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小问题谢谢

2.1.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

3.急急急.....对於美国911的感想,写多点字

和平谈判是什么意思_和平谈判金价暴跌

商品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受市场供应和需求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即任何减少供应或增加消费的经济因素,将导致价格上涨的变化;反之,任何增加供应或减少商品消费的因素,将导致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些非供求因素也对期货价格的变化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使提投资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料。

影响价格变化的基本因素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面:

1、商品供求状况分析

商品供求状况对商品期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的就是供求关系。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商品价格与供给成反比,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商品价格与需求成正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商品价格变化,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受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这种供求与价格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商品供求分析更加复杂化,即不仅要考虑供求变动对价格的影响,还要考虑价格变化对供求的反作用。

由于期货交易的成交到实物交割有较长的时间差距,加上期货交易可以采取买空卖空方式进行,因此,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受交易者心理预期变化的左右,从而导致期货市场价格以反复的频繁波动来表现其上升或下降的总趋势。

1)期货商品供给分析

期货商品供给分析主要考察本期商品供给量的构成及其变化。本期商品供给量主要由期初存量、本期产量和进口量三部分组成。

A、期初存量

期初存量是指上年或上季积存下来可供社会继续消费的商品实物量。根据存货所有者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供应者存货、经营商存货和政府储备。前两种存货可根据价格变化随时上市供给,可视为市场商品可供量的实际组成部分。而政府储备的目的在于为全社会整体利益而储备,不会因一般的价格变动而轻易投放市场。但当市场供给出现严重短缺,价格猛涨时,政府可能动用它来平抑物价,则将对市场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B、本期产量

本期产量是指本年或本季的商品生产量。它是市场商品供给量的主体,其影响因素也甚为复杂。从短期看,它主要受生产能力制约,资源和自然条件、生产成本及政府政策的影响。不同商品生产量的影响因素可能相差很大,必须对具体商品生产量的影响困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可能的变动。

C、本期进口量

本期进口量是对国内生产量的补充,通常会随着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进口量还会受到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差、汇率、国家进出口政策以及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我国自1995年开始,已从一个大豆出口国变成一个净进口国,进口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大连大豆期价的变动。进口数据可以从每月海关的统计数据中获得,进口预测数据的主要来源有:美国农业部周四发布的《每周出口销售报告》及有关机构对南美大豆出口装运情况的报告。进口预测数据对大连大豆期价的影响较大,但由于贸易商在国际市场卖回去或转运他国等情况,进口预测数据很难反映真实的进口数量。

2)期货商品需求分析

商品市场的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和价格条件下买方愿意购买并有能力购买的某种商品数量。它通常由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和期末结存量三部分组成。

A、国内消费量

国内消费量主要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或购买能力、消费者人数、消费结构变化、商品新用途发现、替代品的价格及获取的方便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对期货商品需求及价格的影响往往大于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具体分析一下大豆的情况,大豆的食用消费相对稳定,对价格的影响较弱。大豆的压榨需求变化较大,对价格的影响较大。大豆压榨后,豆油、豆粕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不定,影响因素较多。 豆油作为一种植物油,受菜籽油、棉籽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葵籽油等其它植物油供求因素的影响。大豆压榨后的主要副产品(80%以上)是豆粕。豆粕是饲料中的主要配料之一,与饲养业的景气状况密切相关。豆粕的需求情况对大豆期价的影响很大。

B、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大豆主要进口国:欧盟、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欧盟、日本的大豆进口量相对稳定,而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大豆进口量变化较大。稳定的进口量虽然量值大但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甚小,不稳定的进口量虽然量值小,但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很大。

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1995、1996年对大豆的需求的迅速增长导致芝加哥大豆期价的上涨。美国农业部在每月上、中旬发布《世界农产品供求预测》对主要进口国的需求情况作分析并进行预测。美国农业部还在每月中旬发布《油籽:世界市场与贸易》作为上一报告的分报告,内容更为专业、详细,包括菜籽、棉籽、花生、葵籽等。

C、出口量

出口量是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销往国外市场的数量,它是影响国内需求总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其变化应综合考虑影响出口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如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内销和外销价格比,本国出口政策和进口国进口政策变化,关税和汇率变化等。例如,我国是玉米出口国之一,玉米出口量是影响玉米期货价格的重要因素。

D、期末结存量

期末结存量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商品需求的组成部分,是正常的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短期供求的作用。当本期商品供不应求时,期末结存将会减少;反之就会增加。因此,分析本期期末存量的实际变动情况,即可从商品实物运动的角度看出本期商品的供求状况及其对下期商品供求状况和价格的影响。以大豆为例,美国农业部在每月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求预测》中公布各国大豆的库存情况,主要生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库存情况对芝加哥大豆期价的中长期走势产生影响,并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国内大豆库存情况没有权威的报告。因为国内农户规模小,存粮情况难以精确统计。

基本因素分析法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进行期货交易的有利时机,交易者在利用上述各项因素对商品期货价格走势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还应利用统计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提高预测的准确度,甚至还可以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系统地描述影响价格变动的各种供求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计算机的应用,使基本因素分析中的定量分析变得更加全面和精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基本因素分析法的重要预测手段之一。

2、经济波动周期

商品市波动通常与经济波动周期紧密相关。期货价格也不例外。由于期货市场是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的开放市场,因此,期货市场价格波动不仅受国内经济波动周期的影响,而且还受世界经济的景气状况影响。

经济周期一般由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构成。

复苏阶段开始时是前一周期的最低点,产出和价格均处于最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复苏,生产的恢复和需求的增长,价格也开始逐步回升。

繁荣阶段是经济周期的高峰阶段,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超过了产出的增长,刺激价格迅速上涨到较高水平。

