略储备了。不是我们不想,我们没钱的时候只能看着能源价格便宜,等我们有钱了可以建立的时候能源价格肯定是历史顶点,你让我们怎么办?不要和美国比,人家不仅有几百年的实战经验和谋略作为基础,更是世界唯一的经济金融中心,也不要和日本比,日本是资源为0的国家,人家对于资源节约是基于国家存亡高度来看待的,绝对是居安思危。我们客观条件上就不利,已经非常被动,主观上能做的文章也确实很少,实际上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革,深刻的改革,彻底转变过去30年完全畸形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耗,这样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源需求,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必然下降,我们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会降低,这样国家才能更加安全。

中国在近一年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

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交易时间ME GLOBEX (ETH):周一至周四:17:00-15:15以及15:30-16:30(美中时间),每日系统维护关闭时间:16:30-17:00(美中时间)周日:17:00-15:15(美中时间)。CME ClearPort:周日至周五16:00_16:15(美中时间);每天于美中时间16:15开始休息45分钟。

油价仅供参考,本站对使用该油价数据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1、纵观历史的因果循环,可以想象石油市场将发生什么以及这会如何影响赖以生存的俄罗斯经济。这一切可怕的现象在提醒我们注意苏联的教训。

2、 俄罗斯《导报》1月14日报道,石油价格以其不可预见性著称。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总裁瓦吉特·阿列克佩罗夫在1999年给出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油价是天意。”普京总统去年10月说,每桶80美元的价格不符合任何大玩家的利益。当时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称,美国的页岩油泡沫将在石油每桶90美元的时候破灭。然而如今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在45美元左右,美国页岩油的开采量不断攀升。

3、上世纪70年代是油价稳定上涨的时期。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此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伊朗在1978年-1979年出现了伊斯兰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间爆发了战争。石油价格从1970年的1.8美元暴涨至1980年的36.83美元。 在这十年间苏联相对富裕和安宁,高企的油价令苏联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苏联的粮食和日用消费品短缺,需要仰仗进口。坐拥丰富能源储备的苏联不再谨慎行事,在1980年入侵了阿富汗。

4、油价当时冲高回落,但在1982年-1985年达到过约30美元。1986年沙特阿拉伯为惩罚欧佩克其他成员国超额产油,大幅增加产量,令油价降至12美元。苏联经济随即崩溃,1987年-1991年油价小幅回升也没能力挽狂澜。

5、21世纪初俄罗斯的稳定富裕同样仰仗石油美元。油价从1998年的12.72美元涨到了2013年的108.66美元。近几年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侵犯性。这在乌克兰问题上达到了顶峰。 油价在2008年到达顶点,随后像1982年-1985年那样在高位徘徊。

6、2014年,油价在达到高点数年后迅速跳水,一如上世纪80年代。始作俑者又是沙特阿拉伯,尽管这次出于不同的原因:为的是打压市场上部分美国页岩油商。

7、即使油价在停止一系列无利可图的项目后有所上涨,俄罗斯经济再次复苏,苏联在油价下跌五年后解体的历史也应当让俄罗斯警醒,引以为戒。

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走势该怎么进行调控

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措施如下: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措施如下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通货膨胀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现阶段我们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相背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依然未除,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的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的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的矛盾和结构性的矛盾叠加在一起,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复杂的形势提出了严峻的思考,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正确地判断形势。

6月1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论坛上,来自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为主题,对我国当前的内外经济环境、短期经济波动,尤其是未来如何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正常运行

2011年前四个月C PI上涨率是5.1%,其中新涨价的因素达到2.3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计算,2011年全年翘尾的因素是2.6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即使不再有新涨价的因素加入,全年C PI上涨率还会达到近5%。从现在的情况看,6月份因为翘尾因素最高,有可能达到高峰期。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还在高位水平,原油的价格仍然维持在100美元/桶,粮食价格高企。国内因为气候异常,粮食涨价的预期也比较强,近来猪肉、鸡蛋价格两位数增长,水电、天然气的涨价压力也不少,最近日化产品也涨价。总之,今年到现在为止,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小。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新一轮通胀主要是输入型的,这一说法值得研究。所谓新一轮通胀大致是从2010年7月份算起,因为那个月CPI超过3%。我认为,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2007年以来和2009年加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这就说明中国新一轮的通胀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且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这几年这么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我国多年来粗放扩张、需求过旺,推高了原油、铁矿石、铜、植物油价格上涨有关系。拉丁美洲有一位银行家说,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的能源需求共同导致了全球的通胀。