衰退阶段出现在经济周期高峰过去后,经济开始滑坡,由于需求的萎缩,供给大大超过需求,价格迅速下跌。

萧条阶段是经济周期的谷底,供给和需求均处于较低水平,价格停止下跌,处于低水平上。在整个经济周期演化过程中,价格波动略滞后于经济波动。

这些是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一般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周期可能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经济周期的特点是产出和价格的同向大幅波动。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先后进入所谓的“滞胀”时期,经济大幅度衰退,价格却仍然猛烈上涨,经济的停滞与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存。而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经济波动幅度大大缩小,并且价格总水平只涨不跌,衰退和萧条期下降的只是价格上涨速度而非价格的绝对水平。当然,这种只涨不跌是指价格总水平而非所有的具体商品价格,具体商品价格仍然是有升有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东南亚国家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一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滑。但是,全球经济并没有陷入全面的危机之中,欧美国家经济持续向好。因此,认真观测和分析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点,对于正确地把握期货市场价格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周期阶段可由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值的高低来判断,如GNP增长率,失业率、价格指数、汇率等。这些都是期货交易者应密切注意的。

3、金融货币因素

商品期货交易与金融货币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利率的高低、汇率的变动都直接影响商品期货价格变动。

1)利率

对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者来说,保证金利息是其交易的主要成本。因此,利率的高低变动将直接影响期货交易者的交易成本,如果利率提高,交易成本上升,投机者风险增大,就会减少期货投机交易,使交易量减少。如果利率降低,期货投机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量就会放大。

利率调整是政府紧缩或扩张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利率的变化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影响较大,而对商品期货的影响较小。如1994年开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提高利率水平,提高中长期存款和国库券的保值贴补率,导致国债期货价格狂飙,1995年5月18日,国债期货被国务院命令暂停交易。

2)汇率

期货市场是一种开放性市场,期货价格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紧密相联。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必然涉及到各国货币的交换比值——汇率,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交换的比率。当本币贬值时,即使外国商品价格不变,但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价格将上升,反之则下降,因此,汇率的高低变化必然影响相应的期货价格变化。

据测算,美元对日元贬值10%,日本东京谷物交易所的进口大豆价格会相应下降10%左右。同样,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那么,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也会上涨。主要出口国的货币政策,如巴西在1998年其货币雷亚尔大幅贬值,使巴西大豆的出口竞争力大幅增强,相对而言,大豆供应量增加,对芝加哥大豆期价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进口国的货币政策,如1997年韩国及东盟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其大豆、豆粕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世界大豆价格下跌。这充分说明了汇率变动对有关期货价格的影响。因此,期货交易者必须密切注意自己所交易商品相关汇率的变动情况。

4、政治、政策因素

期货市场价格对国际国内政治气候、相关政策的变化十分敏感。政治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国际性政治事件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各种国际性经贸组织的建立及有关商品协议的达成、政府对经济干预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等。这些因素将会引起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例如1980年1月4日美国为警告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决定向前苏联禁运粮食1700万吨,引起芝加哥交易所闭市两天,到9日开市后又出现多次跌停板。

1)农业政策的影响

在国际上,大豆主产国农业政策对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很大,例如,1996年,美国国会批准新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使1997年美国农场主播种大豆的面积猛增10%,从而导致大豆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走低。有些时候,各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和政治需要,而制定或采取一些政策、措施,这些多会对商品期货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美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都规定有对农产品生产的保护性措施。

国内农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对农产品期货价格产生影响,如1998年粮改政策,对主要农产品稻米、玉米、小麦等实行价格保护政策,大豆不在保护之列,大豆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动,为大豆期货交易提供广阔的舞台。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也影响农民的种植行为,1999年国家农调队的种植意向调查显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20万公顷,而豆类作物减少110万公顷。种植面积减少,商品供应量减少,农产品价格会有所上涨。

2)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政策将直接影响商品的可供应量,对商品的未来价格影响特别大。例如,中国是否加入WTO,以及1999年5月朱总理访美期间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农业贸易协议》等都对大连大豆期货价格产生影响。1999年7月起,国家对进口豆粕征收增殖税,国内豆粕价格从1350元/吨的低谷,猛涨至1850元/吨。这一政策也带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大连大豆2000年5月合约价格从1850元/吨上涨到2200元/吨。又如,1999年11月10日开始,中美贸易代表团在北京举行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消息一出,大连大豆期价即告下跌,猛跌一周,大豆2000年5月合约价格从2240元/吨下跌至2060元/吨。

3)食品政策的影响

欧盟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其食品政策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会产生较大影响。现在,一些欧盟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对“基因改良型”大豆的进口特别关注,这些国家的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基因改良型”大豆对人类健康有害,要求政府制定限制这类大豆进口。如果这一食品政策实施,那么就会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影响。

4)国际经贸组织及其协定为了协调贸易国之间经济利益关系,许多贸易国之间建立了国际性的或区域性的经济或贸易组织。

这些国际经贸组织经常采取一些共同的政策措施来影响商品供求关系和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铜、糖、小麦、可可、锡、茶叶、咖啡等商品的价格及供求均受有关国际经贸组织及协定的左右。因此,期货价格分析必须注意有关国际经贸组织的动向。

在分析政治因素对期货价格影响时,应注意不同的商品所受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如国际局势紧张时,对战略性物资价格的影响就比对其他商品的影响大。

5、大户的操纵和投机心理

1)大户操纵

期货市场虽是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但仍难免受一些势力雄厚的大户的操纵和控制,造成投机性的价格起伏。美国白银大王享特兄弟在1980年初炒白银不幸失手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1979年初,亨特兄弟以每盎司6~7美元的价格开始在纽约和芝加哥交易所大量购买白银。年底,已控制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存银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69%的存银,拥有1.2亿盎司的现货和0.5亿盎司的期货。在他们的控制下,白银价格不断上升。1980年1月17日白银价格涨至每盎司48.7美元,半年时间上涨了四倍。在黄金市场的刺激下,白银价格在1月21日达到50.35美元的历史最高峰,比一年前上涨八倍多。这种疯狂投机活动,造成白银的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和消费实际脱节,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其价值,最终必然会猛跌下来。此时,美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利率大幅上调,期货投机者纷纷退场,致使银价暴跌。到3月底,跌至每盎司10.8美元,使白银市场几乎陷入崩溃的境地。亨特兄弟在这场投机风潮中损失达数亿美元。

2)投机心理

投机者加入期货交易的目的是利用期货价格的上下波动来获利。因此,何时买进卖出,主要取决于他对期货价格走势的判断,即价格预期,他预期价格将上涨时买进,预期价格将下跌时卖出,预期价格将盘整时则观望。投机者的价格预期不仅受期货价格变动的各种信息的影响(基本因素分析),而且还受他们对当前和历史的价格走势判断的影响(技术分析)。因此,在利好因素的刺激下,人们预期价格将上涨而纷纷购进,从而推动价格上涨;而价格上涨的趋势信息又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价格上涨预期,人们进一步购进,从而推动价格进一步的上涨。反之,在价格下跌时,人们预期价格将进一步下跌,纷纷卖出,从而推动价格进一步下跌。可见,期货交易中的价格预期和投机心理对期货价格波动具有极强的推波助澜、加剧波动的作用。

1980年黄金市场出现的空前大风暴,明显地反映了投机心理和价格预期对期货价格的影响力。1979年11月金价仅每盎司400美元左右,1980年1月21日已暴涨至838美元的历史高峰。其暴涨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方面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大幅度提高油价,政治因素是前苏联入侵阿富汉;伊朗劫持美国人质;美伊关系恶化,美冻结伊在美资产等。而一些大金商肆意喧染、哄抬金价所造成的投机心理更是金价暴涨的重要原因。当金价涨到最高峰时,又谣传美国政府将在1月份拍卖大量存金,使投机者心理突然逆转,竞相抛售黄金期货。1月22日当天金价下跌103美元,到3月份即跌到460美元。这次金价的大起大落,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外,投机心理因素也起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而到5月份,黄金市场风浪基本平息,人心转趋看淡,金价疲软。尽管出现一些小的刺激金价上涨的因素,但仍未能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而无法促使金价回升。因此,在预测价格走势时,必须结合各种因素分析大多数交易者的心理预期。

以上例举了影响期货价格的一些主要因素,实际中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为了更好地预测期货价格走势,把握有利的交易时机,期货交易者必须注意及时而广泛地收集有关因素的准确而详尽的信息资料;综合地分析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注意与定量分析工具以及技术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应用。

历史小问题谢谢

二十世纪末,世界政治版图出现剧烈波动,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频频变色使苏联东欧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苏联在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后,又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个月”,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终以宪法的形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同时,叶利钦宣布苏共组织为非法,查封苏共大楼,并禁止苏共一切活动。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发生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葬送了苏联?究竟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使苏联解体?苏联国民积累了70年的财富,工农业总产值高达三万亿美元(1980)年的超级大国,为什么顷刻见灰飞烟灭?

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庞大的资产倒地到哪儿去了?

在波兰取得重大成功的震荡疗法为什么用在俄罗斯身上却造成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极端衰退?

第一节苏联经济的遗留问题

众所周知,苏联第一位改革家是列宁。

在反协约国武装干涉中的战时共产主义尽管显现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却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于是于1921年发生农民风暴。

列宁紧急下令调控国家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接下来是斯大林的舞台。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本来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是复杂的国际形势迫使斯大林被迫放弃新经济政策:“当我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果断地选择放弃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根据来源就是风雨飘摇的中国:“中国没有重工业,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他。”

中国的遭遇使得斯大林认识到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重要性,因此苏联把重工业和军工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不过在当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苏联毕竟面临着周围资本主义国家的团团包围,旁边还有一个不安分的德国。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看起来太过于完美了,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全部超过20%(第三个五年计划因战争而中断,西方苏联的损失为年均3.7%,总计约20%,苏联实际年均损失应该在7%~10%左右,总计损失约40%的经济),苏联成为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在初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产力,当然,这是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度高涨所带来的经济空前增长。

其实计划经济在那个时代最突出的贡献出来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外还有在抵御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对封闭的市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市场)避免了国际银行家一次规模空前的“剪羊毛”行动,在这场全球大衰退中,美国损失最严重,接近3000亿美元的资产流入了国际银行家们的腰包。

但是与此同时,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之下,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苏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重工业体制,而且由于资本是靠自己人民的节约累积起来的,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外国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很快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只不过斯大林没有利用到这一有利的时机大量吸引外资,或者说是以政府名义出面低价吸纳美国以及西欧的优质资产,但是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工业能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侵占了除英吉利之外的西欧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能力加起来仍然不够苏联的一半,苏联庞大的生产能力为他在战争中提供了足够的坦克、飞机和火炮,是苏联制胜的利剑。

在战争过后,斯大林更加坚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的、便捷的途径的片面认识。

但是斯大林很清楚,他必须对苏联采取某种改革,这种改革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改革,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改革苏联官僚主义,但是这种改革以失败告终了。

接下来是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之前还有一段插曲,苏维埃主席马列林科试图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推到改革,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赫鲁晓夫很快就制止了这次反扑,牢牢地控制住了政权。

但是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从头到尾地批判了个遍,但是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国家依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斯大林——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让人赶下来的总书记,换句话说,赫鲁晓夫被迫“自愿下台”,然后是带领苏联走向“极盛”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期间,重要苏联部长主席柯西金以及谢列平等一系列有才干的人,推到苏联的新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驾马车”。改革起初异常成功,苏联经济有了很大的起色,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美苏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年均)比较(%)

苏联 美国

1929-1932 16.2 22 -10.7% -8.2%

1933-1937 16.2 24 ? -2.1%

1938-1940 10.0 19 ? 0.8

1941-1945 -3.7 -10 ? 4.2

1946-1950 14.6 21.2 ? 4.5

1951-1960 10.2 13 3.3 2.7

1961-1970 7.1 14.1 3.9 1.1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初期苏联经济是很不错的。然而,一切都在“布拉格之春”中毁灭了。当苏联***们意识到如果各个加盟国或者盟国单独搞出一套经济制度,会危机到苏联的利益,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将处于劣势时,苏联开始强硬起来,自身的改革与布拉格之春一起毁灭掉了。