再看货币,从2003年到2010年人民币贷款规模七年增长了32万亿元。M 2在2004年—2010年六年增长了1.85倍,M 1也是同样,也是年均增速接近19%,以上M 2和M 1年均增速均超过了年G D P增速和C PI的上涨率,造成了流动性的过分充裕。因此从2010年7月份开始,C PI的上涨率一直在3%以上,这是通货膨胀释放和抬头的根源所在,是2007、2008年通胀的继续发展。

面对通胀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重视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实际是政府对居民的一种征税,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通货膨胀使得低收入者受损最大,而中国每一次出现通货膨胀首当其冲的是食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大大加大低收入者群体的负担。因此通货膨胀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现阶段我们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相背离,正因为这样通货膨胀如果不能够加以治理或者是任其恶性发展,必然是民怨加重,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二是要调整负利率政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多数时段都是实行负利率政策,2010年2月份起到现在已经16个月一直是负利率,而且现在还看不到终结点。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负利率同样等于向普通的老百姓征税,中低收入者是负利率的最大受害者。为什么政府会热衷于维持负利率?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负利率使资金的成本低,有利于经济的粗放扩张,有利于短期G D P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负利率,而负利率又带来对资金的需求过旺,不利于通胀的治理。因此,如果真的是要把治理通胀和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要改变负利率的政策,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

三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的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都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这次也不例外,比如2010年C PI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2011年1到4月份,CPI价格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从一月到四月每个月都在两位数以上,所以稳定物价首先是要稳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目前国内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回报率太低,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进行高补贴,我想中国也要逐步增加对种粮从事农业的补贴,财政支出用于“三农”的部分还需要大幅度增加。

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现在就应该预防通货紧缩

“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确定了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现有的结构、体制和利益格局之下,实施“十二五”规划最大的难点也在于贯彻这个主题和主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三个重大的问题。

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对投资和消费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第三,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力度。

“十二五”前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最主要的问题是抑制通货膨胀。从过去我们实施五年规划的实践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曲折起伏的。“十二五”时期可能也是如此。“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以及能源、粮食供求和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国内来看,“十二五”前期主要是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也可能会因为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导致在2013年或以后,出现经济速度的下滑以及经济紧缩。有人可能不理解,现在不是通胀吗,怎么会通缩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转化的。1994年、1995年,当时主要任务是应对通货膨胀,1997、1998年之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通货紧缩。

“十二五”时期,还是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危险。根据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会在110—220美元/桶之间震荡。从中长期来看,2015年以前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走高,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误,2011年到2013年期间,石油产能的增量可能出现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全球石油需求将会继续增加,由于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也会继续推高国际石油价格。从国内的因素来看,成本推动是“十二五”时期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上升。

这几个因素中,我觉得比较复杂的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我们不掌握主动权;二是各种成本要素的推动,多年的欠债,现在到了偿还期,同时食品、能源等需求弹性较少,因为工资、粮食价格都会加入所有商品的成本,所以“十二五”时期抑制通胀尤其要防止工资投入价、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互相推动、轮番上涨的形势。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主要由这些年的高投资引起的。上个世纪90年代,投资率平均为37 .8%,2003—2010年,连续八年上升到40%以上,去年达到了历史顶点48.6%。最终消费率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是60%,2007年到2010年持续下降,降到了50%以下。2010年降到了47.4%。其中居民消费率90年代平均是45.6%,2005年-2010年连续六年降到40%以下,去年降到了33.8%这样一个历史的低点。投资和消费严重的失衡,将是导致未来产能过剩和可能引起经济下滑的因素。

关于金融不良贷款问题,最主要的是金融领域可能会出现“潮水效应”。根据日本学者对本国经济的研究发现,不良贷款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看不出来,一旦经济下滑、水落石出就看出来了。大银行因大到不能倒,但中小银行首当其冲。我国居民贷款比例非常小,不太可能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们要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贷给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贷款项目是长期的,短时间不良贷款只要能够付息,不良贷款从银行的五级不良贷款中反映不出来,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很难说。

我认为,要解决投资消费等存在的问题,关键是适当降低投资率、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率,从去年G D P年均增长10.3%开始,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期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2011年将存在温和通胀

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包括三点。

第一,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巨大的外汇占款大大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成本的过快上涨。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

第三,输入型价格的上涨。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金属矿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达到10%左右。西方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和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都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通胀的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之后将在略有下降的基础上趋于稳定,全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确定性:

第一,2011年物价上涨仍有较大的过剩的流动性基础,流动性回收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存在着不确定性。首先,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其次,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规模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再次,热钱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大,从而将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最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将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第二,2011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首先,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大面积灾害。其次,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美元贬值压力将会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就会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再次,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涨,由此将会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最后,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但是会进一步推动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第三,受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2011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反弹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石油、农产品和基础原材料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进一步升高,从而会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此,2011年会发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11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6%,2012年为3.3%。

对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这里提出六点对策建议:

第一,2011年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剩的流动性,积极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M 2全年增速超过16%的预期目标;动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力争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元之内;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5%。

第二,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宏观管理。从治理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后遗症出发,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泡沫的蔓延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同时,货币管理与信贷监管应延伸到银行的表外业务和民间融资活动。

第三,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微观管理。一方面,应当对涨价敏感的低收入人群进行利益补偿,建立特殊人群价格补贴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市场秩序的治理,防止各种游资利用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进行投机活动。

第四,加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管理。一是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加大进口力度,以平抑本国短缺商品的价格;二是可以适度进行人民币升值,以对冲国际价格的上涨;三是强化对国际游资的管理。

第五,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

第六,强化政府对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的管理。一是改变货币政策“政出多门”的状况;二是约束和防止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带来的信贷倒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中国经济尚不存在滞胀风险

2007年至今,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表现出四个阶段的变化,由2007年的高位偏快,转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的大幅下滑,随后转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又进一步转向新一轮合理的适度增长区间。进入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向适度增长区间的平稳回落过程。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1.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看,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轮周期,2010年又进入了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如果宏观调控把握得好,第11轮经济周期有可能延续第9、10轮周期的长度,走出一个十年左右的“中程”周期。这样,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就可能运行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

2 .从基年经济增长率的位势看,起点较高,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主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3%,位势较高,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防止借“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盲目大干快上,防止借领导班子换届之机大搞“政绩工程”,防止整个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平稳运行。为此,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首先要使经济增长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向适度增长区间平稳回落。这一正常、平稳的回落过程并非是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滞胀状态。

3.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看,2011年重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稳物价”与“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今年内的物价走势,由于2010年物价走势是前低后高,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今年可能会是前高后低,经过努力,实现4%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是有一定把握的。但是,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今、明两年看,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增长态势。不排除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可能会出现偏快问题。这主要是考虑到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开局,各地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因此,当前“稳物价”与“稳增长”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农业自然灾害因素。我国已连续7年粮食增产。今年,如果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严重的话,将会影响到粮食丰收,会助推物价上涨。三是国际因素。如国际上原油价格、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走高的话,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加大。

除以上三个不确定性因素外,我们还要关注和警惕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螺旋式攀升问题。

4.从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宏观调控两大主要政策的取向和搭配进行了调整,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则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之所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与前两年有所不同的是,随着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规模和重点要有所调整,力度有所微调。

5.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看,“十二五”时期,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在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表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使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受到各种成本上升的影响,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限制,受到国际上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时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可把握为9%。

6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动力源。“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发生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由“中低收入组”进入“中高收入组”;二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这将为“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