安德洛波夫确实是一个实干家,他明白苏联存在着势力多么庞大的官僚,他决心花大功夫整顿苏联的贪官,在执政的2年时间内安德洛波夫居然挑出了上千名贪官,他们侵蚀了苏联人民的财富,使得底下的农民一直怨声载道。然而安德洛波夫无能为力,因为他的健康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他只在总书记的宝座上呆了不到两年,就让给了契尔年科,契尔年科的身体状况比安德洛波夫好不到哪儿去,可以说他执政期间基本上什么事情也没做,也没有政绩,很快病死了。

接下来是戈尔巴乔夫。苏联的青年们把契尔年科的死和戈尔巴乔夫上台合在一起喊“乌拉”,足以表明契尔年科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有多轻。

苏联 美国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面临的巨大问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减速,同时,欧美国家的“黄金期”也开始了,美国在多条战线上对戈尔巴乔夫组织了反攻。现在,摆在戈尔巴乔夫案头上的问题有:

1、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也即是怎样处理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防止分裂主义分子、极端民主主义分子阴谋的计划得逞;

2、 怎样缓和和其他国家(如中国、阿尔巴尼亚)的矛盾;

3、 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代替原有的斯大林——苏联经济模式;

4、 如何对付那些势力庞大的官僚。

第二节苏联经济改革——导火索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无疑是失败的,但这仅仅是根据社会实践得出的结论,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什么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呢?

让我们来听听俄罗斯政府官员和政治精英近来对苏联解体原因发表的某些评论:社会改革应是渐进的;苏联最终解体,不是意识形态的失败,也不是一党制的失败,而是领导层政策的失败;苏共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脱离群众,只搞自我摧毁,不求自我完善;戈尔巴乔夫不懂苏共对苏联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作用,推行错误改革路线,削弱党的领导,从而引发了亡国的灾难。

众所周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美苏对抗政策和大量增加军费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或许谁也没有想到,高福利政策恰恰是拖垮苏联经济的重要因素。

我们来看看1980年美苏经济对比:

人口:苏联26450万人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以上选项,苏联超过美国的用红色标注,且带有**背景,落后美国的用蓝色标出,不足美国一半的添加了蓝色背景)

尽管当时苏联的各项指标平均来说占据美国的三分之二强,但是,由于人口比美国多,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总值却大大低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实行高福利,而且高福利的增长速度甚至高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苏联经济崩溃的又一重要因素:

“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格局每年军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4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仍然是优先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外延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变本加厉地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放至扩建军备中去。据报道,苏联大约40%的资源用于军工生产。军工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左右。苏联机械制造业产品的近半数,在直接或间接用于军需生产。又据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上披露,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其国家预算的1/4,约1150亿卢布。据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披露:1989年,苏联的军费开支为1192亿美元。因此,进入90年代,苏联的经济再也无法维持,而彻底地崩溃了。一个长期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的苏联,虽然使美国从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但同时,把它自己也拖垮了。

高福利令经济衰败雪上加霜低效率的工业基础拖垮苏联。

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佳是人所共知的,不少学者往往只强调苏联计划经济体系的僵化、过度发展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联的全面福利制度和高福利、高消费水平也是苏联经济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联就不断提高国家福利的水平;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只有“花钱买稳定”。因此,到了70年代末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储蓄也不断增加,那时苏联人的购买力就几乎相当于今天中国人的购买力。

但是,这种高福利虽然是老百姓的福音,却是苏联经济的噩耗。因为,苏联低效率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只能应付低收入、低消费,无力长期支撑这种高福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虽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却并不会相应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只不过促使更多的人转移到轻松干净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白领岗位上大量冗员、工作纪律松懈,而蓝领岗位却严重缺员。所以,高福利时代越长,对苏联经济实力的消耗也越厉害。因此,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已经债台高筑,再也供不起这样的高福利了。于是,商品短缺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停滞,经济情况明显恶化。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只是因为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连续实行了20年的高福利,才使经济陷入绝境的。在这种政策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福利,是力不能及的。或早或晚,国力‘透支’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现在,苏联再也没有能力实行高福利政策了,但是人民的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蔓延。

戈尔巴乔夫最重大的错误就在于改革过于激进,在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匆忙打破了旧秩序,导致社会出现混乱。正是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出现了,他们高价倒卖粮食、工业品,使得政府的调控日益艰难。

更重要的在于戈尔巴乔夫把开放的门槛打得太大了,很快,外国许多“非法”的电台闯进了苏联,并大肆宣扬美国的民主,美国经济的发达,于是,在苏联人羡慕美国人富裕生活的同时,出现了对苏联***的失望。

是政府对人民的投入不过多吗?是的,有这个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投资下去的资金全部被层层克扣,到最基层,恐怕就已经没有多少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一直赶不上从前,但是为什么俄罗斯人民却仍然不支持俄国***呢?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对***彻底失望了,而这失望的原因正式因为“资金上流”,当然,这只是好听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就是贪污腐败。

就在这时,一场最重大的针对苏联风波开始了。

第三节金融战争:目标苏联!

保罗·沃尔克在1978年11月9日提出了“世界经济‘有控制解体’”论。

问题是,解谁的体?如何解体?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严重负债的第三世界国家,其次是苏联与东欧。

在美元和英镑彻底摆脱“金本位”的束缚后,资本家们就可以放心的使用“通货膨胀”这部高效能的“绞肉机”了。

在美元和英镑的利率猛涨过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巨额债务在如此惊人的“高利贷”的压榨之下,已经使他们注定成为资本家绞肉机里的肉了。

当然,首先的目标并不是苏联东欧,而是日本。

日本在二战过后凭借着强大的外国资金和自身的软实力迅速崛起,日本经济的蓬勃上升使得日本国民的信心空前高涨,当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半时,日本人沸腾了。但是资本家们胆怯了,如果日本再继续发展下去,日元势必会冲击美元,造成他们利益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于是他们对东京股市投出了“股指认沽期货”这枚金融核弹,日本损失惨重,横尸遍野,一个月内,自杀、跳楼的人不下数千之众。

轮到了苏联。

金融寡头索罗斯与美联储前任主席保罗·沃尔克、花旗银行副总裁安诺·鲁丁、哈佛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一同炮制了让东欧和苏联一击毙命的“震荡疗法”。索罗斯自己是这样总结这一疗法的:

我考虑到必须展现出政治体制变化会导致经济改善。波兰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地方。我准备了一系列广泛的经济改革措施,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看紧货币、调整结构和债务重组。我认为三个目标同时完成要好于单独实施。我主张一种宏观经济的债务与股份置换。

调整产业结构相当于对宏观经济秩序进行全面手术,同时却偏偏要紧缩货币供应,等于动大手术却拒绝给病人输血,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经济彻底解体,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工业企业成片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加剧。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混乱,苏联的经济很大程度上确实“休克”了。

改革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资本家的势力大幅增强,已经达到了足以和政府分庭抗礼的地步;由于生活水平的下降,***政权越来越不得人心;贪污腐败盛行、比比皆是;资本和财富全部转移到了贪官和资本家的手里,政府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

让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苏联27.5万亿美元消失的真相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里欧.万塔(Leo Wanta)这个名字,请不要感到惭愧,因为应该感到惭愧是哪些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它早已在从新加坡到巴黎的国际金融和外交圈子里闹得沸沸洋洋,但西方主流媒体们却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默。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金融事件,如果问题失控,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将面临信用崩溃!

这也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金额,它涉及高达27.5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归属,如果记入利息和投资回报,总金额将高达7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0倍!

这将是一个波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银行的惊天大案。

2006年5、6月份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笔4.5万亿美元的巨款从瑞士秘密汇到了美国,用以“私”了这一案件。如此巨大的资金转移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美元流动性短缺危机,由此直接导致了2006年5、6月份横扫世界的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包括黄金和白银)的暴跌。

究竟谁是万塔?他又是如何拥有27.5万亿美元的财富的?不是说世界首富身家才500多亿美元吗?怎么可能有人拥有比比尔. 盖茨还要多500多倍的财富呢?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万塔的真实身份是当年里根总统最信任的金融战争专家,曾是美国财政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高级官员。80年代,万塔直接受命于里根总统从事旨在颠覆苏联卢布的秘密金融战争。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成立了“新共和金融集团”(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公司运作资本仅1万7000美元,但是很快在美国秘密的海外账户资本注入后,万塔的生意越玩越大。到1990年10月,万塔以高于一倍的比价(28卢布比1美元)完成了一笔以50亿美元买进1400亿卢布的利润极高的交易,这要感谢他在苏联内部的同谋们。在1991年1月和2月,万塔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上大肆做空黄金高达2000吨。早已疲弱不堪的苏联经济,全靠着黄金出口这点养命钱,金价的暴跌在苏联的棺材盖上打进了最后一根钉子。

万塔的秘密行动被称为“伟大的卢布”(Great Ruble Scam)。

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万塔和其他美国金融战争的高级专家们与前苏联内部的腐败势力里应外合,大肆洗劫了前苏联的国家财富。情况一度荒唐到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撒克斯(Jeffrey Sachs)直接帮叶立钦修改总统令,美国律师乔纳森.海(Jonathan Hay)亲笔制定了无数俄罗斯法律条文和政$府规定,美国财政部的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给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的信中甚至详细指导如何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俄罗斯经济的病情在“美国大夫”的“悉心关照”之下,下场可想而知。

1991年的冬天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异常严酷的,俄罗斯经济体业已严重失血的身躯,在国际金融家开动的超级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碾过之后,大批前苏联的社会主流人士的毕生积蓄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大学教授,医生,军官,工程师,纷纷走上严寒的街头,去兜售各种价格低廉的小商品,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不得不乞讨。戈尔巴乔夫参加1991年11月马德里的西亚和平讨论会时,甚至不得不偷偷提前离开会议,因为他的俄罗斯代表团付不起宾馆住宿费。

苏联人民积累了70年的国家巨额财富到哪里去了?真像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苏联经济早已“资不抵债”?人民的财富真会“蒸发” 得无影无踪吗?

其实在超级通货膨胀中,财富并不曾蒸发,财富只是发生了转移。万塔的27.5万亿美元就是前苏联人民“蒸发”的财富的下落之一。

与历史上贫穷弱小的国家无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前苏联拥有着强大到让美国无法安睡的军事力量,在军事实力仍然相当强大的状态下,整个国家遭到外部势力疯狂与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同时,一些广播和报纸大肆宣传***政府专制、腐败,没有“自由和民主”,号召苏联人民“夺回属于自己的自由和民主”,苏联的社会空前混乱。

此时,在1923年德国出现的超级通货膨胀在苏联重新出现,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人民购买能力大幅下降。

同时,最致命的金融打击开始。

先是资本家狂抛黄金,使得以黄金出口以争取外汇的苏联财政陷入危机;然后是石油价格的回落,使得苏联本来就脆弱的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再加上农业年连的歉收,层层的贪污腐败,的盛行,加上军费的巨大开支使得苏联的财政彻底崩盘。

此时,戈尔巴乔夫又一个重大错误彻底葬送了苏联。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自掘坟墓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关键时刻,再次犯下大错,试图用政治改革推进经济改革。

再次的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得戈尔巴乔夫自己被后路堵死,紧接着,叶利钦等人开始向戈尔巴乔夫进攻。

戈尔巴乔夫于是开始了“最激进的改革”,正当人们仔细阅读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章程时,却突然地发现:居然和西欧与美国流行了几百年的议会制度如出一辙。

很快,全苏大选开始。

令人吃惊的是,苏联***的一些重要州领导,例如莫斯科州、列宁格勒州等地的领导纷纷被激进派窃取,苏共在政治上陷于不利,尽管戈尔巴乔夫仍然当选苏联总统,但是权势已经大不如前了。

正是这样,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自掘坟墓的重要一步——实现权利中心的转移。

在叶利钦、外部资本主义势力的怂恿下,戈尔巴乔夫做出决策,改变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正式将权利中心移交最高苏维埃。

这样就使得***势力进一步削弱,戈尔巴乔夫想也不会想到,此时的最高苏维埃是叶利钦的天下。

戈尔巴乔夫开放过头了,由于“政治民主”,大批苏联前期的资料被解密,许多不利于苏共的资料广为流传,包括卡庭森林事件,导致人民对苏共的不信任加剧,苏共在随后的选举中越来与不利。

叶利钦一步步地走向权利的中心。

此时,苏联***“传统派”的精英们终于看出了叶利钦的意图,于是他们立即行动,准备做最后的努力——挽救苏联。

1991年8月18日,政变正式开始,这就是著名的“八·一九”事件。

但是,由于“全盘否定斯大林”、苏共的贪污腐败、改革的失败以及西方电台利用苏联新闻真空而宣传的新闻使得民心向背,“人民的政党”居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真是天大的笑话。

随着“八·一九”政变的失败,苏联解体已成定局。

但是话也不能说死,苏联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人大。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自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过后就将权利移交了最高苏维埃,现在苏联危机,绝大部分苏联人大代表支持苏共,苏联人大主席建议戈尔巴乔夫召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特别人民代表大会”,夺回被最高苏维埃(叶利钦)抢去的权利,完成“八一九”政变未完成的任务。

然而,戈尔巴乔夫最终也没有下达这个命令。

12月26日,一个萧瑟冬日,戈尔巴乔夫对全体苏联人民宣布苏联已经不复存在,并建议苏共自行解散,苏联彻底崩盘,苏联经济遭到外国资本家强大资金的洗劫。

先是由于超级通货膨胀,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大规模饥荒开始出现,人民被迫贱卖家产,国外势力趁机廉价收购这些优质资产,然后转移到西欧和美国,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打劫。

1.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第24讲)

[日期:2002-08-30] 来源:《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第24讲)

24.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确立的以美苏关系为重点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以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美苏冷战结束和雅尔塔体制解体后出现的全球化联系增强和世界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秩序的确立和演变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确立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特别是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相对衰弱和苏联的解体, 则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 但是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发展地位和经济秩序。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解体

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有44个参加筹建联合国国家的代表, 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金融合作计划的国际经济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即《世界银行》)两个附件, 这两项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规定了用黄金确定货币价值的固定比率原则, 由于美国拥有控制权, 从而美元便成了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1945年12月27日, 《布雷顿森林协定》正式签字, 正式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当代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会议, 它奠定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宰的世界国际经济秩序的框架, 建立了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自1960年10月起, 美国接连爆发了美元危机,迫使美元汇价下跌, 金价上涨。1971年, 美国出现了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1971年12月19日, 西方十国集团达成重新调整汇率的协议, 美国同意把美元贬值7.89%, 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这意味着西方货币体系面临又一个危机。

1973年2月1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19日起, 西欧共同体六国对美国实行联合浮动汇率,至此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实际上宣告瓦解, 美元已失去了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货币地位。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它正式承认了浮动汇率的合法化,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至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隔离了黄金与货币的固定联系。80年代以来,围绕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多种方案,迄今围绕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斗争仍在进行。

2.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兴衰

巴黎统筹委员会全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成立于1950年1月1日。它是西方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的、不公开对外的、没有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 总部设在巴黎, 简称巴统。成员国最初有美、英、法、意、荷、比、卢七国,1950年上半年扩大到挪威、丹麦、加拿大和联邦德国, 到1989年共17国。

根据美国1952年1月24日生效的《1952年共同防御援助管制法》, 俗称《禁运法案》,巴统成员国,凡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者,均将被剥夺受美国军援、经援和财援的权利。巴统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禁止、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战略物资、高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详细的禁运清单。1952年时, 禁运项目几占国际贸易商品项目的一半。

在50年代, 巴统主要集中在确定禁运的范围和标准。在60年代巴统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军事项目及与军事用途关系密切的民用项目上。1957年英国单方面宣布放弃中国差别待遇原则, 各国起而效法。1970年后, 尼克松总统也七次宣布放宽对中国的禁运,这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华禁运的失败。在这期间美国一方面热衷于单边和多边的战略禁运, 另一方面则逐步强调扩大贸易战略, 开始允许出口经济技术和产品, 以及有潜在军事用途的项目。1972年我国被重新划如了Y组, 表明和苏东国家享有同等待遇。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定给予中国优惠待遇。卡特宣布将中国从Y组划出列为P组国家,可在逐项审查的基础上向中国出售军民两用产品。

1981年里根政府提出对华出口的“双倍政策”即可出口为苏联两倍的政策。1983年里根政府又宣布将中国由P组,升为V组即由非敌对国家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巴统对苏联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 巴统政策发生大幅度调整。大幅度地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管制,但1989年夏以后美中关系发生急剧变化, 迄今尚未完全恢复到1989年春的好时光。

由于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93年底巴统宣布结束自己的使命,其主要原因是:

①西欧、日本反控制与美国控制的矛盾加深;

②美国作茧自缚及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与当权集团的矛盾加深;

③中国广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引力;

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转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⑤东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形成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有力竞争力量。

3.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是由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23国在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的一项政府间123项的多边协定,194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一协定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于1948年世界贸易和就业哈瓦那会议通过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没有被某些大国批准使宪章没有生效。于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协定的缔约国到1992年共103个,另有29国在考虑加入与否时,为事实上的适用国。

总协定以三种方式运转:

1)管制政府贸易行为的多边规则;

2)作为谈判贸易的场所;

3)解决缔约国间争端与协调的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

2)非歧视原则,主要表现在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最惠国原则的特点是权利和义务的多边性,待遇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减让关税的主动性和税率的稳定性;

3)关税保护原则,即缔约国不能采取非关税形式来保护贸易;

4)促进公平贸易允许缔约国采取措施来抵消倾销行为和出口补贴造成的危害;

5)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贸易政策透明原则。

关贸总协定先后历经八轮回合的谈判。1986年9.月15日起, 在乌拉圭举行的第八轮会谈,到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委员会会议在117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代表参加下正式结束,几经修改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共450页, 涉及关税、农产品、纺织品、反倾销、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21项内容的45个独立文件, 及各类产品和服务业的减让清单。根据最后文本,工业化国家将在6年之内, 减少农产品关税36%,发展中国家则在10年内减少24%。1994年4月1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参加各方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正式签署最后文本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它意味着世界经济合作将跨入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复关谈判恢复自1987年6月起, 以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以减让为承诺条件, 参加多边贸易各项谈判; 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享有相应的待遇作为基本原则。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价过高, 迄今我国仍未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席位和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4.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互组委员会的形成及其瓦解

苏联为抗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和巴统, 于1949年1月,策划成立经济互组委员会。1949年4月第一次经互会上, 明确它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经济组织。1961年底前阿尔巴尼亚参加了经互会, 1950-1978年间民主德国、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参加, 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一些对苏友好国家以观察员身分参加。随着苏联霸权扩张的发展, 经互会逐渐成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由于苏联经济实力的削弱和苏东危机的发展, 1991年6月经互会会议正式宣告解散, 社会主义市场不复存在。

主宰世界半个世纪的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出现了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始终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 并且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主线。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 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相应的变化。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底—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战初期雅尔塔会议前后, 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它包括:战时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大国首脑会晤等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地区版图的变化,两个德国的分治,联合国初期的活动和以及大国有关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安排等。

和1919--1930年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相比, 1945--1991年间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然而, 它们的相异处更引人注目。主要是:

1)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就时间之长和涉及范围之广而言雅尔塔体制的影响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制;

2)扮演的主角有变, 从前者的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到美苏在全球各个角落;

3)形成的过程有异, 前者是在大战结束后的两年内形成的, 后者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4)格局的性质有悖, 前者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间的争夺, 后者由于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呈现具有反对法西斯, 实行民主政治, 和大国称霸的双重性质。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在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 英、法、德、日、意等国退居二线, 美、苏走上了前台。一方面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壮大, 影响扩大, 与此同时, 苏联膨胀了老沙皇扩张主义的图谋。

战后初期正式形成时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这表现为:

1) 有利于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 利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利于苏联在中国, 朝鲜北部地区影响的扩大;

3) 加强了苏联在联合国和国际联合组织中的作用;

4) 扩大了苏联在世界事务中,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其次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

再次它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

可以说, 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争端和直接和间接地和这一体系的存在和活动相联, 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2.美苏两极格局和雅尔塔体制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的演变是和美苏两极格局以及美苏间的冷战态势分不开的。美国的全球扩张态势, 和苏联力图巩固与扩大自己的安全带企图, 使雅尔塔体制从一开始就具有合作与缓和的气氛成为不可能。

美苏冷战对立的标志是在政治上1947年3月12日的杜鲁门主义的宣布, 1947年9月欧洲***工人党情报局的召开及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在经济上1947年6月5日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1949年1月经互会的成立。在军事上,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55年5月5日巴黎条约的生效和联邦德国的加入,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国组织的诞生。在德日战败国的处置上, 1949年9、10月两个德国的分立, 和1951年9月旧金山片面对日和约。在朝鲜问题上, 1949年南北朝鲜的对立。

雅尔塔体制从本世纪4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错; 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的演变过程。其中1945-1955年是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 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 1969-1985年前后是美苏缓和中的激列争夺;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则是雅尔塔体制的瓦解。1945-60年代末, 美苏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冷战共处。美国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但攻中有守; 苏联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但守中有攻。

美苏的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地区。因为在政治上, 谁控制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美苏两家的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 美国的传统市场、主要盟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主, 苏联则在东欧有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战略上, 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

在亚洲,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首先打破了雅尔塔体制在东方的安排, 从而使这一体制出现破绽。

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 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前期美苏缓和中有争夺, 后期美苏争夺中有缓和。虽然这一阶段无论是争夺为主, 还是缓和为主, 或者两者兼备; 是苏攻美守还是美攻苏首, 美苏两极格局仍未发生根本的转折, 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着。雅尔塔体制演变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 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和协调为中心; 冷战共处贯串始终, 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 美苏间在多处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未从未面对面地爆发热战;美苏争夺重点一直在欧洲,不仅在政治上,而且扩及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作为侧翼的亚洲首先被突破。

3.雅尔塔体制的结束和美苏两极格局的解体

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9年以来, 苏联和东欧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历史性变化。欧洲国际事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1) 东欧解体, 东欧***被撵下台, 苏联的安全带正在消失;

2) 德国完成了有利于联邦德国的统一过程, 苏东集团解体;

3)欧洲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军事集团和经济集团的对峙宣告结束; 经互会, 两个平行市场消失, 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加快开向苏东集团开放的过程; 华约解体, 北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苏在全球范围的严重对峙正为伙伴和合作所取代; 苏联被迫退出了苦心经营45年的由雅尔塔体制划定的势力范围和安全带; 并且实际上结束了它的超级大国地位;

4)1991年苏共解散, 苏联自行宣布解体, 组成松散了独联体。所有这些, 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解体、美苏两极体制的结束。

雅尔塔体制的结束, 标志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它表明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衰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也反应了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雅尔塔体制以有利于美苏霸权开始, 而以一霸解体、一霸相对削弱而结束。

它启示我们以兴自霸权扩张、衰也自霸权扩张, 搞霸权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损人而最终损己。雅尔塔体制以有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 不利于苏东国家而结束, 它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因为期望西方国家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敌对态度和和平演变策略是不可能的; 指望西方国家在危机中垮台或在失误中自我削弱也是一厢情愿的事。不要夸大外来说, 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归根到底, 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 指望靠意识形态的功能并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 将导致轻视和放松对发展经济的重视, 并最终受到意识形态误导的负面影响的惩罚。

雅尔塔体制结束后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新的格局正在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之中, 这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势, 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并界线分明的格局, 它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急急急.....对於美国911的感想,写多点字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都受到了重创,工业体系被严重破坏,外汇储备几乎为零,生产能力严重低下,美国却因为远离战火,本土没有收到打击,反而向其他国家大量的出售工业产品,大发战争财,其工业水平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战后又向各国提供借款,成了世界的债主,从而使其成为头号强国,在凭借国力强盛,用结盟的方式笼络其他国家,促使其追随自己的政策,在政治上形成了以其为领导的北约集团,并掌控联合国,成了世界上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头号强国!

今日的美国不能不说是多灾多难的。

“911事件”中世贸中心的赫然倒塌、炭疽热的散布、美国与塔里班的战争乃至11月12日的惊天空难,美国本土上顿时笼罩了浓重的悲哀和恐惧的气氛,恐怖事件、鲜血、战争、死亡还有人们的眼泪,美国这个曾是多少人向往的并为之奋斗和骄傲的人间天堂突然之间沦陷为谈“恐怖事件”色变的地狱。

911事件也许称的上是继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遭受到的最惨重的袭击。第一,死亡人数达5700人左右,这是美国自越战以来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惨痛代价。其次,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威胁。世贸中心大楼作为美国繁荣经济的象征,顷刻之间灰飞烟灭,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局面,包括股价暴跌,金价上涨,国际原油价格猛增,更不用说恐怖行动所造成的数百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再有,在心理上对美国民众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人第一次发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里其实并不安全。内战以来,美国本土成功地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但在21世纪却仍然无法防止恐怖主义的威胁。

虽然自911恐怖攻击以来,美国人的心头还在滴血,12日又惊传客机失事,美国航空公司587号航班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12日上午9:15左右(北京时间11月12日晚上10:15左右)在纽约昆斯区罗卡韦海滩附近坠毁,机上26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5名婴儿。纽约又一次陷入恐慌。美国人人人惊疑恐怖攻击是不是又来了。正常电视节目全停了,坠机消息**来,仅是浓烟密布的画面,田纳西州一名退休上班族看了片刻说:“我永远永远不要再坐飞机。”明尼苏达州一名汽车旅馆老板说:海湾街像太平间——纽约再次陷入恐慌。这就是现在的美国。

那么再看看阿富汗的现状吧。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扼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与巴基斯坦、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国接壤。首都喀布尔。1900多万人口中,主要民族为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等。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这个与美国相比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亚洲国家里,同样是充满了血腥,人们整日生活在高度的恐惧和饥饿之中。甚至很多人作为难民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唯有依靠国际救援组织的帮助才能度过寒冷而可能随时丧命的冬天。

如果再将目光投向全球的经济政治动态,我们更不难发现,其实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因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而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国际贸易滑坡,市场需求锐减,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各地投资活动谨慎,有价证券缩水,航空业、旅游业、保险业面临困境,经济大幅度衰退,失业率大量增加……等等很多的迹象都表明了在恐怖主义笼罩下的全球的正常的生活被无情地压上了重负。

那么谁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呢?

我们可以从现在几乎任何一家网站或是报纸上看见美国总统布什对于恐怖事件的痛斥以及其坚决报复的决定,也看得见拉丹对美国霸权的不屑一顾以及应战到底的决心。各类新闻铺天盖地地袭来,其气势完全不亚于恐怖事件的影响力。可是当人们全神关注于这场战争的巨大花费,精备武器,拉丹的地洞在哪里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在这场所谓的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中,真正付出沉重的代价的是那些美国、阿富汗以及全世界的无辜的人们。他们的眼里看见的是经济的颓废,是战争的恐慌,是亲人的逝去,是家园的毁灭。当拉丹大肆宣扬推翻美国霸权的时候,当他自称寻求人类解放的时候,是不是会想到,炸向世贸大楼的飞机上乘坐的和大楼里工作着的是一群勤劳的人们?当布什政党在为他的国民的不幸哀悼的时候,当他谴责国际恐怖主义的时候,是不是会想到,当炸弹向阿富汗人们投过的时候,当他那些价值200万甚至更昂贵的炸弹炸开花的时候,伤害到的更多的是那些无辜的平民和真正渴求和平的人们?也许在那些执权者心里,只是用别人的血肉来博取自身的利益和胜利。

那么这一切究竟值不值得?

这使我想起了甘地,想起了他的非暴力运动的思想和主张。世界的和平究竟要靠什么来维护,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畅谈和平是容易的,呼吁平等是简单的,但是将自己傲慢自私的心胸打开却是人们久久未能逾越的本性的沟壑。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各类经济政治的多边谈判和结盟的制度被一些一心只考虑自身利益而无视国际制约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私自签定一系列双边协议所破坏和替代了,所谓的全球化的经济贸易体制实际上正在被很多国家用一些变相的政策和手段而抹杀着,换来的恰恰是更深一步的自我保护主义的抬头。各国的交流的确增加了,但是国界的概念也更加地明显了。

今天,我们研究的范围从政治看到经济,也可以从经济看到政治,甚至还可以引发更多可以类比和相关的话题,可是对于人性的问题,很少有人谈起。物质的充裕和权利的诱惑充斥着世界,很多关于内心深处的思考往往被忽略了。如今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看见恐怖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已经不仅仅是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不满了,更多的是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新的深层次的探索。

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不幸不止是我们光说说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全世界的爱好和平的善良的人们携手共同努力的。

谨为在这次恐怖事件中遭遇不幸的人们表示我真诚的哀悼。